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09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幅最上海 “上海是我的恋人”

    山阴路大陆新村

    山阴路上一家小小的点心店,因为小笼包而远近闻名,原来我是想画大陆新村,无意将万寿斋点心店收入近

    景,后被朋友指认。鲁迅故居在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与点心店隔街相望。鲁迅去大光明看一场美国

    大片,去内山书店和日本老板聊聊,就在弄堂口叫一辆三轮车。

    现在的山阴路越来越平民化了,所有的人匆匆忙忙为生活奔走,山阴路的书香味也日渐稀薄。

    张家花园

    上海的冬季阳光颇为珍贵,家家户户在弄堂小空间展开衣被展览,吸存空气中的每一丝温暖。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走过张家花园,有谁还记得它曾经是上海滩三大名园之一?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达官贵人、普通百姓都喜欢的游乐场。1918年后,张园没落,石库门民居逐步取代。如今,它就是匆匆忙忙市民生活的缩影。

    “老上海”黄石看了上海半辈子,用彩色铅笔捕捉这座城市的100幅经典场景,记录独一无二的上海,上海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黄石早就烂熟于心,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故事,都浓缩在《最美的上海》里。

    黄石

    记录上海的人难以计数,记录方式也花样百出,但是,用100幅画来呈现,尚属首次听闻。而显然,有如此底气怀如此深情的,一定是位“上海老爷叔”。是的,他叫黄石,1950年代生人,自学绘画,又游走江湖数十载,曾出版绘本《咪咪噜外滩迷失记》。今次更上一层楼,以彩铅画“最美的上海”。用本书的宣传语说:“一百年前,一百年后,上海都在这里。”

    文 唐骋华  插图 黄石

    弄堂里的姑姑

    在不同场合见到过黄石,身份随行转换,有时候是上市公司艺术总监,有时候是画家,有时候又被称作“弄堂三姐夫”——这称号来自他那位排行老三的太太。其实他还有更丰富的经历,比如,公共汽车卖票员、报社记者、策划人……当然,他还是正宗“老上海”。 

    这断语可不是随便下的。 

    在《最美的上海》里,他说江苏路285弄“像英文字母L,长的一竖通向江苏路和愚园路,短的一横通向镇宁路”。他就在这“横竖横”里长大。最有趣的横与竖的交界处28号,那里住着位老太太,靠变卖家产为生。“都是些吃价钱的老货,座钟、照相架子精致美观,连盛芝麻糊的碗盏、调羹,都要甩新天地T8几条横马路。” 

    虽家道中落,风度却绝不因此打折。黄石记得老太太面容端庄,皮肤呈“几代人过好日子积累下来的那种白皙”。出门,她总拄着根“司滴克”(拐杖),“非常高雅,我甚至觉得用‘高雅’一词来形容,尚觉无力。”老太太最喜欢弄堂里的乖孩子,经常叫过来,给他们吃蜜饯、糖果,冲芝麻糊。她说一口标准北京话,流畅、干净、大气,偶尔带几分苏州音。孩子们亲切地唤她“姑姑”。 

    有一次黄石透过信箱的玻璃小窗口看见一封寄给“姑姑”的信,写着“孙用蕃收”。他颇纳闷,女人怎么有这样的名字?直到“姑姑”去世很久后他才明白“孙用蕃”的意味: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的七小姐,以及张爱玲的后妈。 

    “张爱玲将后妈描述成恶妇,她的文字力量太大,无以辩驳。”然而黄石眼里的“姑姑”古典而坚韧,“孤身一人,却把日子过得稳稳当当。” 

    “姑姑”的洋房后还住着个“红鼻头瘦老头”,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他一直在郊区的中学教英文,退休后没方向,也没结婚,靠有心人协助,张爱玲后妈把这间十多平方米的房子给他栖身。”玻璃窗用报纸糊起来,房内的古董级黑白电视机整天“霎发霎发”。张子静常年穿件灰色中式棉袄,抄着一只空瓶,到弄堂口小店换廉价葡萄酒。 

    1980年代起,不断有张迷来瞻仰。“他们由圈内人带着,恍恍惚惚地走进285弄,以为有什么灵异出现。结果除了老洋房的骨架仍在,一派衰颓。”

    市井里的故事 

    江苏路285弄对面是安定坊,“小洋房之间的树密不透风,微雨,绿得透出油来。”里面住着傅雷、朱梅馥夫妇,1966年9月3日双双自杀。那天黄石年满15岁。 

    他也目睹了邻居“东东奶奶”的遭遇。东东奶奶叫爱伦,苏州人,原为沪上名医杨妙成的妻子,1935年与杨离婚,改嫁留法法学博士、大律师吴凯声。吴凯声的孙子吴征,小名东东,后成为杨澜的丈夫。黄石对东东奶奶的印象是,个头不高、鼻梁生挺,举止娴雅中带矜持——或许正是这矜持引发妒忌,有人乘时代巨变整她,致使其中年即撒手人寰。 

    十五六岁之际黄石已经把弄堂钻得熟稔。L的那一竖通往愚园路,涌泉坊24号为香烟大王陈楚湘私宅,“博物馆级华丽,细节精致古典。”愚园路419弄看似平淡无奇,却有10栋洋房,风格各异、处处精巧。其中12号为纺织富商郭棣活旧居,而郭家就是永安公司的老板。弄堂对面是第一师范学校,二战中日军曾在此关押欧美侨民。“有一天门口的卫兵突然消失了,老外探头探脑走出来:噢,原来日本投降了。” 

    沿着L的那一横走则有另一番景象。“出窄弄,见一公厕,旁边就是王安忆以前的家了。”有趣的是当《最美的上海》出版,王安忆特地选了篇《上海是一部喜剧》相配,从住房、街面小店写到服装、语言,处处透着市井气息。 

    走出窄弄是镇宁路465弄,内有两幢大洋房,为张自忠或张治中故居——他始终没确定,因为这两个名字用上海话念太近似。 

    就这样,黄石和他的小伙伴在弄堂间钻来钻去。有时候,他们会跑到华山路复兴西路,偷偷进入一座建于1936年的Stream Line风格建筑。那是电影明星白杨的家。1970年代,他、杨遗华、蒋晓松及几个女孩,躲入这座房子听古典音乐,谈绘画、诗歌和电影。“确实是‘谈’电影,没得看,只有少量剧本,然后复述。”私下里,他们交换书籍、画册、唱片。此情此景与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遥相呼应,难怪他欣然为《最美的上海》配文。

    最美的上海  

    若干年后,杨遗华以陈村作笔名,成名作家。蒋晓松发现小渔村博鳌,大力推动,成为“博鳌论坛之父”。黄石呢?陈村给《最美的上海》作序,写道:“后来的黄石跟绘画疏离,他当过记者,去过北美,寂寞得没办法又回到上海,打一份很艺术的工谋生,相妻教子。”  

    当年游欧洲,黄石看了很多弄堂,竟然和上海极相似,仿佛重返江苏路愚园路。“现在经过旧地,我真不敢回望已魂飞魄散的老屋,只有匆匆逃窜。”  

    逃窜的终究会回来。几年前黄石化名“三阿姐拉老公”登录弄堂网,《愚园路的故事》《愚园路上的人》等帖子艳惊四座,并引来了“小众菜园”版主陈村。姜还是老的辣,陈村很快瞧出了门道,大喝一声:“侬啥人,西(滚)出来!”黄石这才笑呵呵现身。  

    他在弄堂网的粉丝越聚越多,和作家孔明珠也成了朋友。孔明珠有只猫,取名“咪咪噜”,她经常讲些“小零小碎的好玩事”,晒喵星人照片。7个月大时咪咪噜曾离家出走,迷了路,躲在公寓被废弃的地下室长达4天。这启发了黄石。2012年他推出绘本《咪咪噜外滩迷失记》,让咪咪噜从复兴西路老洋房出发,转到外滩,在万国建筑间溜达。跟随喵星人的步伐,浦发银行、海关大楼、华尔道夫酒店、外滩五号、外白渡桥……黄石用画笔依次展现。  

    今年初,他贴了张铅笔画《小年夜的江西路口》到网上,浦睿文化的陈垦看见后打来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画100幅上海。他答应了。

    行动前黄石算了算:如果每幅画要一万笔,100幅就要100万笔,短时间内如何来得及?于是他选择了最小型的工具——彩色铅笔。他还有另一层考虑,“许多前辈大师都描绘过上海,多采用连环画、风俗画的画法,讲究场景、角色、戏剧性场面。我想换个角度,更接近对景写生,留意光线、色彩,对当时当地的光影做最敏感的捕捉。”

    黄石希望《最美的上海》并非单纯的绘本,而像旅行笔记,是他在上海闲逛的只言片语。

    彩色情诗

    从冬天到夏天,黄石跑遍了最上海的空间,将思南公馆、复兴公园、常德公寓、国际饭店、美琪大戏院、百乐门等老上海津津乐道的建筑空间,用彩铅一笔笔画出。

    说起来,他最有感情的是邮电大楼。由于父母供职的报社在附近,很长一段时期,他都会坐电车到此地下车,抬头,便望见那绿色尖顶。彼时他正自学绘画,对这栋塔式钟楼非常迷恋,“其建筑语言自然流畅,内弧与外弧安排得妥帖,与罗马圣卡罗教堂异曲同工,怎么做到的?”在他看来,邮电大楼犹如上海飞来峰,“全亚洲找不出第二个。”

    黄石的目光并不只投向老地标。他说这次旅行不仅仅为了怀旧,“我更想记录现实的上海、当下的上海。”于是汉源书店、新天地、田子坊、上海音乐厅等尽皆入画。

    无论新旧,他笔下的场景都是鲜活的,有路牌、红绿灯,有来往车辆、熙攘路人,有弄堂口闲聊的爷叔阿姨,以及有房屋外挂着的空调箱、横七竖八的晾衣竿。“拿掉这些生活化的元素,就不再是上海了。”

    黄石的线条简洁、色彩绚丽,轮廓的勾勒和细部的描绘相映成趣,看似随意实则不乏匠心,风格接近印象主义。“这是很自然的,上海的水土有法国文化的滋润,这是它有别于中国其他城市最显著的特质。”他说,《最美的上海》可称作“高贵的潦草”,是向莫奈、毕沙罗、西斯莱等印象派大师致敬。

    直至初夏,100幅彩铅才全部完成。他又请来王安忆、孙甘露、金宇澄、王寅、陈东东等人,配上诗、文,使这本“旅行笔记”图文并茂。

    正式出版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官方微博“书香上海”曾连载30天,好评如潮。有一名爱好摄影的粉丝,特意找到不少画中的场景,用镜头拍下来。黄石看到后惊叹:“居然跟我画的角度、景物完全一致,太有意思了!”

    对黄石本人而言,这趟旅程促使他进一步认识上海。“我一次次惊讶,我们的城市这么美丽、精致、细腻、悦目。而这些感受,往往来自精心设计的空间。”因此,不管他曾经怎样厌恶、赌咒甚至离去,“上海依旧是我的恋人。”而《最美的上海》就是写给恋人的情诗。

       他们眼中的最美上海

    孙甘露:人们在这里出生、玩耍、上学、恋爱、谋生,用眼睛抚摸它的整个外观,四季中的每一天,一天中的每一分钟,在暮色和晨曦中辨认它。

    金宇澄:本埠有两种蝉声,普通“知了”,单调的长音。另一种碧绿色小蝉,上海人称“叶师太”,鸣声“叶师太……叶师太……”,拖腔,一波三折……“叶师太”极珍贵,只在思南路等安静的“上只角”的梧桐树上才会有。

    王安忆:我将上海设计在舞台上。布景是写实的风格,细节比较烦琐,连墙壁上小孩写的骂人话都有。后门的门板上钉着牛奶箱,信箱,好几个电铃,铃上贴了十条胶布,写着“张”或者“李”姓。空调的落水管很仔细地顺到落水管边上,一起放下来。空调上方,爱惜地罩着绿色玻璃钢的雨篷,或者条纹布的伸缩雨篷。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方式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文化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悦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创意岛
   第B05版:创意岛
   第B06版:创意岛
   第B08版:创意岛
   第B09版:创意岛
   第B10版:品牌
   第B11版:品牌
   第B12版:霓装
   第B13版:霓装
   第B14版:修颜
   第B15版:修颜
   第B16版:游走
   第B17版:游走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100幅最上海 “上海是我的恋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