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人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用这句箴言打量当下,发现我们的状态是单一的:读好书,找好工作,买好车好房子,结婚生子,一切围绕“成功”转。但成功难道只有一种吗?大冰的《他们最幸福》回答:不。他记录了两个边缘群体——“拉漂”和“丽江混混”的人生历程。
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抢先看 Look
在《他们最幸福》中大冰讲述了其间的故事。封面折页上是如此介绍这位70后作者的:“混迹西藏多年,算第三代西藏拉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丽江开过多年酒吧,是公认的丽江资深传奇人士。”拉漂和丽江混混,正是他和他的江湖兄弟们最鲜明的标签。
“那个辰光的丽江是美好的地方,兼容并包,友善且和睦。”幸好,他们还有一些地盘,待在自己的丽江,不管外面的喧嚣。
拉漂简史
“拉萨通火车以后,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拉漂’了。”面对记者,大冰用一种“往事如烟”的语调说道。随即,他将话题转到云南丽江,称那地方如今有三类人:当地人、常住民和旅客。其中,常住民又分为“丽江混混”和新来者——区别在居住时间,“没住过十年以上,不敢自称混混。”
大冰进藏是在2003年,从时间上看,不算太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既具备城市生活必需的物质,又保持了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就有人陆续从内地移居拉萨。
“第一代拉漂”以画家、作家为主,有于小冬、裴庄欣、冯丽(皮皮)、马原、巴荒、马丽华等。画家于小冬后来这样描述其生存状态:“20世纪80年代,我们那一帮大学生怀着理想,聚集在西藏。西藏这个云层那边的高山究竟有什么理想,我们究竟能实现什么,并不是太清楚。但只要是远方,只要是拉萨那么一个地方就够了,活得纯粹而精神化。”
1990年代起,第一代拉漂相继外调、出国,技术人员、流浪歌手、背包客等随之兴起,拉萨的文化氛围微妙地变化着。待大冰进藏,已经是“第三代拉漂”了。
第三代都有些什么人?“神人,来自全国各地的神人。”大冰说。有民谣歌手,有云游诗人,有酒徒,有户外高手,有追求信仰的,有被公司派来开拓市场的,也有写手,如《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作者慕容雪村就曾隐居此地好些年。
他们的共同爱好是晒太阳,为此组织了“阳阳生产队”,将第三代拉漂尽皆网罗,“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不少来自北欧和南非的洋奇葩。”每天中午,队员们跑到大昭寺门口享日光浴、喝青稞啤酒——据说这得到了寺院方的默许,其原因,大冰归结为“咱都是好人”。若干年后,拉漂们聚集而坐的那面墙被唤作“艳遇墙”而闻名全国。
“其实那时候哪有什么艳遇,都是导游和旅客改的!”大冰说,“十年前的拉萨远没有现在热门,买布达拉宫门票不用早起排长队,东措青旅刚起步,平措康桑还没开张,仙足岛还不到三家客栈,宇拓路午夜十块钱的烤羊蹄可以吃饱吃撑……”
大冰的身份是流浪歌手,每天晒完太阳,抱起把吉他到藏医院路口“卖唱挣银子”。竞争者除了同行,还有安多喇嘛。“他们念经,我们唱歌,有时候较劲,每当有人给我们一块钱:大德们会忽然加快念经速度,我们呢,就换一首更快的歌。”相处久了,大家成为朋友。
大冰的搭档里有2010年“快男”20强选手赵雷,凭《南方姑娘》成名。他们还合伙在拉萨开了家“浮游吧”。由于缺钱,地板原料是从近郊找来的,内部装修则全靠大冰的老手艺——他学油画出身。
浮游吧早已倒闭,但怀念者甚众。“它记录了在产业结构翻天覆地变化之前,拉漂们简单快乐的状态。”2006年7月拉萨开通火车,蜂拥而至的游客稀释了拉漂给这座城市烙下的印记。2008年春天,最后的拉漂离开高原,阳阳生产队瓦解。
丽江混混
所幸大冰另有立足点,丽江。说起来,对这座云南古城他更有发言权,因为他停驻此地比进藏还要早三年。
2000年,大冰来到了丽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刚把丽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古城热闹初显,却仍淳朴。每天,他都在四方街旁、小石桥边卖唱,搭档是如今的“丽江鼓王”大松。“两个人叮叮咚咚敲鼓,唱些奇奇怪怪的歌,从下午玩到黄昏。”有时候,野孩子乐队的张佺加入,他弹一手动听的冬不拉。
“这才叫流浪歌手,基本上唱原创。”大冰笑言,他们绝对不会给游客递上歌本说:“大哥,点首歌吧,来,我先给你唱个《最炫民族风》。”
但作为现象,流浪歌手本身值得再多说两句。由于和流行风格迥异,他们的作品很难被纳入唱片工业,21世纪初网络渠道也不发达,为生存,有一部分人遂背起行囊边走边唱。渐渐的,流浪歌手们汇聚到丽江和拉萨,这是有原因的。“这两座城市是为数不多的出气孔,就是说,它们包容个性化生存,你可以自由选择,过你所主张的生活。”
大冰是丽江第一个自制唱片的人,歌曲原创,封套用牛皮纸手工糊的,封面手绘。其他歌手纷纷效仿,“卖原创碟片”成为丽江一景。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出气孔”:退伍老兵,机场的机电工程师,民谣神童,辞职的公务员……大冰自己开的酒吧“大冰的小屋”里也搜罗了一大票奇人:“厨师会打鼓,扫地的小妹会唱爵士,吧台收银员是散文作家,吧台总管曾是学校教导主任,驻唱歌手则是支教老师……”他们因各种原因前来,住了十多年,自成一个名为“丽江混混”的圈子。
说起丽江混混和后来者最大的不同,却并非“纯粹”。相反,大冰说他们卖唱、卖碟、开酒吧、开客栈,什么都干,“就像你们生活在上海一样。”大多数混混也不会和大城市彻底隔绝,像大冰,就长期在山东卫视做主持人。“我们跟那些辞了职跑到丽江或拉萨开酒吧、开客栈的还不一样,我们不走极端。”
当然,丽江的环境已翻天覆地,在大冰等人看来,它早已变了味。“为了拉客,酒吧都往死里拼音量。没人是来消费音乐的,音乐在丽江的酒吧街不过是一块块桌布,用来铺上各色洋酒、各种杯盏,以及各种黑丝大腿和各种装、各种吹牛。”
大冰常常想起街头卖唱的岁月。那时候他和大松打鼓,另一个兄弟大军弹琴,大家轮流当主唱。听众里三层外三层,每唱完一首歌都喝彩。偶尔,人群中会出现漂亮姑娘,琴盒里会出现百元大钞,不时有人递来两瓶啤酒说:“兄弟,唱得好着呢,喝口酒润润嗓子。”
同路人Brother
大冰的江湖兄弟
成子
在第三代拉漂中成子是个传奇。他2003年6月份被公司派往拉萨开拓市场,不久,母公司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业务停歇,成子无事可干,到大昭寺门前的墙垣下晒太阳。那支“阳阳生产队”就是他组织的,唯一宗旨是晒太阳。
成子也做流浪歌手。初到拉萨时大冰跟他混,一起在街头卖唱。有一次他们带陌生人去纳木错,半夜车在山路上开,大雪飞扬,很快把车身埋掉一半。他们摇开车窗,爬到雪地里玩,随后又爬回车里,抱团取暖。如今,成子在丽江开茶社,新周刊社长孙冕给他题词“茶者”,明星陈坤给他题词“悟生”。
路平
逃跑是路平的人生旋律。第一次他在西安做公务员,受不了刻板的生活,辞职去北京玩摇滚。等崭露头角,收入接近公务员时,他又来丽江做民谣歌手。因为唱摇滚练出了“铁嗓子”,他唱民谣跟玩似的,能持续三四个小时。
现在路平已结婚生子,继续混在丽江,并成为标志性人物。但大冰总觉得他是个谜,“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盲从、我行我素。”
大军
“他的人生我看不懂,但显然他一直很开心。”大冰如此评价大军。大军,仫佬族人,长得像梁家辉,口音也像,当然,他所有的衣服加起来,也抵不过梁家辉“那一身西服的季末打折价”。大军可不在乎。当年他一路卖唱,从广西流浪到大理,又从大理流浪到丽江,颠沛流离十几年而乐此不疲。
他至今在丽江卖唱,他有了孩子,要挣奶粉钱。
心声 Mind
作为前拉漂和老丽江,对近些年涌入这两个地方的文艺青年,大冰略带鄙视。“我们当初可没想着来朝圣,爱旅行就去旅行,有多少钱就走多少路。经年累月,攒了不少江湖兄弟。”他希望通过自己真实的故事,告诉人们尤其是90后:幸福有多远,在于你有勇气做选择。
一元化生存,太不好玩了
Q=生活周刊
A=大冰
Q:你写的拉漂、丽江混混基本上是70后、80后,我很好奇,90后对此有什么观感?
A:其实我就是写给90后看的。这几年我接触了一些90后,结果发现他们不是年轻人,而是中年人,就是说90后是中年人,他们的处事模式是中年人的。尤其是对幸福的理解,无外乎三样:安全感,体面的生活,以及一丁点可怜的存在感。他们把这三点打包,当成人生追求,埋头做题、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获得所谓“成功”。这太可怕了!我想让他们看一看,世界上还有其他生活方式。最起码,你应该了解一下吧。
Q:这样说,90后对生活的认知反而在退步,他们只认一种理。
A:现在资讯那么发达,气口和气眼那么多,90后反而畏首畏尾,这确实是可悲的。但不能怪他们,那套是父辈灌输的,父辈就是按照这套实用主义生活的。
Q:但大家都这么活着,不是吗?
A:现在他们或许不觉得,但到中年,就需要心理重建,而那个过程非常痛苦。看一看我们的爸爸妈妈,到中年时期会迷茫,导致精神危机,根源就是在年轻时种下的。如果你多埋点种子、多做些尝试,对幸福的理解不那么单一,就能少走些弯路。
Q:孩子们会说,像你这样流浪、卖唱,今天很难做到,父母更不会答应。
A:我这本书并不是教你辞职退学、浪迹天涯,不是逃避现实。其实大部分丽江混混依然跟大城市有关联,像我一直做传媒,从没放下。我是讨论选择权,你的人生菜单应该丰富些,多几个选项,不要“一元化生存”,太不好玩了。比如我,可以是流浪歌手,可以做主持人,也可以写书。你要是牛的话,就能在现实和自由之间做有机的平衡。
Q:有90后读完给你反馈吗?
A:目前《他们最幸福》的主力读者正是90后,很多人写了两三千字的书评,感叹原来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原来年长些的人还这样活过。他们开始思考:哎呀,除了考研、找工作,我是不是可以多些选择?
Q:长一辈的人,比如你父母,读过吗?
A:读过。他们本来以为我在弘扬去流浪,看完后表示他们是比较赞同的,因为我不走极端,而是强调要平衡好。这也是父母年轻时想达到的,但当初条件受限,甚至连主张自己权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有些思维已经植入到大脑里去了,也改不了。
Q:不过你们常年不着家,父母应该对此有意见吧。
A:哎,那你错了。很多人以为我们在外边漂,跟父母特别疏远,可实际呢,我们和父母的沟通比朝九晚五的白领好得多。丽江混混到三十来岁的时候通常会把父母接来身边,重新一起生活。久而久之,父母自然而然地契合了那套价值观,这样一来,我们跟父母的相处和“我来照顾你”的养老模式完全不同,父母等于是“二度成长”。上班族做得到吗?
Q:你写到的那些人,成子、大军、路平,怎么看这本书?
A:不在乎。他们是觉得你是我兄弟,你愿意写,我就有义务告诉你。说完算完。我们有我们的游戏规则。
Q:请用一句话概括你们这拨人。A:到死之前我们都是不停生长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