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10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罗伯特·哈斯&布伦达·希尔曼“你们的生活像九曲桥一样”

    《亚当的苹果园》

    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诗集首推中文版 

    译者:远洋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有一次,布伦达在睡着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而罗伯特则醒着写了一首。用他们的话说,诗性的力量,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这一对因诗结缘的夫妻,是多项诗歌奖项的获得者,他们在生活中共享的一些经验,让他们的生活也犹如诗歌般美满,这次他们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了我们。

    背景Background

    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重要嘉宾,罗伯特·哈斯夫妇故地重游,回到了十几年前参观过的外滩和苏州河畔。又在城隍庙穿越九曲桥后,感慨颇深。赞叹说,中国人的生活就像一幅出自唐朝的精彩画面。此次国内出版了收录了哈斯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集《亚当的苹果园》,这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哈斯诗歌中译本,是诗歌爱好者了解当代美国诗歌不可或缺的读本。

    Z=茱萸 R=罗伯特·哈斯 B=布伦达·希尔曼

    豫园的鱼 

    Z:我记得哈斯先生曾不止一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对中国和上海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R:我们去了外滩。上次我来上海是在1996年,当时只有一家香格里拉大饭店在河对岸,现在两岸全部都是高档酒店。布伦达之前没有看过上海的那些欧洲银行建筑,那些很有趣。听说流经外滩的黄浦江,是长江的下游。我知道长江,它从西北流向东南直到大海,而且曾被写进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里。 

    B:新城和老城之间的巨大反差,让我印象深刻。这种反差效果几乎像诗一样。我很喜欢豫园,很漂亮,我们很愉快地在里面漫步。水中的鱼五彩缤纷,令人无法相信的美丽。罗伯特想写一首诗,描写那里的九曲桥。 

    R:你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像九曲桥一样,这是一幅很棒的画面。美国人,以及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很感兴趣。在这里同时拥有最古老的以及最新的文明——同时,它一方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另一方面,树的枝条低垂到水面上,仿佛一幅出自唐朝的精美画面。

    诗有绝对价值 

    Z:你在文学上的天赋和成果都相当全面。我想问,在诗人、批评家、散文家、译者、大学教授和环保主义者等这些身份之间,你自己是否有所侧重? 

    R:诗歌对我而言意味着某种绝对的价值。关于你所说的我拥有的那些身份、那些工作,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也做到了上面的所有事情,而诗歌是他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我来说,散文和翻译,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并且也是一种良好的文学准备;而对我的生命有意义的,却是诗歌。不过,诗歌之外兼顾很多其他的体裁,在我眼里大概也不算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我所崇敬的写作者,比如艾略特、维吉尼亚·伍尔芙、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埃兹拉·庞德,他们也都写作散文并且从事翻译,我觉得我只是在追随他们的脚步。 

    当然,我所有的工作和身份几乎都围绕着诗歌而存在。在工作繁重的时候,我还是会想到那个最核心的部分:诗。有段时间我想让美国人多读诗,就在报纸上撰写专栏,每周日在《华盛顿邮报》上介绍一位值得推荐的优秀诗人。我从来没有拖延过,不会挨到截止日期再交稿,而是每周定期会有一篇散文。现在当回过头去看这些文字,我会想:啊,我应该去写诗了!所有这些,有时候我会面临很多这样的任务,写一些散文,又或者,甚至去摄影。我会觉得,啊,那很有趣!那是你的生活。

    美妙的合奏 

    Z:我非常好奇,你们平素生活、写作在一起,同时又都是诗人,你们会互相阅读对方最新创作的作品吗?作为夫妻,在作品上会有相互的影响和批评吗? 

    B:阅读分好几种方式,写作也一样。总的来说,我们有各自不同的诗歌风格,但也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让我追忆下逝水年华吧,三十年前,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曾经以为诗人为了写作会很孤独,因为我的工作非常辛苦并且耗费精力,而当我们之间的爱不断加深,我发现可以完全不必孤独地写作了。你可以处于孤独之中,但最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并不是说,伟大的诗都产生于孤独,对孤独的期望是有可能的,但伟大不会总是将那个爱人排除在外。 

    R: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她会经常把诗给我看。不过她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般不会去打扰。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她并不在家里写作,可能是因为那会产生某种不适合工作的气氛。直到第一次觉得可以在家里写作,我们的经验似乎打开了。一种可能的干扰后来变成了一种合奏式的情况。

    B:有一次,我在睡着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而我的丈夫则醒着写了一首。哦,缪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了两个地方……那个时候我将之视为一种神奇的幸运,现在我觉得,诗性的力量,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共享的一些经验,的确对我的诗歌写作很有帮助。

    R:如果要从一种更实际的角度来回答的话,我们会让各自的诗歌写作保持独立性。有些人一写出作品就要拿给别人看,寻求批评,这固然很有帮助,不过还存在别的情况。另外一些时候,急急忙忙将烘焙出的热点心塞到嘴里,是会烫着的:批评需要出现在恰当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另一个情况是,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比她年长十岁(虽然现在也是,啊哈),那时候作为诗人我已经为众人所熟知了,而她则刚刚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若干年之后,情况变了,她写出了很棒的诗歌。甚至有一位诗人评价说,她是一个(比我)好得多的诗人!互相的影响和批评,大概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执著于某一两次的批评。更重要的是,过一种共享的生活。 

    教育出了问题 

    Z:哈斯先生,你曾担任过两任美国桂冠诗人。根据我的了解,这个职位具有很强的公益和社会服务色彩。基于这段经历,您能否谈谈您所了解的美国普通民众对待诗歌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诗歌的阅读状况? 

    R:没有人可以确切地知道关于这个问题的数据。我的一个儿子,是设计师,他热衷于听音乐、看体育比赛等,他可能每年读6本书,不读诗。他没有阅读的需求,他从音乐中而不是其他途径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读文学作品。你理解我刚才说的例子了吗?如果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用这种方法来分析的话,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在任何时代,阅读大量诗歌的人群,都只有占很小的比重。诗歌是一种民族遗产,比如在波兰、俄罗斯、德国。在二十世纪,波兰的诗歌是伟大的,部分原因是,他们通过保存他们的语言,并给予诗歌以文化本体意义上的尊重,使得民族语言得以存活和坚持下来。在法国,法国人认为他们拥有伟大的文化,而诗歌是这种伟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们热爱法国诗歌,觉得读诗是件重要的事。

    B:我想说,当我询问观众,多少人在孩童时写过诗?所有人都举起了手:每个人都写过至少一两首诗。那些观众还说,当他们从12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因为当时老师教得不好,所以我想,是教育出了问题,才导致诗歌没有在我们生命中停留,所以我们有必要鼓励和推动他们的诗歌写作,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人们需要阅读它,记忆它,热爱它。它需要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这是一个诗的大好时代。

    Z:相比于同辈诗人,你的产量似乎要少一些。这是出于一种自我节制的需要,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R:因为懒惰。——当然,其实我觉得自己并不懒惰。B:他并不懒惰。我来代他回答。他写的每首诗都很棒,因此,无关乎数量,而关乎高质量。我想,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节律来写作,这样他才能将力量集中在写作上。罗伯特有很多的计划,而把诗歌放在专门的时间来创作。因为我每天都在早上写作,而罗伯特只在某个具体的、特定的时间里写作。你们也知道,他还是一个翻译家,翻译了很多很有力量的诗歌,还写作了很多很美的、像诗歌一样的散文。

    R:啊哈。说说其他人的情况吧。比如布伦达,她每天都写作,是个很仔细的写作者。她的作品很有纹理感,像很好的织物。我所喜爱的很多美国作家,他们每天很自由地写作。你知道,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写就是了。像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和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他们每天都写作。

    我的写作方式不是那样的。也许我并没有每天都涌现出有趣的想法,但我总会有更有趣的想法的。你每天也都写诗吗?

    Z:我不会每天都写,而是更习惯在某个特定的瞬间进行创作。这十年来,算上草稿,平均一年写20多首吧。

    B:一年20首?那已经很多了。相当于每两周写一首。R:我大概一年写作10到12首诗。更多时候,我是在读而不是写。

    (感谢秦三澍的翻译与录音整理工作)

    档案 File

    Brenda Hillman

    布伦达·希尔曼

    (1951- )生于美国图森。美国当代诗人,获爱荷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诗集《实践的水》《史诗中的空气碎片》等。曾获古根海姆基金、美国诗歌协会奖、手推车诗歌奖及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奖等多种诗歌奖项。

    Robert Hass罗伯特·哈斯

    (1941-)生于美国旧金山。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著有诗集《时间与物质》《林下的太阳》等。曾获麦克阿瑟奖、全美图书奖及评论奖,以及普利策诗歌奖。被认为是美国当代诗歌核心人物及健在的美国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茱萸

    生于1987年。诗人,随笔作家,青年批评家,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候选人、同济大学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有诗集《仪式的焦唇》、随笔集《浆果与流转之诗》等著作。曾获《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2014)等文学奖项。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周记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影响
   第A21版:文化
   第A22版:文化
   第A23版:文化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霓装
   第B09版:霓装
   第B10版:欢乐淘
   第B11版:青意社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汽车
   第B15版:汽车
   第B16版:汽车
   第B17版:汽车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收藏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罗伯特·哈斯&布伦达·希尔曼“你们的生活像九曲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