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上海My Shanghai
书以载道
文 张晓雯 图 常鑫

    杨建文 教授

    在杨建文教授的眼里,书法有“道”,可以炼心启智。比精进技法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四十年了,作为一名书法艺术的朝圣者,杨建文依旧在路上。

    文 张晓雯 图 常鑫

    四十年的专注

    江南灵秀之地,素来是文人挥毫泼墨钟情之所。19世纪末开埠以后的上海,更因其特殊的租界环境和多元文化互补交融的氛围,成为了现当代书法发展的重镇。早期的书法活动如结社、出版、展览、市场开发等,无不率先在上海滥觞。与其说“海派”是一个派别,倒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上海的一种风情:开放、接纳,包容得了东方的泥土和西方的香水,百川可以同流的创作态度。

    杨建文原本学的是油画,他在上海书法风气最鼎盛的上世纪70年代拜书画大师李丁陇为师。当时沈尹默已成立了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第一本书法类专业刊物《书法》也刚在上海问世。江浙沪一带受魏晋以来书法的影响取法帖学,比较注重用笔。恩师李丁陇先生是已故海派书画大师,曾挖掘整理出自汉代即已湮没失传的“古篆八法”,成就斐然。杨建文跟着他,从古篆临摹开始,研习历代书法经典,至今已四十多年,会通楷书、行书和草书,他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靠岸”。 

    当我们在谈论书法的时候,都在谈论什么?一种线条起伏弯折的笔法技艺?一种韵味回转起合的东方美学?都不够。在杨建文眼里,它意味着更多。

    “中国书法是神圣的。”每次提笔之前,杨建文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静坐、静思。有时候,的确需要一场沉默的仪式感,围拢一股不声张的力量,“日常环境的烦杂走了,胸臆间的超脱就来了。”至于笔法技艺,杨建文深感其精髓在于力度,力度的变化带动了点画的变化,形成了劲韧的线条,才能呈现结体和章法之美。因此,他用一种近乎苦行僧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臂力:将66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头悬挂在书房的天花板上,另一头扎在毛笔上,如此腕力、指力按下毛笔,才开始一天的练写。

    老子说,道法自然。杨建文也明白书法之道,并非苦耕即可修炼。而参悟并非只在书房,他喜欢行走于中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总能感到天地造化给予他的无穷能量。他对一场十几年前的游历印象深刻:站在一条干涸的河床旁,上游开闸之水忽然冲泄而下,水流卷裹前行,势不可挡。那一刻令他深深震撼,他忽然对书圣王羲之在《笔势论》中描绘的运笔气势感同身受:“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那个瞬间,他一直记到今天。

    养吾浩然之气 

    杨建文说:“将字写好是术,将写字带入为人和艺术境界那是道。”古人说的“字如其人”也许并不是虚妄,杨建文不认为只做一个专业的“术人”便是足够,他要做一个“正气”的君子,一如那笔端的方正与坚实。作品是因情怀而成了艺术品。

    有一次,有位朋友上门向他索要一幅书作,他满口答应。朋友让他立刻写,那不是他的作风,便委婉推辞。第二天,他特意一早起床,依旧是宁神默想了半响,才提笔书写,待墨迹稍干即送往朋友家。朋友很诧异也很不好意思,说:“昨晚你写了就好了,省得今天辛苦了。”杨建文也只是笑笑。

    对他来说,书法就是这样,集结了中国艺术的全部哲学和智慧:净化、章法,刚柔和谐,正心修身。然而中国书法延续几千年,作为交流工具的功能今天已经淡出了世人的生活,随之能够领略书法高尚境界的人也已经不多了,这是不可避免的。杨建文虽然也为之遗憾,但他从来没有失望。如今,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对外汉语教授,杨建文有许多欧美学生。每次去欧洲讲学授课的时候,他还是都会告诉西方听众一件事:“毕加索的桌上经常放着中国书法字帖。” 

    平日里,杨建文兼修中国诗词创作,将自然美景、人间亲情、生活感悟淋漓尽致地融入笔墨,舞文而后弄墨,是他一直在坚持的。事实上,他的书法作品,绝大部分就是自己的诗作。在杨建文的身上,始终看得到一个“海派”书画家的格调:对传统吃得透,对新知能吸收。杨建文对现代西方平面构成的艺术也颇有研究,把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提出了书法二维平面立体表现论和书法平面特异构成论,创作出了一批让汉字更富有画面感的作品。

    如同一个人在狂奔时只为前行,身心俱疲。但在某一个时点,狂奔者会歇下身心。杨建文从没怀疑,包括书法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就是在奔忙的时代洪流中,那股会让人停下来的力量。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点时间和耐心”。

    问答Q&A

    Q=生活周刊   A=杨建文

    Q:可否为我们讲解一下海派书画的大致理念和几大名家。

    A:不是说我们上海人画一张画、写一个字就是“海派文化”,而是要了解民族文化的“根”,再加上了解世界的新动态。这个词其实是1840年以后上海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成为了“商埠”城市,从绘画界来的一个概念。当时出现了三个大师级人物:吴昌硕、任伯年、虚谷。他们代表了在上海产生的新的创作理念:“海”就是海纳百川,既有传统的“根”,又吸取西方绘画的元素(如水彩),而嫁接、产生的新的结果。 

    Q:您觉得上海书法和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特色?

    A:上海书法和北方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因为书法,就是“写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性格豪放、思维粗犷,线条上表现得较重、凝、浑、厚。上海是南方多水的地方,书法是俊秀的。

    Q:您私下喜欢逛的上海富有文化气息的街道是哪里?有没有推荐的书画廊可以让大家多关注?

    A:老实说,现在的上海,我是不大高兴出去逛的。去农村看一看,以前明清的老宅,从墙到瓦、窗格,雕梁画柱,非常有艺术性,是“特质”的文化。一夜之间全部拆掉了,变成高楼大厦。上海书法家协会和中华艺术宫、现代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图书馆等办的书画展览,都可以关注一下。

    Q:您认为现今研习书法的意义或价值在哪?

    A:改革开放以来,大众对传统艺术的意识在削弱。我坚持写字、做理念,就是为了“传承”。以前书法是写给人看,当然现在电脑、手机普及,书法作为书写的功用是不在了,但我希望它作为艺术的存在,可以继续长存下去,它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

    知道多一点 More

    杨建文和“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的概念最早由元代的赵孟頫提出。如,竹叶用楷书,竹干用篆书等。杨建文在王羲之书法和伏羲氏的八卦中,发现了内在深邃的绘画元素,进一步提炼出“书法二维平面立体表现论”,即在中国传统书法中,融入西方绘画如毕加索、达利画作的元素和平面构成。但书法还是书法,不能变成绘画。10月25日,杨建文的书法展“木易墨语”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举行,大部分均为其本人的诗词作品,体现了书画同源论的表现方法。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收藏
   第A15版:收藏
   第A16版:海信·时尚3C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资讯
   第A19版:星踪
   第A20版:星情
   第A21版:声线
   第A22版:重点
   第A23版:重点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周记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汽车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设计
   第B13版:设计
   第B14版:情致
   第B15版:婚博会
   第B16版:街拍
书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