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骋华 张林巧 图 龚凌
文字是有尊严的。这些热爱汉字的人正尝试把汉字从单纯的功用性部分解救出来,让它成为艺术。
在这个即将过去的夏天,有两档节目获得了不亚于高温的关注度:一是7月8日开播,现已决出总冠军的《汉字英雄》,二是仍在进行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电视上,选手们火热PK、评委们详细讲解。手机里,相关的益智类APP也被大量下载。很多人一边看节目、玩APP,一边直感叹自己是个“文盲”。原来在键盘时代,人们对汉字的轻视和陌生如同今夏的高温,到了罕见的程度。据6月份发布的《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显示,尽管去年出现了585条新词,显示出汉语活跃的创造力,但提笔忘字、错别字、病句,以及泛滥的“生造字”也磨损着汉字的前景。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重新燃起了大众对汉字的兴趣。
其实早就有人这么做了。若干年前,瑞典人林西莉出版了《汉字王国》,年轻时在北京大学留学的她选取了200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如身体、住房、器皿、车船等进行详解,再透过汉字,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台湾地区的张大春、唐诺、蒋勋等作家,则用生动的语言将汉字娓娓道来。
必须提及的还有已故香港街头艺术家曾灶财,有“九龙皇帝”之称的他,所有涂鸦作品均为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以提示港人。2003年其作品获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近些年,不少大陆作家也致力于普及汉字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流沙河老先生。其《流沙河认字》和《文字侦探》,讲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揭开了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位置的字词所深藏的谜底,如“河岳”“父祖”“男女”“人民”“国家”等。最近,流沙河又推出《白鱼解字》,不仅讲解汉字,更订正了《说文解字》的错误。
解字、书法、国画……通过汉字传播者的努力,人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魅力不减。
汉字依然蕴藏着巨大活力的另一种表现是,创新者层出不穷。1988年,艺术家徐冰展出了《天书》,那些源于汉字又为自创的字体,一展出便引发轰动和争论,构成中国当代艺术的里程碑。此后徐冰又创作出《地书》,同样神似文字可就是谁都不认识。今年,他又以《汉字的性格》为题,聚焦中国人的世界观、自由观,从文字解析深入到文化批评。
徐冰启迪了一大批艺术家、设计师。他们没走得那么深,但走得更宽,将汉字推向了艺术设计、装置艺术、雕塑、建筑、影像等各领域,充分调动了汉字的音、形、义,展现了汉字的无限可能性。
考量一种文字是否还活着,重要的是有多少人在传承它、打磨它,甚至把它当作一门手艺或艺术那样玩。在这方面,汉字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