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方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0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董明信片:你好,旧时光

    明信片诞生于1869年的奥地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历了黄金时代。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它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渐渐淡出视野。如今,收藏古董明信片反而成了一些玩家们的小众爱好,光影之间散发着迷离的神秘。 

文 冷梅 图 受访者提供

从“邮”到“片”

    喜欢收藏古董明信片的人,似乎都有段从“集邮”开始的经历。爱屋及乌,确在情理之中,四处搜罗古老邮票,自然带着“邮票”的明信片也渐渐地成了“囊中之物”。而魏斌正是从“集邮”转投古董明信片门下。

    2005年,一次莎士比亚故乡之旅让他迅速成了“片粉”。来到英国斯特拉福小镇,在当地的跳蚤市场里,魏斌偶遇一张1914年从埃及寄往英国的明信片,立刻被这张明信片的“老味道”所吸引:毛了的边角透出纸的质感,略泛黄的图案掩不住上色的陈旧,古老邮票骨子里的沧桑,浸入变得模糊的邮戳,岁月恍惚逆流。

    这一遇,一发不可收拾。魏斌买回了它,只有半英镑,简直像捡回来一个宝,而他也开始研究起了明信片的历史。“明信片诞生于1869年的奥地利。史上第一张明信片又黄又土,颇为简陋。189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是明信片的黄金时期,明信片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人们通过明信片,将世界的风光、社会的写照、对各地风俗的印象寄往世界各地。当它因为不可预测的机缘到了我手里,这百年前的物事又岂止一张小小的卡纸那么简单?”

    今年盛夏,网上有一个欧洲古董明信片系列展位列同城活动的前十。魏斌去看了展览,一下子触景生情。这一期“建筑主题”古董明信片系列展的宣传单上印着一张德国的照片版老明信片,这是座落在爱因斯坦故乡的乌尔姆大教堂。“曾经在德国的时候,我们在一个雨天途经乌尔姆,穿过城市里静静的石子路,来到它的跟前。真不愧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教堂!在那个雨天,虽然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我围着大教堂,多次蹲着甚至趴到雨水打湿的地面,努力地用我的相机镜头去远远地‘触碰’大教堂的尖顶。”如今,在这个展览中与乌尔姆大教堂再度相逢,内心难免激动。明信片上的乌尔姆大教堂光彩照人,凑近欣赏,再次深深地被黑白明信片里锐利的成像水平“击中”心底。

探宝之旅

    魏斌开始分专题收藏,因为酷爱音乐艺术,也使得他收藏的系列有很多和音乐有关。他最钟爱的一张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亲笔明信片。那是从一位以色列人手里整包买入的邮品中发现的。起初,这张明信片相当不起眼。既不是邮资片,也没有美丽的图案,从清晰可见的邮戳中,魏斌认出这是一张1922年从英国伦敦寄出的明信片,样子泛黄,陈旧。明信片上的字迹似曾相识,很像Elgar。 

    那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是会让人涌出热泪的。片上很多字迹看不太懂,但最关键的内容可以确认:1922年3月14日,伦敦,Sir Edward Elgar(叫爱德华·埃尔加,被封爵士的也就只有写出《威风凛凛进行曲》的埃尔加了)。后来,他经过考证,1922年埃尔加一直在英国伦敦。这把魏斌激动坏了,眼下这张明信片意义非凡。“英国伟大的作曲家其实并不多,埃尔加算是其中的佼佼者。遗憾的是,至今他的头像并没有上过各国的邮票。唯一一枚英国邮票,以形意的手法表现了埃尔加的音乐作品《sea picture》(海景)。我还有张纪念封,表现的是音乐家指挥的样子,虽有清晰的Elgar字样邮戳,邮戳上还有他的作品《land of hope & glory》,然而贴的是女王普票,意义不大。”

    魏斌说,明信片其实除了看图案、看邮票、看邮戳,最有趣的就是读文字,无奈外国人草书了得,经常看不下去,只好不甚了了。这次不同,因为与埃尔加有了关系,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搞懂。他去请教老外朋友帮忙解读。

    内容如下:Sir Edward Elgar regrets that he was away when Mr B Szulc called upon him some little time ago.翻译出来的大意就是:B Szulc先生来访时,碰巧爱德华·埃尔加爵士出门了,埃尔加为此表示道歉。

    看明信片的走向,正是寄给波兰华沙的Szulc先生的。魏斌上网搜索了一番,Bronislaw Szulc,就是明信片上的这位波兰的音乐家。纸上的话语虽然简单,却交待了一段历史插曲。不过,他还产生了一个小疑问:看文字的语气和人称,仿佛是埃尔加的秘书向对方道歉,倘若如此,信既然寄予的就是Szulc先生,为什么文字中不写“when you”而写“when Mr B Szulc”呢?

    带着这个问题,魏斌又陆续请教了诸多民间高手,得出一种共同的说法,在比较古典的英语书面语中,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写法,也就是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一律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文中的Elgar其实就是音乐家本人,按我们现在的表述方法就是“I”,另一方面,Szulc就相当于“you”了。这种写法往往体现出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当然现在这种写法已经很少见了。

    魏斌仍不死心,决定进一步考证。他决定找出埃尔加的笔迹来核对。他去博物馆和收藏品网站上碰运气均无果。后来,有一次他在淘宝网上看中了一个英国指挥家(包括巴比罗利等人)的首日封,于是相约见面交易。这个卖家不错,顺带背来了不少首日封,正翻寻间,魏斌忽然发现了埃尔加的《海景》邮票,一比对有了结果。

美好一瞬

    如今,魏斌大大小小的收藏,已经远超15000件。而7年前,他也多了一项副业:收藏品淘宝店主,店名“音为邮你”。为此他在全国各地交了好多从未见面的朋友。 

    明信片可以派啥用场?一个苏州朋友要开一家红酒会所,西班牙风格的,于是他扫空了“音为邮你”上柜的西班牙实寄明信片。一个广东朋友开酒吧,不求名贵、只为热闹,花了不多的钱买去了他“清仓”的一大批老明信片贴墙壁。魏斌有个大学同学开咖啡馆,为表示支持,他“贡献”出十多张伦敦老明信片。还有个深圳的高中生,为鼓励朋友高考成功,专门挑选了朋友最向往的巴黎一张百年前的老明信片,并委托魏斌书写了一段励志的寄语,直接寄给了那个朋友。还有个学生,他的好友要去爱丁堡留学了,于是他用老明信片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八十多年前的爱丁堡王子大街的老明信片。

    一些明信片,或许对照个人经历,有着更深远的含义。一个四川成都的朋友买了好多张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老明信片,因为他以前就住在特拉法加广场的Northumberland大街,那些百年前的老明信片上居然可以看见他所住的房间窗口。一个福建朋友在魏斌那里发现了一张日本京都的明信片,居然与她以前去京都时取景拍摄的角度一模一样。

Postcrossing的惊喜

    混迹postcrossing收藏网站,也让魏斌结交了不少国外的狂热“片友”。

    2010年,魏斌偶然从好友那里得知了这个国际性交换互寄明信片的网站,于是掉进了postcrossing的盛大乐园。这里交换明信片的方式是通过邮政渠道,规则十分简单。A点击表示要寄出明信片,系统就随机派给A一个某国B的收片地址和一个编号。A根据B的个人自我介绍选择明信片,写好想说的话,切记把系统给的编号写上,就可寄出。待B收到该明信片,就将A所寄明信片上的编号在系统中登记,由此完成一次寄收过程,系统会将A的地址随机派给另某国的C,而B也可以在登记收到的明信片后,拥有一次申请地址寄出明信片的权利,或许D就可以期待收到一张来自于B的明信片啦!

    2010年6月魏斌收到了第一张来自外国“片友”的明信片。那天从邮箱里一拿出这张明信片,他就乐了:一头很可爱的长颈鹿,将它的长脖子穿过邮箱,还俏皮地转过脸来say hello!更有趣的是,寄给他这张明信片的是一位芬兰的58岁老先生。尽管只是说说天气,说说职业,却也很是有趣。

    魏斌在postcrossing的个人自我简介里表示比较喜欢卡通造型、喜欢音乐和名人等,还希望对方能够把本国语言写好,并同时附上英文对照,以便理解。有“片友”就很贴心地写来几个常用词、常用语。比如一张波兰人寄来的明信片,既用当地语写了打招呼的“hi”,也写了各国人都很关心的“I love you”,最后也不忘叫他“Take care”。

    当年明信片的着色可以把自己喜爱的彩色铺陈上去,它像极了今日童绘里的天空,肆意挥洒,美丽夺目。

Dialogue对话

Q=生活周刊

A=魏斌

读出与众不同的美感

    Q:你觉得古董明信片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A:明信片的诱人在于集精挑细选的美丽图片、记载邮政历史的邮票邮戳以及传递心声留下故事的只言片语于一身的美妙。透过它,可以“实现穿越”,可以感受逝去的光阴,可以任思绪飞扬,猜想或然的故事。

    Q:你手里有没有记录上海历史的古董明信片?

    A:我手头收藏了一张1910年1月6日从上海寄往美国肯塔基州贝尔维尤(Bellevue Kentucky)的老明信片,图案是我们所熟悉的外白渡桥,我小时候就住在外白渡桥不远。明信片上方印着它当时的名字“THE GARDEN BRIDGE”(花园桥),意指桥的位置在公共花园(PUBLICGARDEN,即今黄浦公园)边。细赏图案,既亲近,又因为那些人力车夫和行人的存在而显出历史的疏离。我还收藏了一张1907年的明信片,上头是李鸿章和兄弟李汉章的全家福。

    Q:你觉得明信片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A:明信片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把欧洲各地或雄伟、或精致、或宽广、或小巧的建筑摁进这小小方寸之中,可近观、可比照。有的是照片版老明信片,面对它,深为数十年前的黑白照相术折服,当下的诸多单反照片在它面前也不过尔尔;有的是着色老明信片,面对它,你会为近百年前的彩色着色艺术手法惊艳,如今的彩色照相术又岂能同着色明信片温柔的色调媲美?有的是同一个建筑的不同方位展示,又或者是同一幢建筑的外景与内景,一张张看过去,有如导游作陪,为你读出同一建筑的不一样的美感。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品牌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人物
   第A21版:人物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艺博会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欢乐淘
   第B09版:青意社
   第B10版:游走
   第B11版:游走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汽车
   第B14版:汽车
   第B15版:汽车
   第B16版:收藏
   第B17版:收藏
   第B18版:收藏
   第B19版:收藏
   第B20版:资讯
   第B21版:海信·时尚3C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古董明信片:你好,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