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0版:情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07月0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辩:作的境界

    现在有一句话非常流行:“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No try no high ,give five ”,意思是不作不死,干嘛还要试,不试不爽,击个掌吧。放到婚恋里,也有大量人认同。原本说:小作怡情,但是现代人大有“作”到死的劲儿。那么婚恋中,作到一定境界,究竟传递出什么样的能量呢?

    无“作”者无不“作”

    文 走走

    感情生活里,真正能经得起“作”的,那至少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作”到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轰轰烈烈地互相刺伤,抵死不说爱你,互相折磨,然后看你上了别人的床娶了别家的新娘,使君有妇罗敷有夫,兜兜转转历经岁月蹉跎,终于达到至高级别:无论沧海桑田多少繁花入眼,最终为你抛妻别子,统统弃之不顾,两人再次雨中狂奔激情相拥。 

    所以最好天生俊男靓女的底子,否则“作”到一脸褶子时相认,那也只有哀叹一声:岁月不饶人了。 

    明星可以各种“作”,因为希望活得要比演得精彩。对他们来说,“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作”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作”。 

    至于平凡你我,“作”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不作”了。把“无为者无不为,无招胜有招”这句改改,或者索性翻出老子《道德经》看看,老人家是怎么说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放在婚恋生活里,那是妥妥的真理。“作”到“无作”这个份上,那才是平淡流年、举案齐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那是懂得珍惜的人释放出的小宇宙平衡之光:说到底,“作”的那些个,才是假单纯真幼稚,无非自私到不肯长大,加上寂寞捣蛋,求一个自我肯定。 

    人类的爱情,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那么坚定。它其实很脆弱,站在时光的基点看,让爱活下去,应该才是重点。爱了,就告诉对方,让这份爱先活下来;善爱对方,让这份爱活得踏实;然后再去考虑白头偕老的事,再去考虑,如何让爱,活得更好。 

    酌量作,口味佳

    文 薛政

    每一个按照菜谱做菜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拿不准要往锅里放多少盐时,菜谱会告诉你要“酌量”;当你不知道要在菜里加几片生姜时,菜谱上写的是“若干”。虽然这种模棱两可的字眼会让人不知所措,但这也把料理的口味交给彼此不同的厨师自行处理。做菜和做实验类似,只要多经历过几次,也能逐渐试出自己喜爱的风味。 

    恋爱中的“作”也是一个道理。最近的流行语称为“作”,在过去估计也就是所谓的“折腾”:耍耍小脾气,使个小性子,搞个恶作剧什么的,闲的时候弄出点儿动静,有时即便忙,也不忘“作”那么两下。据说人在恋爱的时候会经历心理退化,看上去是成年人,但心里面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孩子,“作”正是儿童心理在恋爱中的表现。如果“作”得恰如其分,也未尝不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丰富多彩、彼此更加依赖,毕竟,“作”实际上是向对方发出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信号,而容忍甚至乐于看到对方的“作”,也正是向对方表明了“我宁可委屈自己也愿意照顾你”的心迹。 

    但就像做菜一样,盐撒多了菜自然也就入不了口,“作”的次数太多,用力太猛,那就变成“作死”了。那要怎么做才能“作”得怡情而不伤身呢?当然要本着科学的精神:先从一点一滴作起,慢慢探寻对方的底线,超出了对方的接受能力,那就要适可而止了。我想任何一对认真恋爱的情侣都希望让对方明白自己只是“依赖对方”而不是要“玩死对方”吧? 

    作,是亲密需求的表达

    文 心融二姐

    在婚恋生活中,作其实是一种亲密、自由的境界。在传统中,我们将良好的婚恋状态称为相敬如宾,称为举案齐眉。但在现代人看来,于婚恋中保持一定的距离、界限或许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如果只有距离和界限,缺乏亲密关系的体验,那么我们又何苦要经历婚恋这件事呢。此时,“作”就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亲密的责任。 

    一般认为,男人喜欢女孩儿稍稍作一点,以显示出自己作为雄性的重要地位。可换个角度来看,女孩儿在作的时候其实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想法。当成年之后,在另一个人面前彻底地展现自己儿童的一面,真实流露自己的情感,与对方交流,这是一种亲密、自由状态。当这种作被男人接受的时候,女孩儿自然也就得到了亲密关系上的满足。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想,女孩儿有这样的心理需求,那么男人就没有吗? 

    不过作过头的话,那就绝对不是作了,而是作死。当明星将自己的出轨、家暴、嫖娼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那就过头了。毕竟公众喜欢的仅仅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明星形象,而非真实的那个个体,显然无法接受明星的这种作死。明星背弃自己的形象势必会被公众讨伐,即使那个形象是你亲自创造出来的。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视线
   第A15版:视线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乐动
   第A21版:声线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品牌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尚
   第B03版:修颜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欢乐淘
   第B09版:创意岛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设计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汽车
   第B15版:汽车
   第B16版:汽车
   第B17版:汽车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有情人
   第B23版:有情人
   第B24版:街拍
Q&A:鸵鸟政策不是独立
情辩: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