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声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08月2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华有争议地“活着”起码不平庸

    对于《活着》,孟京辉的长篇大论,让人有某种澎湃在胸间。但余华的短暂逗留却有点意外,总以为对于这部让他自己也热泪盈眶的作品,改编成了话剧,他应该也有许多话说,可匆匆一瞥,他留下并不那么长的对话,就闪开了。

    文 毛予倩 由宇飞 图 资料

    Yu Hua余华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对于此次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作品,他给出了“以天马行空的方式奇奇怪怪地忠实着原著”的高度评价。

    整场话剧只能用“惊人”二字来评价

    Q:《活着》的话剧版里头,黄渤的台词量非常大,语速肯定也要很快,这样合理吗?

    A:黄渤的表演只能用两个字“惊人”,因为三个小时他都是高强度的表演,中间很少时间离开,由于在北京加了一场,在中午、下午增加了1场,晚上再一场,两场6小时的高强度的表演下来以后,我不得不佩服他身体好,体力好。这玩意儿光凭演技是没用的,黄渤他本来就是我们中国演员中的一个另类,他不是表演系统里出来的一个怪才,他从外面走到了表演,带着他自己的风格,告诉你们除了你们的表演风格,他还有独特的风格。

    Q:你看完首演以后觉得很震撼,是因为他的表演方式震撼到你了?

    A:我认为震撼到我的是话剧的整体,虽然黄渤、袁泉都很出彩,但是他们两个演员非常优秀的把自己融入了整个舞台、灯光、音乐。并不是要把自己突出出来,所以这个话剧的成功,黄渤和袁泉肯定是一等功。

    Q:那对袁泉呢,怎么评价,虽然她的戏份不算太多,但观众一致认为很出彩?A:她是一个很安静的演员,当她在进入到某一个角色之中的时候,她就是那个角色本身,甚至会忘记自己的存在,她不是那种希望有很多戏烘托自己,她就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内心中的一个演员,所以我给她的评价就是即使她很柔弱地站在那里也比别人强大。

    Q:在此之前,有看过袁泉演的《青蛇》和《简爱》了么?

    A:《青蛇》还没有机会看,因为我看过《简爱》了,我觉得她演得非常好,其实她还可以演其他可塑性很强的角色,你在剧场的时候你听她的声音,有一种很阴美的穿透力,她在新闻发布会的声音可能一般,但是一站上舞台,她的声音就具有一种穿透力。所以,我认为袁泉是一个有爆发力的演员,她可以胜任许许多多的角色。

    Q:你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象过家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美,会不会超出了期待?

    A:我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中国会有这么好的一个演员叫袁泉,她那时候还在念小学吧。当袁泉演完家珍以后,我觉得她就是家珍。

    Q:也不会因为她长得太美了,觉得少了点贴近原著的感觉?A:不会,完全没有,家珍我就觉得很美啊,为什么你们会觉得她不美呢?

    把自己当成小人物来写作

    Q:黄渤在采访的时候说,他选择孟导是因为选择了一种未知,那您选择孟导是选择了什么?

    A:我跟他是很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风格,但是他还是让我致敬。我找他是为了让我的《活着》散发出一种全新的感觉。我不希望它就是一个古板传统的套路,但是如果你叫上孟京辉的话,他就会给你带来一个惊喜。给别人的话你可能得到的只是满意。满意现在对我来说已经不够了,我需要的是惊喜,所以我找了孟京辉。

    Q:那他给你惊喜了吗?A:我现在可以说:孟京辉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导演,因为我觉得他用舞台这

    样的形式把《活着》这么好地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得又和原著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在精神上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把书写完了,我就站在一个读者的位置上,然后,孟京辉导完了,站在一个观众的位置上,再来看《活着》,我觉得我们在精神上对这部小说、这版话剧在精神上是高度一致的。

    Q:你之前有评价说,话剧《活着》给你一种“期盼中的陌生感”,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A:这就是我一直说我是孟京辉粉丝的原因。我其实一开始就预料到他会让我感觉到陌生,我已经知道这哥们一定给我弄个新东西出来,可是我看完以后,还是让我吃了一惊。所以,有人问我,和他还会不会有合作,只要这种感觉在,我觉得肯定是可以的。就像之前我们说的,一开始,我们本来是要合作“许三观”的,可是,后来还是决定先做了《活着》。我觉得以后要和别的导演合作“许三观”就很难了,因为孟京辉的《活着》摆在那里。可是,孟京辉想法太多了,他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等《许三观卖血记》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再加上,看过黄渤和袁泉的表演之后,我心里又很难接受别的人来演许三观和许玉兰了,他们两个也很忙,我觉得合作的想法是有的,可是有很多现实问题,让这件事变得很难。

    Q:《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当时出版的时候都挺受争议的,现在看来,大家对这两本书搬上舞台还是很期待,你怎么看?

    A:当年发表《活着》时,我受到了批评,《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后,批评对着它去了,《活着》被放过了。我从写先锋小说的时候就面对批评了,我已经习惯了。我相信时间会说明一切,作品受到争议其实不是坏事,起码不是平庸的作品。 

    Q:现在实践证明了你笔下的“小人物”们是成功的,对写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好像还有点偏执?

    A:我自己也是小人物。起码我的成长过程都是一种小人物的生活体验,你让我写大人物,我真写不了,我最多写到一个处长。莫言有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他说作家不是“为”老百姓写作,而是“作为”老百姓写作。因为多一个你、少一个你,人民日子也没有变化,人民不需要你去代表。但作家要作为人民的一分子来写作。我就是把自己作为小人物来写作的。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周记
   第A06版:周记
   第A07版:达人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焦点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方式
   第A15版:方式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悦读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创意岛
   第B11版:创意岛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品牌
   第B15版:品牌
   第B16版:养生
   第B17版:养生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余华有争议地“活着”起码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