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陈坤一直以特别的气质引人瞩目,尤其受文艺青年的喜爱。而这一次,他真的踏入了文艺圈——试水出版业,以出品人的身份推出MOOK(杂志书)《我们》。就这样,38岁的陈坤演绎着、行走着、出版着。
我的好坏,我的异类,我的虚荣,我的自私,你们都可以拿去看;我的怨恨,我的骄傲,我的不真实,我想要的伟大,都可以跟你们分享。
没压力,相信文字的力量
Q:当前传统的出版行业并不为人看好,你却在这个时候做一本杂志书,而且担任出品人。为什么迎难而上?
A:我确实说过“出版业艰难”,但对我来说,决定做一件事情,有时候只要一个理由就足够了。从小我就是个很喜欢码字也很尊重文字工作者的人,我觉得文字就像是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每个人的内心;它也像一把利剑,可以穿透所有的障碍,直击我们的内心。我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它所传达出来的思考与态度。仅这一点,就足够吸引我去尝试了。
Q:不考虑盈利?作为出品人,这方面会背负较大压力。
A:从盈利的角度来说,出版业现在的确处于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但从精神层面来说,出版绝对可以带来精神上的盈利。
Q:将杂志书取名《我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A:是基于我对“我们”这个词的理解。人们往往习惯用标签和圈子去定义、区分每一个人,但在我看来,“我们”其实是一样的人,只是经历不一样。无论社会地位、财富如何,每个人都面临着共同的社会大环境,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这些是我们都要走的路。我希望把这样共性的东西,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和大家分享。
Q:身为出品人,你会参与杂志的选题策划吗?
A:会。我们的创作团队会就每次的选题策划和我进行讨论,大家共同决定大概的定位和方向。就拿《我们》创刊号为例,有人说对“逆行”这个主题很感兴趣,那我就会和他们谈论,兴趣点在哪里,你觉得就这个主题有什么延展和发挥的空间,等等。讨论下来我觉得可行,就放手给他们去具体执行。
Q:你对“逆行”的兴趣点在哪里?
A:我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所以在我的生命中,没有所谓“顺”和“逆”的差别。逆行是鼓励那些尊崇自己内心方向的个体。一次在当下看是逆向的行走,也许是一次顺应内心的人生尝试呢?
Q:有一点我很意外,《我们》的主编是诗人扎西拉姆·多多(谈笑静),你们是如何相识的,如何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
A:我很久以前就读过多多的诗,印象很深,很喜欢。我认为文字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她是一个非常有想法,并且做事富有激情的人,我很信任她。
Q:创刊号用大篇幅访谈许巍,你与许巍有没有交集?好像你也十分热爱音乐。
A:是的,我热爱音乐。我和许巍相识多年,他还给我写过歌。除了欣赏和热爱他的音乐外,我们两人还有两点特别契合:一是我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在一起可以谈很久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一个,我们都对行走特别感兴趣。
不骗自己,每一步都很干净
Q:说起“行走”,你曾经以此为题做过系列书,而《我们》创刊号的主题又围
绕“逆行”展开,两者是不是构成了某种承继?
A:从主题上来说,《行走》系列书更偏重于“行走”这个定义,无论是现实或者精神上的行走,我们传递的是积极正面的生活态度。而《我们》相对更多元化。因为,每一个“我”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这个系列书里可能会出现更异彩纷呈的人生态度。
Q:你发起的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今年已经是第四季了,当初为什么做?我是说,对行走的热爱强大到让你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并且坚持了那么多年吗?
A:行走是我的热爱,但做这个项目,刚开始其实是出于逆反心理:明星做点事情,人们就说在作秀。对此我很逆反,凭什么呢?我的职业是演员,但我也跟你们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也是一个人。你怎么能用我的职业来为我所做的事情定性呢?所以2010年,我组建了自己的公益团队。你们觉得我“作秀”对吧,好,我偏反着来——自己带队走完全程,每一笔钱都必须捐掉。我就是要较这个劲。
Q:现在你还较这个劲?
A:没有,做着做着我内心慢慢安静了下来。当你静下来就会想一个问题:如果我做公益是出于那种逆反心理,那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啊。那我到底是不是发自内心要做公益、要做“行走的力量”?我不能骗自己。所以我自问了很久,要搞清楚内心真正的想
法。这形成了一种鞭策,促使我每一步都很干净,非常干净。
Q:你似乎很喜欢用“干净”来形容自己,有好几年了。A:因为这几年我心态有很大变化。我当初为什么做演员,说到底是为了富裕。刚富裕了一点,虚荣心又来了,想要更大的名气,要成为影帝。30岁以前我特别纠结这个,烦恼得不得了,想撞墙。所以2008年我打算休息个三年再说,每天读书、喝咖啡、步行、骑车、和朋友聊天,结果到第8个月,忽然放下了。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放下了,找到真实的自己了。2010年做“行走的力量”,今年做《我们》,我都活得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