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整整一年的酝酿、筹划和组织,2015年6月6日,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将于虹桥古玩城正式成立。届时将向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海上书画名家后裔联谊会会长吴超等文化界和收藏界知名专家颁发证书,聘请他们担任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顾问。今后,本俱乐部将与收藏爱好者零距离交流,分享经验、品味人生。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一个收藏时代的到来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时间。大到文明的演化,小到人生的经验,都需要时间来积累和滋养。实际上如果没有时间,连世界也将不复存在。难怪为了保有时间,人类想过无数种办法。然而天地不仁,时间从不肯稍作停歇。任何人走到时间面前,都唯有任其流逝。所幸,时间总会以某些方式留下印痕。例如古物。古物之所以寓意深远,就在于岁月恩赐给它足够的长度,使它凝结往昔的匠心与技艺,蕴藏文化的光华。从这个角度说,收藏古物就是收藏时间、收藏文明。世上还有比这更雅致的财富吗?
中国文物交易量的“飞跃”开始于2001年,而走向“全民收藏热”的起点,应该在2005年。“那年收藏界发生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让大家看到了收藏的投资价值。2000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一只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起拍价100万英镑,成交价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稍后,伦敦佳士得又以344.5万英镑(约折合人民币4902万),拍出了一只“花果纹元青花葫芦瓶”。元青花的“跑火”激起了强烈的连锁反应,既使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一步登天,也激发了全民收藏热潮。它挑起了人们对整个古玩市场潜力的“重估”:原来貌不惊人的“旧货摊”里,很可能摆着无价之宝。有业内人士统计,那两件元青花成交后的短短半年,全国收藏古玩的人数至少猛增三成。
据央视经济频道统计,中国“收藏大军”已突破7000万人。文物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07年,中国就有4000家拍卖公司进行了771场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3000多亿人民币。加上画廊、文物商店、古玩市场等,总成交额达6000亿,占当年GDP4%、全国财政收入10%。
收藏迷阵,期盼真正的大师来破
随着民间收藏热兴起,大量普通市民也投身其间,上海的东台路古玩市场素有“上海琉璃厂”之称。连续几届的上海书展上,文博类书籍也都卖得很火。和普通百姓的收藏热情相比,其收藏品质绝不令人乐观。2009年4月下旬,西泠印社在上海进行免费鉴宝活动。两天内四五百位市民捧来宝贝,结果竟有80%是赝品。与此同时,8位文物专家赴重庆鉴宝,发现普通人藏品中有九成为赝品;故宫博物院专家专程在北京、广西南宁等地鉴宝,赝品率也高达95%以上……换言之,纵向面从北京到广西、横向面从上海到重庆,赝品就像一张大网,随时会把收藏者“套牢”。
普通收藏者,尤其因这两年收藏热才进入的新人,“十之八九收的是赝品。”上海一位收藏家如此分析,古玩的种类繁多,其中瓷器、字画、玉等为收藏大头。可怕的是,市场上的瓷器60%-70%是赝品,字画的造假率更高达95%。“什么好卖,什么就赝品泛滥。”
一边是持续火爆的收藏市场,一边却是炽烈、猖獗的造假之风。民间收藏热切期盼着有专业素养、少功利心的专家来为大家把关。
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应运而生
2014年,考虑到收藏市场连年升温,收藏爱好者日益增多,生活周刊即推出了“收藏”版面。至今,该版面已为读者奉上了诸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收藏品鉴赏,并收获众多收藏名家、艺术家及收藏爱好者的“点赞”。
2015年恰逢生活周刊复刊30周年,也是青年报创刊66周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生活周刊源自1925年,邹韬奋先生曾担任主编,影响了几代读者。1985年,青年报社获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先生首肯,将生活周刊复刊。沈粹缜先生在复刊200期时为周刊亲笔题词:真诚地为生活着的人们服务。如今,生活周刊同仁秉承这一办报宗旨,致力于为上海及全国读者提供优质的城市生活读本,并积极拓展视野,以期满足读者日益提升的文化艺术品位。
有鉴于此,生活周刊决定成立收藏俱乐部。此举一方面用以纪念复刊30周年,一方面也是向读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将推出更多的精彩活动。首先,收藏版面及其微信公众号(lifeweeklycollection)会成为有效的交流平台,定期推送名家名作,联接收藏家与读者。
其次,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的诸多收藏专家,更可以为藏友的民间藏品进行鉴定和交流,大幅度提升藏友们的收藏素养。
同时,生活周刊特别推出“典藏海派艺术大师——吴昌硕作品系列”。该系列获吴昌硕曾孙、书画名家吴超授权,包括:吴昌硕传世名画4幅(高精准复制、钤盖吴昌硕真章),扇面若干幅。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以这种方式庆祝其成立,并惠及广大会员。
此外,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与虹桥古玩城展开深度合作,辟出专门场地,供会员交流、展览。这样线上线下融合,使收藏在“互联网+”的时代显出别样的魅力。
盛世收藏,收藏盛世,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期待您的加入。
安徽灵璧石
它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北渔沟镇、朝阳镇等一带的山脚下。该石是远古地层中的碳酸盐类岩石,质地坚硬细密、油润沉厚,硬度为5-7度,比重2.73左右。外表清润秀奇、线条柔、坳坎变、千姿百态、气韵苍古凝重、韵味十足。颜色以黑、青、灰、褐黄色为主,也有白色、暗红、五彩等色。一般以黝黑如漆者为佳,但白灵璧、五彩灵璧也夺人眼目。体量大者可独立成景,置于园林庭院,立石为山;中者可放于厅堂;小者最多,可置于案头几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灵璧石的开发,已有数前年历史,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
江苏太湖石
因其产于太湖而得名。它分布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其中以龟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太湖石的开采早于唐代,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如今在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许多地方也出产类似的石灰岩,俗称类太湖石。
太湖石是一种被溶蚀后的石灰岩,颜色有白、灰、青、黑等,也有黄太湖石、红太湖石。质地细密、硬度4-5度、线条柔曲、千窍百孔、形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或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其体量大者居多,最高可达三五丈,一二尺高的比较少,故是园林点缀的最佳石种,体量适宜亦可用作布置厅堂;以石质温润清纯、表面光滑圆润、多孔多穴、自然造型奇异、可独石成景为佳。
四川绿泥石
又称长江绿泥石,产于四川省泸州、宜宾等长江中上游河段及大渡河、青衣、金沙江等河床中。多呈绿色、质地细腻、表面光滑、硬度6-6.5度、属玄武岩的一种。火山喷发后,经后期烛变,江水冲刷,形成深浅不一的暗绿或鲜绿等亮丽色彩。有的石表斑痕状突起,形似硅类的外皮,故有人称之为青蛙绿;有的石上色纹则形似古梅傲放,也有的间有白石英脉,成形图纹。该石成形很难,以其颜色绿、硬度大、石质细腻为特色。
广东英石
又称英德石,产于广东省英德市东北面25公里的英山山脉。该石系石灰岩,外表锋棱突兀,具有典型的瘦、皱、漏、透之特点,石质稍润,坚而脆,硬度约4度。
英石,多叩之有声,呈淡青、灰黑、浅绿、黝黑、白色等色泽,以黑者为贵,间接有白色石筋,石表多深密皱褶,棱角明锐,有蔗渍、巢状、大皱、小皱等状。造型多具峰峦叠嶂,壁立峭峻,纹皱奇崛,孔洞嵌空之态,极具观赏价值,英石的开采和玩赏具有悠久的历史,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石之一。
丁锡满
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原解放日报总编辑
我不是收藏家。我没有能力、没有财力从事收藏。但是我羡慕收藏家,敬重收藏家,赞美收藏家,为收藏事业的发展,为藏家队伍的扩大感到高兴。
很多收藏家是爱国者。他们最终会把无价之宝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许多镇馆之宝是民间捐献的。收藏家也是保护文物的有功之臣。收藏家要有学识,要有慧眼。不然要上当吃亏。如果你想成熟,成为行家,最好参加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
杜心(已故)
原国家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委员
原中国艺术鉴定委员会学部委员
世间所有美的东西,都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珍宝。华夏民族的先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收藏行为。收藏已经成为一门专业之学,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对美的终生追求。
收藏之中有乾坤,收藏之中有情怀,收藏之中有大美。
翟金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兼职教授
复旦大学博物馆顾问
邯郸市收藏协会会长
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创会秘书长
一个人要夯实自己的文化积淀,加入收藏队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传统的和新的收藏门类甚多,数不胜数。这些藏品,都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印迹,都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要想解读一件藏品,就要弄懂那个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那个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等。这样,就提供了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了解历史的通道。收藏的乐趣,只有加入收藏队伍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发思古之幽情”、图未来之梦幻,享增值之欢乐,是人生的一大美事。
吴超西
泠印社社员
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副会长
海上书画名家后裔联谊会会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给历代的收藏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也给历代艺术家提供了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可以说,历史上建树的艺术家本身就是收藏爱好者或收藏家。我的曾祖吴昌硕先生的求艺道路也是这般经历。他一生好学秦汉,喜收藏秦缶汉瓦晋砖,将之古朴浑厚大气的风格融入了自己的诗书画印,厚积薄发,终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风,影响深远的一代宗师。
肖谷
著名画家
上海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
这两年艺术市场火热,很多人投入到艺术品收藏的潮流中。这说明,对中国人来说艺术品是有重要价值的。在当代,这股收藏热更是达到鼎盛。特别是随着资本的大规模运作,艺术品价格屡创新高,使艺术家和收藏家“双赢”。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对收藏感兴趣。另一方面,收藏之被重视,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保存和传承。
彭学伟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创办“世界旅游博物馆”
我喜爱收藏,二十八年的执着,以独特的眼光和悟性,收集研究,整理、组合,我的中外旅游文化和老上海风情系列已成了精彩亮点,我梦想营造一座高雅独特的艺术宫殿,如今梦想已变为现实。民间收藏,当它上升为事业来做,就将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在此,我为生活周刊收藏俱乐部的成立、收藏版面的开创感到由衷的高兴,并送上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