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25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字体背后的人、故事与温度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定海桥展览中字体设计的部分

    厉致谦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奇妙的定海桥

    定海桥是个神奇的地方。首先它是一座桥,连接着定海路与复兴岛。但又不只是一座桥。在上海的行政区划里,这是杨浦区东南角的一片地区。那里曾是上海老工业的基地,保留着1950年代兴建的工人新村,居民则为苏北移民后裔和外来人口混杂。

    至今,苏北话仍是此地的通用语言。据考证,俗语“捣糨糊”就出于定海桥。

    厉致谦,自由设计师,并参与“西天中土”的SAME-SAME城市研究项目。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和印度知识界、艺术界的交流。2011年开始,他们相继研究了石库门和董家渡地区,去年在指导建筑师的提议之下,选择了定海桥区域。

    今年初,定海桥项目获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青年策展人计划的支持。10月底,年轻的艺术家们更是举办了《定海桥:对历史的艺术实践》展览。

    展览分四部分,分别呈现了定海桥区域的工厂、人物、日常等。其中,设计师厉致谦的作品占据了展厅一端的一整面墙——黑色带有反光的印刷油墨被不规则地涂得昏天黑地,而在人视线的高度,横贯了三条银色的由金属铅字组成的三个故事。

    这件名为“被隐去的字”的装置作品,配合昏暗的黑墙和炫目的银线,让不同的字体在油墨的衬托下,讲述属于各自的故事。

    3个故事,4种字体

    厉致谦讲了三个故事。观者可从中辨析书法字体、美术字,直至印刷字体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第一个关于陈禄渊。他是江苏宜兴人,来自社会底层,却是书法高手,自创“新魏体”。1970年代上海字模一厂找到陈禄渊弟子韩飞青,将新魏体转化成印刷字体。后来它又是较早被做成电脑字库的字体。

    第二个故事勾勒了我国第一代字体设计师徐学成的职业生涯。徐老为现代印刷字体设计元老,致力于字体的研究与设计。用厉致谦的话说,今天的“汉字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他那代设计师塑造的。徐学成还为宋体设计过简体字版,称“新宋体”(并非通行的那款)。

    第三个故事,简述了上海近百年来印刷工业的谱系,涉及上海字模一厂的前世今生、印刷技术与人的情感、字体设计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承与发展等。

    “我讲了三个故事,用了四种字体。”厉致谦说。多出来的那一种字体,就是“新宋体”。为此他可没少花功夫。

    新宋体是徐学成退休前独立设计的,将仿宋的笔形融入了宋体的结构。1987年日本森泽公司来华征稿,新宋体获奖,徐学成赴日完成全套包含拉丁字符和数字符号的日文字体“徐明”,意即“徐学成设计的明朝体”。因诸多原因,这套字体渐渐被淡忘。所幸日本人把它转化成高质量的电脑字体,厉致谦得以在三十年后进行“复刻”。 

    最初他想到了上海字模一厂,只可惜刻字机已变卖,只能转而寻找外地厂家。厂家使用现代数控机床雕刻,连续失败三次才勉强合格。当厉致谦把崭新的黄铜字模送到徐学成家中时,两代人都不由得激动起来。 

    厉致谦把那排好不容易制成的铅字字模嵌入墙体,远远望去,令人无限感慨。 

       从西文到汉字 

    厉致谦最早和字体结缘是在大四的暑假。那年,就读于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他已确定赴法国留学,临走前日子悠闲,就帮系里的杂志排版。他形容当时的工作状态是:“没人教你,全靠自己摸索。”他是个较真的人,总琢磨着怎样把版面做得出彩一些。 

    “我想到可以通过选择字体来改进版面。”哪里找呢?浏览电脑,偶然看见一个文件夹,“点进去都是西文字体,挑花了眼。”多年后他才知道,那是Adobe font folio字体包。 

    出于好奇,厉致谦上网一一查询,好似打开一片新天地。“西方字体设计成熟又有传承,很容易找到一大堆资料。”他开始做笔记并转贴到博客上,很快引来同道。朋友多了,2008年他在豆瓣创立“字体交流与鉴赏”小组。如今该小组有400多名成员,不算多,但囊括了康熙字典体的设计者厉向晨、民间书刻体的设计师应永会、造字工房的创始人丁一……

    去年4月,厉致谦出版了处女作:《西文字体的故事》。他用生动有趣的文笔,详细介绍了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不过彼时,他的兴趣点已转向汉字。

    这还得追溯到2010年的一次线下聚会。那天厉致谦正和小组里的几位朋友讨论字体,忽然闯进一位老先生。他叫陈其瑞,是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字体设计师,在网上看到聚会通知,就带着字稿赶来了。“陈老先生讲了很多印研所的来龙去脉,展示了他的字稿,把我们给震住了!”

    又一扇门一下子被推开。顺着陈其瑞老先生,厉致谦和朋友陆续走访了徐学成等健在的一批老前辈,同时投入文献和档案研究,挖掘出了不少“干货”。

    作为80后设计师,厉致谦有其独特眼光和想法。他将铅字制作成文创产品,陆续销售多年。“尽管没赚到钱,但不失为一种尝试。”参与定海桥项目后,他更有意将字体和历史、人文结合,发起了为期一年的“字与人”工作坊。顾名思义,他要体察字体与人的关系,探索。

    对话 Dialogue

    Q=生活周刊

    A=厉致谦

    Q:“字与人”工作坊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A: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切入“字与人”的关联:字的生产与人,街头字体与作者和观者。通过大量的书籍、档案、采访以及讨论,对19世纪末至今的上海字体制造与设计的历史进行解读,多层面地呈现出国家历史、技术条件和个人才情之间的故事。这种工作方法和视角,有别于通常冰冷的历史研究。

    Q:现在有哪些人参与?

    A:工作坊刚刚启动,志愿者招募发布后两周就收到40多份申请。什么人都有,中文系、新闻系、设计系的学生,已经工作的外企员工、咨询师、公关等,而来源地也从全国各地直至海外。我选择了一部分面试,并希望提供一个开源的信息平台,让参与者自主地提出和发展自己的课题。

    Q:你和一般的字体设计师不一样,似乎更具人文视野?

    A:我认为字体的背后是鲜活的人,他们设计字体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想通过字体传递什么,他们是怎么看待字体和自己的关系?这才是我最想探究的。字代表了人,背后是人性。

    Q:你认为字体设计最重要的是什么?

    A:我觉得要分成两个步骤。对字体设计师来说,你的字体要传递出清晰的信息和气质。对于使用者(设计师)而言,要读懂字体,并适当地使用它。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方式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收藏
   第A15版:收藏
   第A16版:海信·时尚3C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资讯
   第A19版:星踪
   第A20版:星情
   第A21版:声线
   第A22版:重点
   第A23版:重点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周记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欢乐淘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汽车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设计
   第B13版:设计
   第B14版:情致
   第B15版:婚博会
   第B16版:街拍
字体背后的人、故事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