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影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2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克莱尔·德尼 找寻自我的影子
冷梅

    作为2014年“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中的重头戏,法国著名导演克莱尔•德尼首次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电影回顾展。这位法国电影圈内独树一帜的女性导演,其影片风格几乎让人无法复制。

    “电影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没有那种感觉,我是为什么东西而生。这点,显然并不重要。”

    法国影评人让·米歇尔·付东说,很少有电影导演,在其每部电影开场的前几个镜头,就能让人强烈感觉到其存在感。克莱尔·德尼的电影能同时做到两件事。一是让人着迷,特别是建立起一种与观众的紧密联系;二是能通过这种联系,传递到观众心里。

    可以说,克莱尔·德尼是当今影坛很难归类的一个导演。她从小在非洲长大,作为非洲土地上“外来”的白种女孩,语言和身份的阻隔使她无法去询问、沟通,渐渐地,她学会沉默,取而代之的是用自己的双眼去观看世界与人。这也恰恰造就了她的影片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和视角。她的创作多元化,已经使得“女性电影”的概念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连男性导演,都拍不出类似题材。

    人总要接受改变

    非洲成长的经历,直接激发了克莱尔·德尼好几部电影的创作灵感:处女作《巧克力》《男人别跑》《军中禁恋》《白色物质》,非洲这一元素几乎出没于她所有的电影中。

    Q:在处女作《巧克力》中,担任殖民地长官的父亲马克·达勒斯和年幼的女儿法兰丝的故事完全就是你童年生活的写照。而在2008年的新近作品《35杯朗姆酒》中似乎依然能看到你自己的影子?是这样吗?

    A:这部电影娓娓道来了生活点滴,定下了温情基调。其实,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内容,讲的是我母亲和外公间的故事。同时,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联系到小津电影(小津安二郎)。影片里,有许多家庭化的场景,有父亲莱昂内尔和女儿约瑟芬朝夕相处的生活点滴,但女儿迟早要出嫁,要面对父女的分离。在生活中,这种变化往往是必须的,是一定会发生的,但它未必一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这些情节很容易让人直接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境遇。就像我,是家中的长女。父母很年轻时,就生下了我。当时,父母在非洲,外公坚持每天写信给我父亲,告诉他该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抚养孩子长大。那时,邮政并不便利,一周才能收到信件,可是外公还是坚持每天写信给他们。作为一个小女孩,我的外公看起来对我父亲相当严苛。

    Q:《影舞者马德》是献给小津之作,《35杯朗姆酒》感觉上还是冲着小津而来,小津电影对你影响很深?

    A:可以这么说,大家看过小津的电影都会十分受触动。我记得,那时候我带着妈妈去看他的电影,我们俩都会痛哭流涕。有一次,妈妈说,你也可以去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大概十年里头,我仍然不敢去碰触这种题材。但最后我还是去拍了,人总要去接受一些改变。

    黑暗中的冷静旁观者

    从早年间的《巧克力》,到之后的《不知不觉爱上你》《军中禁恋》《日烦夜烦》等,克莱尔·德尼一直以显著的个人风格著称。她的作品既有诗情画意又有艰难苦涩,既有暴力又不乏温情,却总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影评人查尔斯·泰勒认为她具备“将法国电影中的抒情风格和当代法国人被冲动驱使的严酷现状实现和谐统一”的能力,她的作品通常直指人类灵魂中的黑暗,以异常冷峻的影像注视着都市中的边缘人物。

    Q:暴力,经常也是你作品中渲染的主题,你如何理解它呢?

    A:我们无法摆脱暴力,文明的作用无非是尽可能地压制它,但暴力一直都在,有时,它甚至高过其他特性。在《日烦夜烦》的结尾,发病的文森特·加洛在浴缸内冲洗着满身血迹,未婚妻进门瞥到最后一滴顺着浴帘滑下的血水,影片凝固在她的双眼。我非常喜欢《水牛城66》中里奇坐在浴缸里的场景,她的身体如同一个即将融化的冰激凌一般令让人着迷。所以我把《日烦夜烦》里那个注定悲剧性的结局也放进了浴缸,女主角惊恐的目光里仍有爱意。

    Q:是什么触动你有激情把精力都投注到电影身上?

    A:电影对于我来说,从来都没有那种感觉,我是为什么东西而生。这点,显然并不重要。在我小的时候,住的地方根本没办法接触到电影。我很大了才第一次接触它,但是感觉这种艺术形式非常适合表达我对生活的感受。等我从非洲回到法国,已经14岁了。当时我看过迪士尼的片子,看过美国的战争宣传片,看过《战争与和平》。我的妈妈,虽不是什么知识分子,但是她把电影作为生活中很简单的娱乐方式,她还会经常和我讲述电影。有一次,我们回法国待了一个月,她去看了《广岛之恋》,回家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她跟我说,这部电影绝对是颠覆性的电影,太值得看了。我本人还是过了很久才去看了《广岛之恋》,但是我相信电影有这种魔力,它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

    记者手记Link

    德尼印象

    当66岁的克莱尔·德尼以一件黑色机车皮衣,加黑色长裤和黑色短靴的造型,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时候,我们丝毫不觉得意外。想象中的她本该属于这种装扮。

    只是稍感意外的是,66岁的老人家依旧有着温润的情感和法国女人的浪漫风情。就像我们在她的电影中看到的诗意,不论现实题材还是温情片里,那种慢写式镜头的细腻和敏感。你会看到她面对镜头下边缘人物的悲天悯人之怀;面对种族、暴力、国籍、归属感,个人想法的直抒胸臆。2001年的戛纳,她的新作恐怖片《日烦夜烦》因为真实血腥的食人场面激怒了现场的观众。当然,她也会因为非洲电影院比不上超市盈利而日渐没落变得伤感。同样,在前一天电影学堂大师班的讲座上,德尼因为不能切中要害回答一个男青年的提问,而难过不已。她说,在与中国观众的互动中,她想尽量说出真相。

    就在接受沪媒采访的几分钟之前,德尼临时起意把采访地点从淮海西路上的一家高尚家居馆,搬到了影城旁围着栅栏的棉花酒吧。她说,在冰冷冷的家居馆里,孤独让人伤感。只有一边守着上海热闹的街市,如此贴近这座城市的心跳,才能让她觉得自己真正到过上海。

    也许,正是这种细腻和敏感,让她的每部电影都创造了一种感人的心灵相通。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悦读
   第A11版:悦读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方式
   第A14版:资讯
   第A15版:海信·时尚3C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生活周刊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婚博会
   第B03版:婚博会
   第B04版:婚博会
   第B05版:婚博会
   第B06版:婚博会
   第B07版:婚博会
   第B08版:欢乐淘
   第B09版:创意岛
   第B10版:汽车
   第B11版:汽车
   第B12版:汽车
   第B13版:汽车
   第B14版:婚博会
   第B15版:婚博会
   第B16版:有情人
克莱尔·德尼 找寻自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