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游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2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约在雨季
文 孙传硕 图 宓雄 廖璟瑜 孙传硕

    1.

    6

    几乎所有旅行手册推荐的缅甸经典旅游线路,都会是仰光-蒲甘-曼德勒-茵莱湖,具体到行程细节或有差异,大方向上都保持一致。但我在缅甸的19天,却是一场不走寻常路的旅行,与风动石近在咫尺却终年无人至的乡村寺庙、雨季中需要车船相继才能到达的小小托儿所、缅北“化外之地”的“希望农场”、缅甸腹地少有人问津的远征军旧战场……仰光许是行程中唯一与常规线路重合的地方,其实没有谁比谁更精彩,只是见到不一样的缅甸。

    文 孙传硕 图 宓雄 廖璟瑜 孙传硕

    “暮光”之城

    仰光是缅甸的旧都,在缅文中,是和平的意思。仰光佛塔如林,大金塔是其中最有名的佛塔,僧俗共同的圣地,传说建于2500多年前,供奉着四位佛陀的遗物——拘留孙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觉金寂佛(Konagamana)的净水器、迦叶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而多数观光客或许对黄金铺就的塔身和塔尖的76克拉巨钻更感兴趣。大金塔的魅力在于不管是走马观花还是寻幽探微都是一种享受,风格不同的佛塔,各式各样的造像让人目不暇接,而从任何角度仰观大金塔都能感觉到它的庄严辉煌。缅甸人喜欢绕塔,而绕塔其实有不同的路线,靠近塔前的内圈是观光客集中的地方,而咫尺之外的外圈就幽僻得多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外圈,闹中取静,行止随意,缓步其中看着各处佛塔中虔诚礼佛的人,心也会有所触动,缅甸的寺庙大大小小,有精致有简陋,观感也多有不同,但相同处在于都能激发恭敬心。

    在仰光,除了佛塔,见到最多的是各种英殖时期的遗留建筑,因为年代久远缺乏维护,建筑表面大多陆离斑驳且布满绿色植物,这些看起来破旧的建筑反而给予城市一种独特魅力。仰光很多老建筑至今仍在使用,从这些建筑不难想象仰光昔日的辉煌,老一辈人至今仍然记得仰光曾经是整个东南亚最进步的都市,没有之一。但持续的战乱、政局动荡、军政府统治、国际制裁以及积年的发展停滞,使这个繁华一时的热带都市呈现出年久失修的老态,最近两三年缅甸新政刺激了仰光等城市的复苏,大量观光客涌入这个国家导致商业的勃兴,缅甸新旧交织的现状似乎很能满足人们对于一个变革中的东方国度的幻想。

    遇见僧侣

    缅甸僧侣仍旧保持着佛陀时代过午不食的传统,每天清早他们都会外出托钵。其时我们正在去往一处乡下寺庙的路上,一位比丘带着一群小沙弥穿行而过,路边一个缅族妇女抱着一盆食物等待供养。这对我是十分新奇的一幕,对他们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一天的开始。供养、礼佛、禅修是缅甸人日行之事,佛教在这里不是符号也不是艰深的教义,是须臾不离的生活方式。

    Kyawtyeakan是一座已经传承四代的家族寺庙,可考的历史有140多年,离缅甸著名景点风动石很近,却终年无外人至。在缅甸,成百上千年的寺庙实在太多,类似这样的寺庙更是数不胜数。有趣的是,缅甸的寺庙虽多,却是两两不同,每一座寺庙都会有自己的特点,Kyawtyeaka的特别之处在于年代久远造型独特的佛像,特别是有一尊趴在地上的小佛像摆出一副“我哭给你看”的架势,极为欢乐。

    寺庙在缅甸人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除了作为人们日常供奉和礼佛的场所,很多寺庙也承担了教育的职能,学校与寺院共生的情况比比皆是,而在灾难来临时,寺庙还是人们最后的庇护所,2008年缅甸风灾时,寺庙在救灾中起到关键作用。

    雨季晴空

    北部似乎外于雨季的势力范围,飞机在曼德勒机场短暂停留时见到久违的阳光,而在腊戌的三天四夜几乎没有下过雨。

    腊戌是缅北重要城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缅甸政府军与缅共曾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但这次腊戌之行却并不是缅怀旧战场,而是参观一个国际性有机环保农场——弄曼农场。

    台湾的公益旅行家褚士莹曾专门写过一本《在天涯的尽头,归零》介绍这里,很多台湾年轻人因为这本书踏上公益旅行的梦想之途,而我在农场时,恰巧也邂逅了这样一批同龄人。

    弄曼农场设在北掸帮弄曼村,占地300多亩,这里的民族结构复杂,曾是冲突不断、毒品盛行的“化外之地”,但经过NGO组织6年多的苦心经营,现在已变成一片与当地农民和谐共生的希望的田野。农场是一个让人忘返的地方,天蓝得纯粹,云来得铺张,青山不远,小溪环绕,大片稻田,各种作物,真实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在农场与土地最直接的接触唤醒了身体,充满活力和喜悦。

    农场里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桥段:一个法师来到这里,找一处地方坐下就不愿再起来,口中反复呢喃:我喜欢这里,我喜欢这里。亲历农场之后,你多少可以体会法师当时的心情,也更加理解在天涯尽头归零的含义。从2010年农场开始分梯次开放公益旅行,与我差不多同时到达弄曼农场的,是一个台湾国际志工服务团体,就在很多人对旅行的认知还停留在满足猎奇心理和声色之娱时,这些年轻人已经开始寻找一种注重体验、并与在地发生互动的良性旅行模式。

    弄曼农场与腊戌市区有不近的距离,但每天都会有十里八村的农民带着自家产出的果菜鱼肉在腊戌的早市上买卖。早市最热闹的时间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集市上没有路灯,只有每个摊位前的烛火或者日光灯的微光,到集市的时候人群已经熙攘,很多人举着手电筒在挑选中意的货物,生意好的摊主已经售罄,一些买好东西的人开始回返,他们中的部分人会赶在早饭前去各个村庄叫卖从早市中买到的货物——这里农民一天的生活从午夜就已经开始。 

    水上人家 

    这里说的并非茵莱湖的水上人家,是雨季里仰光南部的乡村。 

    我们去的村庄都是只有在缅甸日久的GELP成员才能找到的小村落,每年雨季,通往村庄的旱路就被淹没,要坐了近一个小时的船才能够到达。船行在河面上时,看到很典型的缅甸南部风光——无边的绿色延伸向天际,远处隔一段会出现几株大树和传统的茅草屋,有时能看到几个人影在水上,静谧美好,我贪婪摄取眼前风景,浑然忘记路之远近。

    我们去的村庄极小,横竖两三条道路就是村民活动的全部范围。村长与向导早已熟稔,以节日的规格招待客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一片烂漫和未被侵蚀的民风,他们中有的人从未离开过这个一眼就能望尽的村庄。在村庄的街道来回走了几遍,这里的人友好而常带笑容,物质的匮乏并不妨碍他们如诗如画的生活,这是另外一种富足。

    我将要离开的时候,缅甸的雨季也将结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却刚刚开始。能够肯定的是商业化在缅甸几个主要旅游城市已现端倪,怀着各种目的的投资者开始注视缅甸,他们中有的带着美好的目的,有的只是披着美好的外衣。泰戈尔说,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也许下次再来缅甸时已换了人间。

    如果你的海外旅途故事也想与人分享,请发邮件至

    yanglijia17@163.com旅游编辑杨力佳收。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人物
   第A15版:人物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创意岛
   第B11版:创意岛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游走
   第B15版:游走
   第B16版:资讯
   第B17版:海信·时尚3c
   第B18版:情景
   第B19版:情致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活动
   第B22版:活动
   第B23版:活动
   第B24版:街拍
大约在雨季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