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燕巧 赵艺婧 图 扫地小僧
扫地小僧说自己是一个多重人格的人,他对自己的定义是偏执、有棱角、神经质。他的朋友说,“第一次遇见他像个斯斯文文的人,熟了以后就不知道是哪个神经病院跑出来的”。小僧觉得,照片需要的不是新鲜,而是能够保鲜,不管你是用传统还是科技的手段。可相比之下,小僧更喜欢胶片多一些,因为不确定的化学反应总能带给他意料之外的惊喜。
Q&A
Q:你的扫街作品常常让人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却能体会到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你是怎么做到的?
A:扫街时要保持感性,也要保持理性。套用卡帕的名言,“不是你拍得不够好,是你离得不够近”。这里的近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还有和拍摄对象心理的距离,扫街的时候不光要注意你的焦距光圈以及场景的搭配,更重要的是得和你想拍的对象之间有心灵的沟通。摄影跟恋爱一样是一种相遇的过程,你和你的拍照对象常常处于互相寻找的过程。有时你在找她,却怎么也找不到,只有她也在找你时,你们才会相遇。
Q:你拍过一些上海的照片,不知道你对上海这座城市怎么看?
A:雍容、典雅、开放、市井、世俗、保守……很有趣地融成一个大染缸,每个身在此的人注定要进去漂几年或者更久。
Q:对自己生活的乐山有什么看法呢?
A:这个所谓人文旅游的城市在我看来并没多少人文梦想。就生活而言,安逸地休闲工作,当你慢慢地习惯这种生活方式,其实也不错。就摄影而言,抱歉,并没多少我钟意的元素,城市进程化使值得寻根的地儿越来越少,仅靠几个仿古建筑苟延残喘。
Q:你有时专注于拍火车、汽车、地铁的乘客,为什么?
A:无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拥挤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去往一个共同的地方或继续前行或就此分散。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故事非常值得期待和有趣。
Q:你的理想是什么?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
A:用相机对焦身边的亲人,记录平凡生活的感动,直到我按不动快门的那天为止。理想的生活状态其实很简单,有情趣做饭,有心情看书,有时间旅行,有爱人陪伴。
Q:对器材有什么要求?
A:平常我喜欢用拍摄攻击性极低、机动性极高的旁轴相机,焦段选择35mm和50mm。生活从来不缺乏有趣的画面,只是怎么记录那些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的瞬间,手机的便携性与快捷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随地保持如饥似渴的拍照欲望,看到了就想记录下来,就这么简单。
Q: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是否还是份有门槛的工作?
A:我一直在说对于职业摄影师其实并不需要对全民摄影感到恐惧,门槛看你如何理解,不管金字塔如何增高,站在塔尖的人永远是少数,绿叶越多越能衬托红花。当下是读图的时代,也是影像泛滥的时代,越来越没有自我的复制,一些有远见的摄影师在思考如何维持自己影像的稀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