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4年01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老手艺 宣纸人的江湖

    浙江衢州打纸簾的程宵春既是上手师傅,也是老江湖,在同行中受到拥戴。

    程宵春和父亲在工作中。

    白石源村,一对夫妇把用烧碱泡制好的竹坯放到石碾子上准备碾成竹浆。

    雇工们在往吊坠上缠线。

    从2007年起,由雷建军、梁君健等人创立的清影工作室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5年多来,他们在华县遇见吕崇德、在衢州遇见程宵春、在榆林遇见高喜业、在赞皇遇见池素英,分别拍成纪录片,还写出《四个中国人》一书,精彩展示了传统手艺人的技艺、品位及其身后的江湖。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簾师
    程宵春掏出一块墨摆到记者面前,“闻一闻,什么味?”记者刚把鼻尖凑近,就嗅到阵阵墨香,不禁点点头。“这才是古代文人用的墨啊。”程宵春见状满意地说,随后有点激动。“有人讲墨有臭味,那是他没见识过好的。哎,现在的墨都用化工原料,能不臭吗?”
    接着,程宵春又讲了一件趣事。有次,某著名画家来拜访,酒酣耳热之际他支开旁人,悄声询问:“你跟我说句实话,正宗的宣纸到底什么样?”程宵春猛地被吓醒了:“怎么,他画了几十年国画,连宣纸都无法辨别?!”当然这也怪不得他,因为真品确实太少了。
    市面上流行的所谓宣纸,程宵春叫做“书画纸”。在他的观念里,宣纸特指以燎皮燎草配浆捞出来的纸张,制作流程极严格。首先,皮料必须是产自安徽的青檀树。受限于生长状况,青檀树三年砍伐一次,经蒸、煮、剥皮、浸泡、腌制、自然发酵等过程,最后才打出纸浆。全程耗时两年多,而三根青檀树的皮料仅能制成一张普通宣纸。
    上述繁琐漫长的过程已大大简化。“很多宣纸厂用其他树皮代替檀皮,甚至用龙须草为原料,再配入少量皮料。”这样的纸使笔触发涩,又控不住水墨,程宵春拒绝称它为宣纸。
    程宵春的固执以及他把握细节时所体现出的精致,吸引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2009年他带学生来浙江衢州考察手工艺,初次相遇,就被程宵春的个性和宣纸的魅力所打动,跟拍程家两年多。
    在造纸业中,程宵春和他父亲从事打纸簾,俗称簾师。按传统手工艺,先把青檀树转化成纸浆,然后从中“捞纸”。纸簾就是捞纸的必备工具,其规格决定了宣纸的厚薄、质地。因此,相对于负责捞纸的工人,簾师属“上手师傅”,地位仅次于制浆师傅。而后者决定了纸张的类别和墨性,最受尊崇。
    行业内微妙的等级构成了若干不成文规矩——上手师傅、业内前辈总能得到相应的礼遇,同行间不许互相偷窥、拆台,师傅不坐徒弟得站着……不过,今天谈这些连程宵春都觉得不合时宜。古老的江湖正在瓦解。
    江湖
    如果说打纸簾是宣纸手艺的关键技术,那么上漆就是打纸簾的关键技术。这个漆指土漆,是漆农割开漆树皮一滴滴汇集起来的,未经加工,亦无现代油漆的刺激性气味。簾师还要添些乌煤。乌煤正是传统墨块的主要原料,将它加入土漆能产生摩擦力。“宣纸的厚薄全靠摩擦力控制,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因产量少、工艺复杂,乌煤已绝产。程家有先见之明,早就买了一大批,足够用数十年。难以久存的土漆则不同。
    起先,程家通过安徽和江西的中间商购买土漆,然而质量越来越不稳定。“最严重的,上好漆的纸簾完全捞不出纸。”到1990年代初,程宵春开始和父亲去原产地贵州收购。近几年程父年纪大了,程宵春独来独往。
    收购过程中,程宵春往往只要看一眼、闻一下,至多拿手指捏捏,就能分辨出土漆的新鲜度和纯度。同时他有他的“江湖道义”。他会用内行才懂的话暗示对方这批货掺了水,不值这个价。但如果对方是老朋友,他还是会买一些,并且不砍价。“回去用纯度更高的土漆一勾兑,质量没问题。”
    这是程宵春在专业领域做出的少数妥协之一。他的解释是:环境使然。只是作假日益严重,有人往土漆里加玉米面,甚至硫代硫酸钠,即便程宵春这种老江湖,也得靠舌头来鉴别。
    永无止尽的“质量攻防战”才真正令程宵春无奈进而恐惧。他觉得这损害的不仅仅是造纸业,还有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如今,对中间商、漆农他都心怀戒备,验货时慎之又慎。那种带着乡土温情的生意关系快要死亡了。雷建军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启程前,程宵春将钱款均匀地装入一条肉色丝袜,绕在腰间。江湖经验告诉他,这样最保险。
    关系
    在浙江衢州一带,传统的人际关系尚未损毁殆尽。
    每年夏天,程宵春都要出门收购苦竹——簾师要从竹片中拉出一根根细如钢针的篾丝,再把篾丝编织成纸簾,这是打簾工艺中仅次于上漆的重要技术,总共有21道工序。苦竹以江西婺源产为佳,程宵春5岁就随父亲来过。由于经营数十载,在婺源,程宵春放松得多,通常逛两圈就能完事。不过环境变化使苦竹林越来越少,这两年,程家不得不更多地转向温州瑞安。那又得按新时代的关系办事了。
    制成的纸簾主要销往安徽泾县,那儿是传统的宣纸产地,亦为程家的祖籍所在。程宵春的祖上一直生活在徽州地区,晚清时为躲避战乱奔逃至浙西衢州,并且开设簾号,制作、销售纸簾。生意越做越火,程宵春的爷爷正式定居于此。他还娶了当地打簾世家的女儿,使程家的纸簾工艺突飞猛进。传统中国的“技术革新”常常是通过这样的联姻关系取得的。
    1950年代,程家簾号转制成国有的衢州纸簾厂。经簾师们的技术创新,该厂号称全国技术水平最高、产品品种最齐全,各种尺寸、各地类型俱全。其纸簾的主要买者即泾县的红星宣纸厂——“红星”至今是宣纸行业的龙头老大。
    程宵春的父亲程鑫土是衢州纸簾厂副厂长,到1980年已包揽泾县国营宣纸厂的生意。1990年前后,因上级任命的厂长经营不善,程鑫土筹钱把设备全买了回来。绕一大圈,纸簾厂重归程家。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泾县的造纸厂无论国营或私营,都从浙江程家进货,特别是其机抄簾子,堪称独步江湖。本地的纸簾作坊反倒被抢了生意。
    每次去泾县,作为上手师傅和老江湖的程宵春都受到隆重接待,造纸厂厂长纷纷邀请他到厂里看看,吃饭、喝酒、聊天。他则借机将每一家厂的产量和用料摸清楚。
    有趣的是,坦然享受同行拥戴的程宵春每回拜访周乃空都毕恭毕敬。他称周老先生为“现存唯一一位制浆大师”,见一面少一面。雷建军将这些看在眼里,很是感慨。他触摸到了一种绵远却行将消散的人际关系。
    瓦解
    相处久了,程宵春慢慢告诉雷建军一些行规。那是老师傅们打小念叨的,他铭记在心。例如,去同行商铺只看打好的簾样,不得窥探内场;不得贸然去同行那儿,要先联系;不得挖同行墙角;不当着客户的面谈论同行手艺的缺点,等等。
    这些是规范同行的,程家还自定了一套师傅和徒弟之间的规矩。“师傅起床前,徒弟必须把擦滚筒、生火盆等水头工全部完成;师傅没歇工,徒弟不能坐下;出师以后,带徒弟要经过师傅同意;吃肉时,只能夹两块……”
    不过,行规已基本失效。一方面是传统造纸业衰落,同行日益稀少,谈不上“偷窃机密”。另一方面,新兴的私人作坊无视规则,导致纸张质量下滑、假冒伪劣盛行。
    程家自定的规矩也没了用处,因为程宵春已没有徒弟很多年。他带过3个徒弟,第一个干了两三年,跑去贩纸,“去年开着宝马回来,比我有钱,我只能骑摩托。”第二个后来去贩画,收入也不错。第三个才几天就开溜,“实在太苦了,受不住。”连徒弟都招不到,师徒传承就成为了空话。
    事实上程宵春自己也并非专业簾师。他的正式身份是巨化集团的工人,在尿素车间工作,三班倒,内容是装尿素。他17岁通过招工进入巨化,已干了约30年。由于劳动强度不算高,纸簾行业又在走下坡路,程宵春不会放弃这份工作。
    程家唯一的“全职工”是程宵春的父亲程鑫土,年近七旬。春节前是程家最忙碌的日子——两个月后是清明节,造纸厂要大量生产迷信纸,纸簾为必备工具,簾师自然要打提前量。
    从前迷信纸地位一般,目前却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哎,灭绝的纸张品种太多了。”程宵春感叹,“比如说榜纸,古代科举考试发榜或官府张贴告示,都用这种纸,风吹雨淋三年都不掉色。”至于最能体现士大夫精神的宣纸,当书法家、画家都被“书画纸”败坏了品位时,它的前景似乎也显得黯淡。程宵春坦承,如今购买正宗宣纸的客户就那么几个,前不久,97岁高龄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向程家订了二十刀。
    往昔的那个宣纸江湖,是再也回不来了。

    对话雷建军

    行规,就是做人的道理

    Q=生活周刊 A=雷建军

    Q:你们是怎么找到程宵春的? 

    A:第一次认识他是在衢州当地的一个饭店里,我们说起对民间手工艺有兴趣,有个朋友认识程宵春,就喊他过来一起吃饭。在饭桌上,他讲述了衢州鸭头的来历和做法,绘声绘色的,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人挺有意思。经过了解就更有意思了——白天他是化肥厂的工人,装尿素,回到家里却过着传统士人的生活,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Q:我注意到无论在片子里和书里,你们都很强调细节,比如程宵春对各类动植物的熟悉,不经意间透露的品位等。 

    A:对,这正是簾师这个行当打动我们的地方。程宵春生长在乡村,做簾师又需要到处跑,所以见多识广,对自然、对饮食的熟知程度令我们惊讶。这又表明簾师不单纯是一种职业身份,而是跟周边环境、传统生活相融合的。这一点,我们很少能在城市人身上看见。 

    Q:更有意思的是“关系”,如同行之间的关系、师徒之间的关系,而且我注意到你一直在强调这个词。 

    A:是的,拍摄过程中我认识到,就是这种关系形成了传统社会的纽带。你看那些行规,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今天仍然通用。但传统社会不是靠灌输的。你看程宵春,这些行规是他父亲、师傅一边传授技艺一边说的,平时他们也就是这样为人处世,后辈潜移默化地就接受了。你再看河北赞皇的池素英,她通过跳扇鼓让全村人其乐融融,这在城市小区是看不到的。“关系”让传统社会团结有序地和谐共生。 

    Q:很多人批评中国人太爱讲“关系”。 

    A:不不,这里的关系不是指人脉。传统的关系有超功利性的一面,像程宵春、池素英他们世界里的关系不见得对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但他们就是这样做了。 

    Q:无可否认,这种关系在渐渐消失,你认为症结在哪里? 

    A:这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工业社会的关系就是不一样的。但我们能不能吸收点什么?至少拍完纪录片、写了这本书以后,我们都很受触动。 

    Q:为什么书名叫《四个中国人》? 

    A:前言里有说明:四个中国人,简单而有趣地围观生活,可以有宏观的升华,但还要回到微观,从四个回到更多人的微观世界,让更好的精神生活在微观、在日常生根发芽。

    链接 More 

    质朴的中国手艺人 

    除了浙江衢州打纸簾的程宵春,《四个中国人》中的另外三位分别是:吕崇德,陕西皮影艺人,命运多舛,但弹起月琴,就如泣如诉地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拿起锄头就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高喜业,陕北酸曲艺人,一生走南闯北,终于落叶归根,靠在红白喜事上唱酸曲为生;池素英,河北赞皇人,闲下来就组织村民打扇谷,虽然穷,但有精气神。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文化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悦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设计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专题
   第B15版:专题
   第B16版:游走
   第B17版:游走
   第B18版:知味
   第B19版:养生
   第B20版:资讯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情景
   第B23版:情致
   第B24版:街拍
寻访老手艺 宣纸人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