第A10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5年07月0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家角的底色
文 冷梅 图 受访者提供

    江南传统服饰色提取

    在色彩设计师施薇的工作范畴里,城市的色彩研究是一种理性的缺少温度的体系,而朱家角却如同小时候的外婆家,即便依然是去为它做色彩研究,而内心那种情感的温度却慢慢升腾。

    文 冷梅   图 受访者提供

    红棕色与古灰色

    施薇与朱家角相识虽晚,却有不小的缘分。她第一次去朱家角是2006年,去那里做色彩项目。“当时觉得朱家角就像是儿时记忆里的一个地方:小小的弄堂,挨家挨户在逼仄的空间里挤在一起,却沾着彼此的温度,抬起头满眼是居民们晾晒的衣服,到了饭点阿公阿婆们搬个小凳子在家门口吃饭,丢一点菜给身边的小狗小猫。到了下雨天,整个地方都湿漉漉的。虽然有些房子十分破旧,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肮脏,但你会觉得那里非常真实。”施薇认为这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故事,是一个生活着的古镇,而不是一个没有内容的仅供游客参观的景点。

    能参加朱家角的城市色彩调研和设计,是施薇人生的一个转折点。2006年她刚刚大学毕业,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这个项目。它是一份为政府提案,力求通过城市色彩设计规划提升朱家角古镇形象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有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环境色彩的调研和提案,如建筑、植被、公共环境物等;其二是对当地生活形态色彩的调研和统合,如当地工作人员的服装,一年四季节假日的装饰用色等,整个项目持续了一年。

    施薇所在的团队主要工作是调研当时整个朱家角的色彩情况,比如早上6点趁着太阳还没有刺眼,用色卡去调研朱家角每个建筑物、植被、招牌等的色彩;然后录入电脑,通过数据再现整个朱家角的真实色彩环境。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后期的分析,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还需要通过博物馆考察、历史书籍考察去找出朱家角从古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色彩元素,并把它们用于色彩设计中,再续朱家角的传统色彩。施薇说,城市色彩不像产品色彩或是时尚色彩,它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经过色彩团队的研究,朱家角的底色也浮出水面,然而最终它不是一两个色彩设计,而是一套体系,包括建筑、招牌、服装等分别用什么范围的颜色(彩度、明度)。施薇说,“如果一定要用一个底色来代表朱家角的话,应该是红棕色,它属于传统的建筑,还有古灰色,它属于石桥。”

    古镇的另一面

    之后的一年,因为朱家角色彩项目,施薇经常会住在这里,于是对它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情感。

    比起其他古镇水乡,朱家角最吸引她的气质是生活感和融入感。“可能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居住在那里的关系,我觉得它像是我的一个小小故乡。但客观上讲,它的确在水乡之中更给人一种‘外婆家’的感觉。朱家角有名的礼物是酱菜和阿婆扎肉,这不都是我们小时候喜欢吃的吗?我小时候住在上海南市区城隍庙附近,经常穿着拖鞋去隔壁的酱油店拷酱油买酱菜。”

    然而,古镇也拥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会儿,我们借住在上海艺术家胡项城老师朱家角周边古镇的一处私宅,那是位于小河边的一处保护建筑。看上去小小的门面里别有洞天,有2幢2层的房子,中间是一个小花园。厨房是当地的灶台,吃饭用柴火生火。可与此同时,卫生间的洗浴设施却是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在2楼还有投影仪可以看电影。屋内屋外形成了很强烈又有趣的Mix & Match:明明是儿时记忆里外婆家一般的古镇,却让人生活得就像是在大城市的五星级酒店。于是就觉得,谁说古镇一定就要古朴,要生活原始?它可以在有历史的外表下,融入更多的现代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给古镇注入更多新鲜、活力的生命力,提升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延续古镇的魅力。古镇本身就是发展中的,不停留于当下。”

    在项目完成之后,施薇鲜有机会再去朱家角,但是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去那里玩。他们有的去新镇买了别墅,有的去那里的五星级酒店度假,有的去听谭盾的音乐会,有的是去当地的民宿参加艺术聚会。“现在的朱家角融入了更多的元素,让不同的人愿意去那里感受它不同的一面,是一个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的创意之地。”

    问答Q&A

    Q=生活周刊 A=施薇

    Q:你喜欢朱家角的理由是什么?

    A:它不像一个旅游地,更像是回一次家。

    Q:关于上海,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形容它,具体讲讲对它的评价。

    A: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是“洋气”的,因为小时候经常可以在百货店买到好看的小洋装,和家人去酒店吃西餐过圣诞,我们幼儿园春游是去外滩听钟声(现在想想觉得还挺浪漫啊)。而现在的上海对我来说是“大气”,它接受并尊重很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发展,互相融合。生活在这里的人自力更生,积极向上,与此同时还懂得生活,会在周末享受一个悠闲的brunch。我之前生活在日本东京好几年,相比东京,我觉得上海更具有人情味,更有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性。

    Q:关于上海,有没有特别个人化的私属记忆可以与我们分享?

    A:儿时记忆中的上海,没有南浦大桥,没有延安路隧道,没有陆家嘴。我们要摆渡来回浦东浦西,陆家嘴在当时还是一个公园,周末经常去那里坐羊车。没有地铁,公交车中间有一个香蕉椅。没有便利店,家附近只有烟纸店。没有星巴克,只有可可牛奶。这些记忆对于我来说非常有趣,而且是属于我个人的记忆。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资讯
   第A15版:海信·时尚3C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汽车
   第B14版:情景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朱家角的底色
“绣”出原创作品,“印”出多彩世界
Morganfield’s 摩根菲 上海日月光店隆重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