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1月04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露天菜市闲听八卦

    “保持整洁,物廉价美”。虽然台湾菜市场的古早风味已经悄然消失了,但人间烟火的气息依旧浓郁。

    不同地域的菜市场呈现不同的风土人情。女人逛菜市场,自然也跟男性不同。这就是韩良忆的“居游”所告诉你的。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资料

    记忆的老味道 

    小时候韩良忆家住北投。那是台北最北边的区域,由景美、南港、木栅等乡镇合并而成,弥散着浓浓的乡土味。“不少本地人还种菜,收获了,就拿到菜市场去卖。”最热闹的当属位于新市街的北投菜市场,鼎盛时汇集六七百个摊位,家禽、蔬果、鱼肉琳琅满目。 

    韩良忆还记得阿嬷(奶奶)到那儿买菜的情景。“阿嬷挑了一块肥瘦相间、象牙白脂衬着玛瑙红的‘三层肉’,卖肉的阿伯接过,用姑婆芋叶包起来,拿草绳扎成一个碧绿的包裹。” 

    不远处那位卖鱼的“欧巴桑”(老妇人)也令人难忘。她往小板凳上一坐,手握不知名工具,只刷刷几下,一条大鱼的鱼鳞就刮得干干净净。然后飞也似地用芋叶包好。“我常常蹲在摊前,看得目不转睛。”那会儿韩良忆才四五岁。 

    转眼间小女孩长大了,远嫁荷兰。卖肉的阿伯、刮鱼鳞的欧巴桑以及姑婆芋叶,拼凑成她对家乡最亲切的记忆。 

    不过即便重返故乡北投,“古早的风情”也已经悄然消逝了。“这年头,谁还会用姑婆芋叶包鱼包肉呢?”所幸菜市场尚留存,且热闹依旧。天刚破晓,摊贩推着小货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将新鲜蔬菜、香甜水果、鲜鱼禽肉摆好。不久,煮夫、煮妇们拎着菜篮子纷至沓来,市集上人潮汹涌。城市的一天就这样徐徐展开。 

    “说起来尽是些琐碎俗务,可生活的乐趣也正在其中。”这也是韩良忆把逛市集列入旅行必备项目的缘由。 

    普通人的旅行通常是这样的——天蒙蒙亮就被导游喊醒,匆匆扒几口早餐,随后爬进大巴士,开始掐着点奔向“不得不去的N个景点”。几天下来,仅仅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看得最多的是人,对风土人情并无体会。 

    韩良忆则属另类。每到一地,她和丈夫总是向当地人租间公寓,住上几周乃至好几个月。平日里,不看景点不血拼,那干吗?逛菜市场。她管这叫“居游”。

    异乡的家乡味 

    “居游”这个词是韩良忆的发明,意为“半居半游,既居且游”。不过作为一种旅行方式,它在欧洲盛行已久。 

    十多年前韩良忆随丈夫约伯搬到荷兰鹿特丹。她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跑去国外租房,以住处为圆心做漫游。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掌握。“我觉得好有意思哦。”她到意大利托斯卡纳,也租了个房。巧的是,房东太太竟然是意大利名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的亲妹妹,两人相谈甚欢。这番经历让韩良忆初次体会到居游的魅力。她开始乐此不疲。 

    “住宾馆要用房卡,这表明你其实是个过客。而租民居,房东会把钥匙交给你,那一瞬间,你就成了主人。早出晚归,不必经过酒店大堂,而是走进巷子和大门,就像我们平常回家那样。居游是向当地人借来一段时光,过过当地人的家常日子。”

    家常日子包括出门散步、游玩,当然,也少不了逛菜市场。“它们可是最热门的‘旅游胜地’之一。”韩良忆笑言。

    在荷兰,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没有菜市场、市集之类的概念。后有人看中了阿姆斯特丹约旦区的某个小广场,将之开辟,请农民来出售自家种植的有机农产品。起初只有9个摊位,但很快吸引眼球。“人潮不仅来了,浪头还越来越大。”先是街坊邻居,接着是全荷兰的吃货。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慕名前往。

    “在市集,他们收获了实质的生活感。这在观光区是找不到的。”韩良忆说。她认为,逛菜市场是旅人融入当地最简单的通道。

    她也经常从鹿特丹到阿姆斯特丹住几天,为的就是探访那个菜市场。蔬果、菌菇、生肉、鲜鱼、奶酪、糕饼、干果杂粮……每当置身于这些食材中,这个异乡人就嗅到了家乡味。哪怕什么都不买,她也会偷听小贩与顾客的闲聊,“甚至有听到过某个陌生人的八卦。”那时,她仿佛回到了北投菜市场,小女孩似地睁大双眼,对周遭的世界充满好奇。

    伦敦的世界风 

    用居游的方法,十多年间韩良忆逛遍欧洲,获得了比普通旅行更深刻的体验。她与丈夫约伯相约,一个书写、一个摄影,至今出了好几本书。如《在欧洲,逛市集》《我在法国西南,有间小屋》《地址:威尼斯》等等。理所当然的,韩良忆成了“欧洲菜市场专家”。 

    “欧洲的露天市集大致可分为两类。”她详细介绍说。一类摆在市区的广场上,往往有数百年历史,织成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关系网。另一类沿街摆放,可以只占据一小段马路,也可以横跨好几个街区。“比方说巴黎的阿里格市集,每逢周六,整条路就封街,只给人步行。”此外,也有市集设在专用场地乃至停车场里的,别具风味。 

    和中国的菜市场不同,欧洲的露天市集未必每天都开张,特别是村落小镇,频率基本为每周一到两次,周日举办。韩良忆最爱这种市集。 

    “每逢市集日,周边的居民纷纷涌来,不只为买菜,也为了和熟稔的摊贩交换生活情报。”逛着逛着遇到老朋友,大伙儿就提着菜篮子,站到一旁聊天。在韩良忆看来,这样的菜市场已超越了商业功能,成为社区生活的“胶合剂”。 

    她本人最心水的菜市场,则在伦敦。 

    “你可能会说,英国的食物‘恶名昭彰’,伦敦能有什么好?那可想错了。”韩良忆说,大英帝国的殖民势力曾遍及全球,这使它的饮食具备了多样性。“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伦敦街头处处可见印度餐馆,咖喱味扑鼻。”更有意思的是,韩良忆生平第一次吃土耳其菜、第一次吃西班牙菜、第一次吃巴基斯坦菜都在伦敦。当然,食材采购自当地市集。 

    伦敦最著名的菜市场首推柏若市集。它有250多年历史,原为果菜批发市场,1998年起对散客开放零售食品市场。“从蔬果、面包、鲜鱼到调味品、熟食、饮料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韩良忆曾在那附近租住几个月,好好过了一把“在伦敦厨房烹饪的瘾”。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周记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悦读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踪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人物
   第A21版:人物
   第A22版:资讯
   第A23版:海信·时尚3C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霓装
   第B05版:霓装
   第B06版:品牌
   第B07版:青意社
   第B08版:设计
   第B09版:设计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汽车
   第B14版:情致
   第B15版:有情人
   第B16版:街拍
在露天菜市闲听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