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俱乐部”。该俱乐部占地50亩,内有较多的砖木结构西式洋房,设有舞厅、酒吧间、弹子房、保龄球房、牌室、餐厅等。
现在爱打保龄球的人越来越少,其实八九十年代“掼球”可是最时髦风光的运动了。
今夜“掼球去”
穿好一次性袜子,套上保龄球专用鞋,再加上自己的宽松上衣和七分裤子,“掼球”的一身行头让人一下子有了专业选手的优越感。作为最大众化的“贵族运动”,保龄球好好地风靡过一阵。
九十年代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个女子问:“今夜去哪里开销?女伴高声回答:“掼球去!侬哪能,一道去轧轧闹猛吧?”女子嗲声嗲气地说:“好啊好啊,白相相去,掼掼球去。”两个女人一样的潮流,一样的故作“保龄姿态”。
1996年初,保龄球忽然在大上海风风火火地流行起来。到年底,全市的保龄球馆已经由年初的37家增加到50家那么多,球道也从两年前的76道猛升到1000道左右。保龄球馆往往会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标志,比如欧登门口的大瓶柱,高点顶上的白色保龄球。全上海的红男绿女们都把“阿拉今夜掼球去”作为一种时髦,他们中的前卫分子,还把“疯马”“高点”“欧登”“来来”划为第一世界,把“徐家汇”“皇宫”“白金汉”“20+”“星城”称为第二世界。在第一世界掼球自然是风光无限,在第二世界也不赖,总归是赶上了趟,不枉被称为时尚中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