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09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句话,一生

    校长开学致辞被学生们誉为大学的第一课。有时,校长一句不经意的讲话,会犹如一根火柴,照亮学生迷茫的内心;或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他们未来的方向;或犹如一个港湾,给予他们灵魂的慰藉。

    文 青牧 图 受访者提供

    顾文豪

    书评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2009年复旦大学毕业典礼 校长:杨玉良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实地

    2009年夏天是燥热的。那一年,顾文豪毕业了。如今的他仍记得当年校长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叶应该耸向云天,根却要扎在大地。”顾文豪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复旦精神。“很多大学校长都喜欢说理想,但是我觉得谈理想之前,还是要扎根于地。树的根基不扎实,怎么会有繁茂的叶子呢?”

    8年,顾文豪一直执着于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论的学习。他理解的复旦精神就是坚韧的,听从内心的,务实,淡定且充满自信。顾文豪自笑,“感觉自己除了写写字读读书之外,其他什么都不会。”在他的生活世界里,除了睡觉和偶尔的外出,余下的时间就和书相伴。有人好奇的问他,“读文学,将来有饭吃吗?”顾文豪的回答倒是坦然,他说,相比那些读金融系的,文学在今天的时代处境下,兑现能力确是差了些,但是世界上并没有哪个专业天生没饭吃。问题的本质反倒是你在这个领域是否专业,回报和你的专业程度成正比。

    在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涯中,顾文豪参加过好几回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心情早已平复。只是在那时,他总是细心地观察周围人的感受,哭泣的,紧张的,激动的。他觉得,我们之所以会认同校长的讲话,其实不完全因为校长讲的多好,而是我们期待被校长的话戳中内心。而在顾文豪看来,之所以如今的大学校长频频提及理想的价值与梦想的力量,恰恰是因为,学生们对未来的焦虑感,对前途的不确定性,使得理想与梦想成为大家需要的一种话语。论及复旦精神给顾文豪的影响,他笑说,“通俗点说,就是上海人讲的‘勿要去轧闹猛’,当大家都在谈一件事的时候,我通常都会避开。因为这已经无关讨论,只是一种话语的消费。”

    丁丁

    “要学戏,先做人。”

    DJ主持人2004年上海戏剧学院开学典礼 校长:荣广润校长的话戳中你内心

    回忆当年的校长开学讲话,丁丁说,“最有印象的估计就校长说的那六个字,要学戏,先做人。”这一句上海戏剧学院老院长熊佛西的名言至今仍作为校训刻在上戏主教学楼红楼的墙上。

    丁丁说,在学生时代,对这些看似大而空的话,会有些反感。但随时间的推移,这些“大而空”的话,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刚开始工作时,丁丁被分在103.7做深夜电台节目,深夜电台节目到底是什么样?“深沉”是丁丁唯一想到的形容词,之后的三个月,丁丁每晚在话筒前扮深沉,这样的深沉,最后让丁丁自己都有些崩溃。他终于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主持人,必须本着自我,而不是刻意模仿,矫揉造作,要学戏,先要做个最真实的人。

    说到做人,丁丁又想起前两年“名优新”评选这段经历,当时,看着极个别的主持人频频找人刷票,票数噌噌地往上涨,有人劝丁丁也找人内部操作,丁丁拒绝了,后来领导安慰丁丁——这些用刷票得到名优新的主持人,一定是暂时的,好的主持人,还是要靠实力证明自己。

    近三年,丁丁带队代表东方风云榜,分别去了广西、河南和云南,给山里的孩子组了个合唱团,教他们唱歌。丁丁说,这样一个公益项目到现在已是第三年了,他去过云南,广西,在那里他听到了最美的声音,当然,正因为他们这般天籁的声音,让丁丁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回到上海,他也会特别开心,这让丁丁再次想起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丁丁说,校长的讲话,很多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很无趣,但是这样的话却总是戳中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且影响你一辈子,这一定是你进入大学的第一课。

    张怡微

    “从今天起,复旦人’这个名字,将和你们终身厮守。”

    青年作家2005年复旦开学典礼 校长:王生洪与复旦终身厮守

    2005年的张怡微刚刚18岁,除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名头,她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没什么不同,正迈向一个新的世界,大学校园。

    对于8年前夏天,张怡微记忆犹新。那个夏天,校长王生洪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对3700名新生说:“从今天起,‘复旦人’这个名字,将和你们终身厮守。”从那一刻起,复旦的精神潜移默化影响着张怡微。

    张怡微记得第一次听到校歌,是在南区正大体育馆中。音乐声响起时,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非常神圣。那一年很幸运,是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王生洪做了题为《复旦百年:精神与使命》的演讲,讲述了复旦从公元一千九百零五年诞生,八间讲堂、一百六十名学生开始,一路踏过废除科举、日俄之战、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伟大纪年,风雨百年的历程。“我觉得自己很光荣,虽然正大体育馆只能容纳几千名学生,却让我感觉自己背对着坐在历史列车上,这种呼啸而过车轮声里隐藏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而我,也是这时代精神最最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9年本科毕业时,恰逢金融危机。当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历经了一场严酷的求职选拔,张怡微读的哲学系更是首当其冲。但事实上,哲学系也是最符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复旦精神的系科所在,张怡微的大部分同学,都远离城市喧嚣,沉溺于精神生活富足的海洋中,从未感到任何被时代边缘的失意。当时她已经考上研究生,新的人生才启程。张怡微说,作为一门非实用性学科的门徒,我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就是她理解的复旦精神。

    从本科到硕士,张怡微将最好的时光寄存在复旦的剪影里。“我在复旦住了七年。这种厮守本身是日常的,润物无声。从本部五号楼,到南区29号楼,再到北区31号楼,我逐渐从一个走过青春期满心憧憬的高中女生,蜕变成了一个成熟的青年。”

    现在已赴台湾读博的张怡微仍然不忘与复旦终身厮守的约定。她说:“我代表的是复旦毕业的学生,有一份责任感在。”最最让她感到自豪的是,每次自己取得什么成绩,都觉得会和复旦有关。即使是博士考到外校,她也会在新书的个人简历中,写上复旦毕业。在张怡微看来,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方式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文化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悦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创意岛
   第B05版:创意岛
   第B06版:创意岛
   第B08版:创意岛
   第B09版:创意岛
   第B10版:品牌
   第B11版:品牌
   第B12版:霓装
   第B13版:霓装
   第B14版:修颜
   第B15版:修颜
   第B16版:游走
   第B17版:游走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一句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