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0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迪亚诺 那些危机四伏的人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将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发表三十余部作品,总是表现同样的主题,恐怕只有莫迪亚诺做到了。

    2014年10月9日,瑞典皇家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隔短短7年后,诺奖再度青睐法国作家,而这一度被认为是不可能的。那么莫迪亚诺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他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又占据怎样的位置呢?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神秘的年轻人 

    1968年,一本名为《星形广场》的长篇小说在法国问世。出版商及本书作者或许都没想到,从出版那天起,这部小说就备受瞩目,甚至引起了争论。 

    所谓“星形广场”,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即巴黎市中心的那个地标性广场。1899年建成,因辐射出十二条大道,呈星形而得名。凯旋门就矗立在广场正中央,香榭丽舍大街由此向东南方延伸。1944年9月为纪念巴黎解放,更名戴高乐广场。 

    “星形”还可以另作理解。二战中纳粹德国强迫犹太人佩戴黄色星形标志,而《星形广场》的背景就是纳粹统治下的巴黎。小说里有一处耐人寻味的细节——1942年6月,某德国军官问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星形广场怎么走,后者指向了自己左胸上的星形标志。 

    什勒米洛维奇即小说主人公,犹太裔法国人。透过他,德国占领时期法国犹太人的遭遇、巴黎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得到了展现。 

    但《星形广场》的主旨既不是反战,也不是揭示犹太人的苦难。毋宁说这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小说。什勒米洛维奇总想落脚扎根,却受困于特殊时代的特殊身份,不断地更换栖息地,如丧家犬般永无宁日,最终走向死亡。由于作者把他设定成神经官能症患者,小说十分跳跃,节奏时断时续、线索时隐时现。日后标志性的“片段式叙述法”已现雏形。 

    《星形广场》一出版就得到法国文坛的认可。人们也越发好奇,作者究竟是谁? 

    这个年轻人就是时年24岁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年7月30日他出生于巴黎西南郊,父亲是意大利籍犹太人,母亲为比利时籍演员,二战期间两人在巴黎邂逅并结婚。很难想象一个犹太人家庭在纳粹占领下的巴黎讨生活是怎样的景象。莫迪亚诺的父亲主要从事走私,也干些说不清楚的勾当。 

    这种幽深的家庭背景纠缠着莫迪亚诺,“神秘的父亲和被占领的法国”一直是他热衷探寻的主题。《星形广场》即为初步尝试。 

    更复杂的是,莫迪亚诺出生就受洗成为天主教徒,结果,用法国文学研究者吴岳添的话说:“他从此被天主教徒视为犹太人,又被犹太人视为天主教徒。”由之而起的身份困惑以及对自我认同的寻找,同样体现在什勒米洛维奇身上。

    无根的“海滩人” 

    《星形广场》发表当年,莫迪亚诺荣获罗歇·尼米埃奖。在法国数以千计的文学奖中,该奖项虽算不上顶级,但对年轻作家有鼓励作用。不过,因小说主人公有反讽犹太人的言论,致使四十多年后才有德译本。英译本更迟迟未见。 

    1969年莫迪亚诺出版了《夜巡》。起先,小说主人公加入盖世太保,并打入抵抗组织“地下骑士团”。后受骑士团委派,反过来调查盖世太保。身份困惑带来的焦灼感和撕裂感,导致了一连串荒诞行为。 

    《夜巡》让人联想到让·保罗·萨特的《墙》。在这篇写于1939年的短篇小说中,战争、审讯、法西斯、抵抗组织都只是象征符号,真正的主题则是命运的偶然性。 

    “莫迪亚诺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恐慌感与危机感构成了其精神层面。”法语翻译家柳鸣九说,“他们像浮萍,在迫切地寻找——寻找父亲,寻找过去,寻找避难所。当然,他们永远找不到。”难怪有评论认为莫迪亚诺的小说有存在主义的影子。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则拈出了三个关键词:身份、记忆、历史。 

    作为早期作品,《星形广场》和《夜巡》尚不够成熟,但基调已定。《夜巡》还摘得钻石笔尖奖。 

    从1972年到1978年,莫迪亚诺连推5部小说,其中包括《暗店街》。故事说来简单:一个失忆的私家侦探为搞清身份之谜开始寻找。小说约十万字,却分了47章——有的讲述主人公当下的经历,有的是他的回忆,有的是朋友通信,有的是调查报告。各章节独立又有联系,构成互文性。这就是“片段式叙述法”。2003年的《夜半撞车》亦为同类。 

    《暗店街》里还描绘了一幅耐人寻味的场景:“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地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这个意象后来被文学评论界归纳成“海滩人”。意思是,莫迪亚诺偏爱以犹太人、流浪者和无国籍者为主人公。他们就像那小女孩,喜欢沙滩,却不可能在那上面扎根。

    凭借《暗店街》,莫迪亚诺获得1978年度龚古尔文学奖。龚古尔奖奖金不多,影响力却不凡。《暗店街》迅速跻身畅销书行列。法国人对“纳粹占领时期”的微妙心态,也是促使此书走红的重要原因。中国作家中,王小波《万寿寺》、王朔《玩的就是心跳》的灵感都来自《暗店街》。

    “新小说”兴与衰 

    发表《暗店街》之前两年,莫迪亚诺曾以《环城大道》荣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看来,法国文学界早已看好这位新星的创作前景了。这当然能追索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果说处女作《星形广场》还繁复而晦涩,从《环城大道》起,莫迪亚诺的文字变得简约。《暗店街》尽管情节跳跃、穿插,其二战背景也靠各种细节透露,但语言冷静、脉络清晰,并未刻意设置阅读障碍。这给法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1956年,俄裔法国女作家娜塔莉·萨洛特出版论文集《猜疑的年代》,质疑由福楼拜、巴尔扎克、莫迫桑等人构成的现实主义文学。阿兰·罗布-格里耶紧随其后,抨击“旧的小说形式”。他呼吁当代作家应打破传统小说的条条框框,甚至摆脱固有的道德观念,探索新形式。他的口号是:“我们这个时代再也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写作了。”

    在萨洛特、格里耶的带领下下,米歇尔·布托、克洛德·西蒙、玛格丽特·杜拉斯等年轻作家公开宣布与现实主义决裂。其主张统称为“新小说派”。

    二十多年间“新小说派”贡献了大量文本,如格里耶的《橡皮》《在迷宫中》,西蒙的《风》《佛兰德公路》,杜拉斯的《夏天晚上十点半》,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本)等。新小说派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电影领域,催生了“新浪潮运动”。格里耶亲自操刀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更已成为电影史经典。

    1969年贝克特、1985年西蒙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视作西方学界对新小说派的肯定。不过,西蒙获奖时这一流派的声势已大不如前。新小说派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时空结构,并运用心理学、符号学等手法,拓展了写作的多种可能性。然而,新小说派的作品往往过度“反叙事”“反经验”,不仅没能带给读者全新体验,反而陷入了故弄玄虚的泥潭。到196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又重视起叙事,形成了“回归叙事”现象。有评论家干脆喊出:“新小说派的末日到了!”

    莫迪亚诺于1965年从巴黎亨利四世中学毕业,进入巴黎索邦大学,一年后辍学专事文学创作。看他早期作品,应该受过新小说派影响,有较强的先锋性。不过自《环城大道》《暗店街》开始,尤其到1981年推出《青春咖啡馆》,莫迪亚诺的个人风格日益凸显。

    谜一般“新寓言”

    即便在新小说派鼎盛的时候,也有漏网之鱼。18岁那年,弗朗索瓦丝·萨冈以《你好,忧愁》一举成名。此书据称已累积销售500多万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萨冈始终呈现出与新小说派迥异的特点——结构简单、语言流畅,主要描写中产阶层的生活状态,特别是三角恋。其作品近乎流行文学。

    真正将新小说派拉下神坛的却是它曾经的健将玛格丽特·杜拉斯。1984年她发表了《情人》。这部小说虽然也运用了意识流等技巧,显得片段化,但文字浅显、故事奇诡,又处处散发着神秘的异国情调。杜拉斯拿下了龚古尔文学奖,《情人》快速传向世界各地。那段经典性的开场白,借由王小波的推崇为中国读者所熟知。《情人》的成功亦被视为新小说派衰落的标志,此后,重叙事、通俗化渐成主流。至20世纪末,克里斯蒂娜·安戈的《非常关系》、米歇尔·乌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为代表作。

    期间,莫迪亚诺的创作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青春咖啡馆》《八月的星期天》《结婚旅行》……他既不像新小说派那般晦涩,也不算通俗;形式上像侦探小说,又十分风格化。到1980年代中期,其作品越来越具有寓言性,世纪末的几部小说堪称寓言。

    在这前后,法国文坛上出现了好几位有此特点的作家。如《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簿狱》《爱情半夜餐》作者米歇尔·图尔尼埃,《诉讼笔录》《流浪的星星》作者勒·克莱齐奥等。

    1996年,法语翻译家余中先发表《讲小故事的大作家——新寓言派小说的寓意特征》一文,介绍说法国文坛将图尔尼埃、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并称为“新寓言派”,后两人又与佩雷克并列为“法兰西三星”。“尽管他们创作的题材、形式和风格各有不同,但全都特别着力于在形象描绘中蕴含深邃的寓意。”余中先认为,莫迪亚诺最典型。

    不过,新寓言派没有共同宣言,也从未谋求一致的文学理念。实际上,尽管克莱齐奥和莫迪亚诺都以简约清晰见长,两人的内核却并不相近。因此,有些评论家不认可这种归类。

    有趣的是,“新寓言派”的提法却在中国文学评论圈得到了树立。这可能与《世界小说流派经典文库》的出版有关。1995年,翻译家柳鸣九等主持编撰了这套文库,并且将《新语言小说》单列一册。莫迪亚诺本人则从未表示过自己属于哪一派。

    他只是继续写作。进入21世纪,陆续出版了《小首饰》《夜半撞车》《地平线》等,篇幅基本为十万字左右。

    《青春咖啡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评价 Saying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他的主题一般都是追寻过去,找到失去的东西,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巴黎的生活。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视野转到了那个时代,去追忆,去寻找。莫迪亚诺的文风非常独特,在中国,或者放眼全球,都很难找到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家。

    ——金格龙,法语翻译家,《青春咖啡馆》译者,借此荣获第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在接触到了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点上,莫迪亚诺让我们想到二十世纪的大哲人马尔罗、萨特与加缪,不同的是,莫迪亚诺没有这些哲人所提倡的人面对着命定的、悲剧性的状况要所为的哲学,他仅仅是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描述人存在的命定与短暂,渺小与悲怆。

    ——柳鸣九,法语翻译家,著有《法国文学史》《走近雨果》等

    进展

    2010年,上海99读书人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携手引进出版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青春咖啡馆》。此书累计销售5万多册,目前,出版社正紧急加印5万册。

    在莫迪亚诺获奖前,99读书人也已购入他另外8部作品的版权,包括《暗店街》《夜的草》《八月的星期天》《凄凉别墅》《夜巡》《星形广场》《环城大道》《一度青春》。这些作品将陆续与中国读者见面。

    莫迪亚诺作品 Books

    《缓刑》上海译文出版社 

    延续其荒诞离奇的文风: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一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谜题:房子为何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何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何买卖?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以致人去楼空?但“我”知道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警察来了。

    《地平线》上海译文出版社 

    悬疑、追忆,文中的人物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年已古稀的博斯曼斯开始回忆过往的生活,他习惯在笔记本上记下偶然想起的一些记忆碎片。某一天,他想到了在40年前曾交往过的一个女孩,她叫玛格丽特。现在,他决定重新找到玛格丽特,于是他前往柏林找寻这个神秘的女人……

    将近五十年的写作生涯,发表三十余部作品,总是表现同样的主题,恐怕只有莫迪亚诺做到了。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周记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影响
   第A21版:文化
   第A22版:文化
   第A23版:文化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霓装
   第B09版:霓装
   第B10版:欢乐淘
   第B11版:青意社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汽车
   第B15版:汽车
   第B16版:汽车
   第B17版:汽车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收藏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莫迪亚诺 那些危机四伏的人
暴走漫画订阅数率先破百万优酷“光合计划”迎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