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在主持完《焦点访谈》后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宣告退休。近日,敬一丹现身北京大学,为自己的《我遇到你》举行首发会。在书中,她记录了媒体从业历程,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变革中的人、事、物。“这本书是我对职业生涯的总结。”
总结的另一层含义是告别。这场在北大举行的新书首发会,确实成了敬一丹的“职业生涯告别式”。所以白岩松来了,水均益来了,已离开央视的崔永元也特意赶来。
28岁连考三年考取研究生,33岁从广院老师转变角色到央视当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加盟《焦点访谈》,60岁时在主持这档让她“痛并快乐着”的节目后退休……无论个人经历,还是那些足以在新闻史记上一笔的案例,被大家娓娓道来。
敬一丹在书里写道:我刚到电视台时一点也不会化妆,化妆师徐晶老师来帮我,她告诉我:“黄台长嘱咐了,你快去帮帮敬一丹吧!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那时候,我自己凑合着化妆,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在演播室一角,用一个小镜子,也没觉得有啥不妥。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有一个年底例行的电视批评发布,叫“掌声与嘘声”。“嘘声”常常是白岩松发布,面对不良的电视现象,他带领着大家“嘘——”。会场一片嘘声,其中的提醒、批评,彼此都懂。
早期《焦点访谈》,如果拍到“不许拍照”、“无可奉告”、推搡记者、遮挡镜头时,记者会有些暗自兴奋,这些镜头会直接编到节目里,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效果,揭丑!解恨!痛快!大家一看就会说:那是坏人。
“但这种判断太简单了。后来我们主动减少,甚至不用这些镜头。《焦点访谈》从最初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慢慢也变成了讲理的中年人。
我们独一无二的工作手册上,这样写着:
感觉悲愤、无奈还是委屈?下面是推荐的处理程序:
·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决定活下去;
·想一想只有活着,理想才有实现的一天;忘记把素材卖出去的想法;
·假设自己是审片领导,然后试着像他那样考虑问题;
·总结经验确定下次的应对策略;
·给你的制片人打电话,问有什么选题可以马上做。”
每一个镜头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Q=生活周刊 A=敬一丹
Q:在27年的职业生涯中您创造过多个“第一”,有没有感觉特别自豪?
A:我正好遇到了电视发展期,甚至是巅峰期,在我面前有很多空白、很多未知,只要你去填补,就能获得掌声。这叫“赶上了”,不是我能力有多大、技巧有多好,而是一种幸运。
Q:回望整个职业生涯,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A:有一些当年关注的话题今天依然存在、依然纠结。干记者这个活,不是什么事都能立竿见影的。在推动文明的过程中需要耐力、需要韧性。
Q:在当下这个喧嚣的舆论场中,如何保持您所说的耐力?
A:承认个人的有限性。我承认认识有限、思索有限,所以表达也得留有余地。当年做《焦点访谈》,这个节目越来越火,我就提醒自己,要越来越谨慎。因为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不管他是弱势还是强势。
Q:当某个事件成为焦点,出现各种声音,甚至是尖锐的声音,此时您会做什么?
A:首先沉默肯定不行,作为媒体人,你必须面对它、讨论它。对看不清的事,我会多用反问句、多用删节号,留有余地。我不会在节目里作欢呼状、拍案状。过把瘾就死,那是愤青,成年人不应该持这样的态度。我要留一点空间给观众,也给时间。
Q:您相信观众会做出独立的判断?
A:是的,一定要看到观众的智慧和观众的判断力,这样你才会在表达中留下足够的空间。所以反过来说,给观众留下一点空间,就是对观众的尊重。
Q:当您在报道新闻时,对自己的定位是?
A:职业沟通者。记者这一行,行万里路,阅无数人,和很多人擦肩而过,和很多人萍水相逢,我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直接的沟通者,在促进社会沟通。
Q:什么是好的沟通者?
A:特别了解社会心理,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能够直面社会纠结的难题,能够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沟通。作为媒体人本应该是沟通者,能够直接面对观众的主持人,更应该是沟通者。
Q:怎么看待新媒体崛起、媒体格局的转变?
A:媒体的格局每天、每分钟都在改变,如果看不到这种改变,你就没有明天了。每天看到变化,也会让人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