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2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上海
看尽繁花,只是不响
文 唐骋华、严珮钰 图 严珮钰

    “万源”伫立了近八十年,张伟国的爷爷于1937年创立这爿烟纸店,然后传给他父亲,父亲又传给他。日子久了,人们对年岁的计算便大而化之。老邻居都称万源为“百年老店”。

    四川北路上一片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建筑,难辨方位,正想着问路,转身却看见路牌上写着“秦关路”。对了,就是这儿。正是在这条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路上,有着很多人以为绝迹了的烟纸店,以及经营它的爷叔。沿着秦关路,走走吧。

    大叔的任性与无奈

    早晨9点半,太阳高悬,红色的木板门面上已铺满阳光。直至此时,张伟国才不紧不慢地从木板后面绕出来,将其一扇扇揭下。随着木门板的退场,小店慢慢露出本来模样。这就是传说中的“万源”烟纸店,门牌号码为:秦关路10号。

    在这条连老上海都未必熟悉的小马路上,“万源”伫立了近八十年。传承是这样的——张伟国的爷爷于1937年创立这爿烟纸店,然后传给他父亲,父亲又传给他。日子久了,人们对年岁的计算便大而化之。老邻居都称万源为“百年老店”,张伟国则是“小老板”。尽管这位小老板铁定跨入大叔级别。

    大叔之于烟纸店可谓“标配”。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汤惟杰曾写道:“在我们70后的心目里,这样的烟纸店,永远有一个沉默寡语的老头或老太,但也还没老得太透,神色漠然地靠窗坐着……”没老得太透的老头,不正是大叔吗!

    大叔有大叔的任性。例如,作为传统店铺的典型标志,木门板早已踪影难觅。万源却罕见地保有十多扇。张伟国每天上午把它们卸下,夜晚再装上。斑驳的红色油漆使之极富沧桑感。两年前万源大修过一次,货架换成新的,而门面照旧。大叔可不想让自己的烟纸店像小超市那样,“像从一只模子里刻出来的”。

    但有些潮流无法抗拒。小店最早的招牌是直接写在白墙上的八个红字:“万源酱酒烟杂商店”。后来张伟国学美术的叔叔重描一遍,成了美工字。可惜,烟草专卖的金属招牌取代了它。“烟草公司是老大哎!伊叫侬调,侬勿调?”这世上总有比大叔更任性的力量。

    八个美工字被摄入照片,张伟国悉心保存。那画面太美,大叔轻易不敢看。顺便说一句,万源的正式名称应为“烟杂店”,但上海人皆习惯唤作“烟纸店”。其得名,据学者考证,缘于早年间这类小店的主营业务是零售香烟、兑换纸币。

    大叔们的友谊你不懂

    万源每日9点半开门,晚上10点半才打烊,全年无休。“除掉去吃酒水。”张伟国16岁进店帮忙,30岁“转正”,如今51岁的他天天待在店里,乃标准宅男一枚。

    新一代宅男靠网络与外部世界勾连,大叔级宅男也靠网络——人际网络。万源在秦关路当中,堪称“弄堂枢纽”,每个来买东西的邻居,都自然而然地靠在柜台上和张伟国闲聊几句。当然,他严守职业操守,从不刻意打探。可消息仍然长腿似地纷纷跑过来。早生一百年,张伟国颇有希望成为租界“包打听”。开玩笑?请看如下对话——

    “小老板,来瓶番茄沙司。几钿啊?”“六块。哪能啊,要烧罗宋汤啊?”“是的呀,小姑娘要吃。”“有了伐啦?”

    “还没嘞,有了我好做阿娘嘞。”

    寥寥数语,已囊括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信息。经年累月,张伟国像熟悉烟纸店里的每个细节那般熟悉弄堂间的家长里短。他如同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里的人物,对市井人家了如指掌,却只是“不响”。

    当然,在弄堂里长大的人通常会有一起玩大的伙伴,即北方人所谓“发小”。张伟国也不例外。他的小伙伴戴眼镜、瘦高个,比他大几岁。幼年时因自家有烟杂店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吃的喝的从没有断过,张伟国身后可少不了“跟屁虫”。不过他在意的是和“瘦高个”的交情。他经常趁爷爷奶奶不注意,偷家里的酒,溜进“瘦高个”家的阁楼。两人边喝酒边听音乐。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渗入大街小巷,吹拂少男少女的心田。情谊就这样结下。两人从小玩到大,又共同步入中年。平日只要有闲,“瘦高个”就走到烟纸店柜台前,递给张伟国一根烟,自己也抽一根。偶尔闲聊,话里埋伏着只有对方能领会的机关,外人只看得见由这机关而触发的笑声。大叔和大叔的友谊,你不懂的。

    开店做人都要靠“面皮”

    那个柜台值得多说两句。它其实是木质小账台,放账本的地方,也是张伟国的爷爷传下来的。没客人时他就坐里面。

    小账台旁边有个木头架子,分三层:上层老酒、中层泡泡糖、下层香烟打火机。经验表明,这些东西“最卖得动”,要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万源虽小,但货架很干净,货品更只只清爽。张伟国视此为店铺的面皮。开店、做人,岂能“勿要面皮”?

    不过,张伟国对人生有过另一番尝试。他曾跟叔叔去工地打工。一次要搬很重的钢材过木板,木板下堆放着杂乱的钢筋,他刚要走,被叔叔叫住:“小朋友太危险了,我来。”没想到真出了事:木板断了,叔叔掉入钢筋堆,所幸无生命危险。事后,张伟国回万源帮忙。

    1992年,股票认购证红遍上海滩。张伟国想试试,可没得到爷爷支持。他因此和爷爷闹别扭。恰好有朋友介绍去南非淘金,他想碰碰运气,去开个小超市。这次爷爷没阻拦,还给了八万元。没想到南非治安不佳,马路上常有枪声。“待了一个礼拜,钞票没赚到,八万块又出去了。真是瞎乌搞!”那以后,张伟国老老实实娶妻生子,做小老板。令他自豪的是,自己是弄堂里第一个“留洋”的。后来也买了股票,赚头还不差。秘诀?他不响。

    逢周末,老丈人和丈母娘过来,张伟国照例要露一手。厨房和烟纸店相连,他边烧菜边照应生意,取货、收钱、交货,水到渠成。一群小孩跑来,为首的掏出五角钱:“泡泡糖,随便给几个。”“你当我傻呀,最多给四个。”等小孩走远,他才假装恍然大悟地喊:“呦,上当了!”孩子们闻言嬉闹着消失在弄堂尽头,张爷叔笑眯眯地望着,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文化
   第A16版:收藏
   第A17版:收藏
   第A18版:品牌
   第A19版:信息
   第A20版:星踪
   第A21版:星情
   第A22版:重点
   第A23版:重点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圣诞·妆
   第B04版:圣诞·裳
   第B05版:圣诞·裳
   第B06版:圣诞·集市
   第B07版:圣诞·集市
   第B08版:圣诞·设计
   第B09版:圣诞·设计
   第B10版:欢乐淘
   第B11版:青意社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汽车
   第B15版:汽车
   第B16版:汽车
   第B17版:汽车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资讯
   第B21版:有情人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情致
   第B24版:街拍
看尽繁花,只是不响
走向幸福之路,2015年款菲翔让有情人浪漫“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