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毛予倩 图 资料
监制这回事正渐渐被观众了解着,在国内,这个核心存在的电影职位正在磕磕绊绊里茁壮地成长着。
“这电影不是那谁谁谁导的吗?”“他是监制。”
“监制是什么?”“……”
这样的对话,并不是刻意捏造的笑谈,而是同行曾经亲身经历过的“惨痛”。或许,这样的情景在不同电影院的不同角落里仍然不时地上演着。
问出口的,已经算是坦率了,也有些人心底并不清楚,却也没有提问的冲动,因为——在很多时候,观众的心中对“监制”有一种置若罔闻的心态。当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导演挂上监制之名时,很多观众内心的OS是:“那不过是哄人买票的噱头罢了!”
内地观众不知道、甚至还没有关心起来的是: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内,“大监制”绝对对得起他的名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监制是领先导演半个身位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冷静的商业眼光恰到好处地控制了导演偶尔“头脑发热”的部分。
于是乎,众人可以在好莱坞看到什么叫做“天下第一监”。“新秀伯乐”一样存在的艾伯特·鲁迪,他负责监制出品的《教父》系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男子们,至今也没有停歇,他的成就不亚于任何一位知名的导演。2011年,他被上海国际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个常常颁给最有贡献的电影人的奖项,留给了艾伯特·鲁迪,无疑是对监制这个行当的最高致敬。
又比如《加勒比海盗》系列的监制杰瑞·布鲁克海默,他监制过的电影,几乎书写了大部分好莱坞电影迷的成长册,《霹雳舞》《珍珠港》《壮志凌云》《空中监狱》《黑鹰计划》《天地大冲撞》《世界末日》等影片都由他监制。他在好莱坞的地位绝对是泰山北斗级的,一旦报道电影运作的选题,好莱坞的记者们才不会去问那些导演,他倒是绝佳的采访对象。
而在中国,尤其是内地,前文对话里的省略号,还有待填空。
监制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普及的电影常识。
度娘是这样说的:他电影工业中不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负责电影的日常运作与策划。“不为人知”真是很好地阐述了监制在国内的生存现状,监制的“可知”都是建立在名导演转行做监制的基础上的,而在电影产业成熟的好莱坞,监制是可以区别于其它职能独立存在的专业人士。
所以,如果问小谷小歌的话,他的答案一定与度娘不同。“监制”是从好莱坞学来的概念。在好莱坞,监制是老大,他们是业务出身,懂得电影工业的流程,熟悉电影创作,监制找到投资商,找到剧本,找到导演和演员,在电影工业中监制是强大的。
事实上,用美式的幽默来说,监制是投资出品人和导演剧组之间不可或缺的黄油。当然,有的时候,也会一不小心就成了三夹板。
国内最开始领悟到监制重要性的地区,就是香港。上一个世纪,港片、尤其是武侠片高产的那些年,作为开山鼻祖的胡金铨等人就开始意识到了监制的重要性。其中尤其需要列出来讲一讲的,就是张彻,与胡金铨兼任导演、编剧不同,张彻的心思几乎都用在做监制这一件事上了,与鲍学礼、午马合导作品,他只负责审剧本和审片,具体导演工作由他人担任。
徐克和施南生早年成立的工作室,大概是内地观众为数不多、甚至可能是唯一数得上名的监制大户了。这个电影工作室,是不得不留在华语电影史册上的,上世纪80、90年代,他们监制了大批电影,那是香港电影最好的青春年华,这其中,便包括吴宇森的成名作《喋血双雄》,以及《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电影。
大概,现在的内地观众还不能充分了解监制制度带来的喜悦,然而,一大批首先“富起来”的内地电影人却对完善的监制制度艳羡不已,尤其是投资人,他们等待能够为他们节省开支的监制,已经等得花儿也快谢了。
博纳电影的创始人于冬对监制那点事儿,就颇有感触:“香港的监制制度比内地要完善很多,而且他们经历过大起大落,所以他们很珍惜资金,珍惜老板。因为他们管这些老板叫‘金主’、‘饭碗’,有投资人才有饭开。”得,经他一说,监制好像就是拿着金算盘的铁公鸡了,但事实上也的确没错,监制的最大任务,就是控制成本。
但于冬毕竟是投资人,而从监制的角度来说,他能不能在拍摄中满足“金主”节衣缩食的要求、完成后能不能和粗过脖子红过脸的
导演握手言和,才是专业技能。本来嘛,投资人和导演本来就是极难调和的两个矛盾,前者希望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多的票房,而后者——只要是个稍微有点职业操守和电影理想的导演——他们往往希望这个要写上“某某某导演作品”的电影,能够精致再精致些,细腻对电影来说,就意味着“烧钱”。试想一下,冯小刚说拍《一九四二》,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投资人虽然面上没说什么,心里那绝对是炸毛了的。一旦答应下来,监制就必须想办法让这场旷日持久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拍摄计划变得更合理些,所以,《一九四二》拍完,监制也少不得一夜白头。难怪冯小刚曾经愤怒地吼过:“你们都不知道监制和投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更夸张的故事是,因为没有人核算成本,投资人的预算又有限,于是,只能拦腰斩断拍摄过半的电影,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摄制组就接到了打包回家的通知,而这样的电影,要么就草草上映、匆匆下档,要不然,投资人的钱索性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