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2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小囡”的Zakka之旅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对我来讲上海始终是个陌生的城市,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变化太快,我总是来不及走进每个角落,但没有关系,还有时间让我来慢慢地了解她。

    杂货意味着什么?不同的人答案不同。对时尚达人,杂货=Zakka,自日本传来,象征着潮流风向,而对于“上海小囡”周祺,逛杂货店是她打小的爱好。从去年9月至今,她干脆走街串巷,寻找杂货铺、老手艺人,搜罗各式各样的杂货。

    92岁的老人,最后的手工蒸笼 

    在魏师傅面前,时间和金钱都失去了意义。他已经92岁了,每天坐到店里,用竹子编制几个蒸笼,很便宜就卖出去。好心的客人劝老人家:“过些天我拉几个朋友一道来买,你把价钱说高点。”魏师傅摇摇头,固执地表示“不涨价”。 

    魏师傅的铺子名为顺昌竹器店,位于海伦路的“妖匿角落头”。周祺是在朋友的指点下找到的,“老人非常热情,说了很多。” 

    几次谈下来,周祺大致摸清了魏师傅的身世:祖籍江苏丹阳,爷爷辈于20世纪初到上海打拼,“靠的就是做蒸笼的手艺。”蒸笼,正是用来蒸小笼包、馒头的物件,魏师傅年轻时上海有500多家竹器店,今天蒸笼仍广泛使用。只不过,能制作和出售的,市区内只剩两家,除了顺昌,另一家在中华路上。 

    “这是力气活,很辛苦。”周祺跟了魏师傅一天,亲眼看他劈竹篾、锯竹子、绑竹片,忙了大半日。魏师傅说他有兄弟四人,唯独他继承家业,从12岁起做蒸笼,父亲手把手传授。“魏师傅的父亲非常严厉的,”周祺转述,“说如果学艺不精,就别自称是魏家的手艺。” 

    光阴荏苒,“魏家手艺”硕果仅存——如今,上海大多数蒸笼购自安吉等竹子产地,本土手艺人寥寥无几。魏师傅把三儿一女都培养成大学生,孙子、孙女也都念了研究生,自然不可能继承手艺。他带过些徒弟,可都走在了前面。 

    “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周祺走访了大量杂货铺,搜集百多件杂货,包括玻璃弹子、竹蜻蜓、搪瓷杯、木梳等等,频繁地和手艺人聊过天。 

    “魏师傅90多岁年纪最大,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大多无人传承。”并且,有的手艺已绝迹,如烟灰缸。很多人不知道,从前的烟灰缸多为手艺人用玻璃、金属、贝壳等材质打造的。至今,国外如希腊、意大利,国内如景德镇的手工烟灰缸还被奉为工艺品,而这门手艺早就在上海烟消云散。

    卑微的生活,仅存的手艺 

    关于继承人,魏师傅倒看得挺淡。他自己才小学毕业,却坚持让子孙都接受高等教育,摆脱“没啥大出息”的手艺活,别提有多骄傲了。魏师傅还开着竹器店,主要是习惯。 

    据周祺了解,1949年后顺昌竹器店一度公私合营,魏师傅被分配进工厂做会计。直到70岁彻底退休,他重操旧业,做起了蒸笼,“闲不住,必须找点事。”转眼二十多年,魏师傅的身子骨依然硬朗,只是戴起了助听器。平日,就待铺子里制作蒸笼。售价低,他也无所谓。但并非每个老手艺人都像魏师傅那般云淡风轻。 

    今年元宵节期间,周祺特意到城隍庙,看望制作兔子灯的王师傅,“正逢旺季,他从早忙到晚,他都73岁了,我看着也觉得蛮心疼的。”一只小小的兔子灯,材料有毛竹、小木板、纸、浆糊等,看似简单,王师傅的本领在于,他能让每只出自他手的兔子灯,从形状到颜色,一模一样。 

    王师傅的手艺亦为家传,“头多大、身体怎么做,都有规定。”因为好,有老夫妻专程从北蔡打车往返,买他的兔子灯。周祺观察到,他徒弟的手艺就略逊一筹,把流程给简化了。王师傅也无奈,他想多收些徒弟,可目前才一个。 

    同样的窘境困扰着其他老手艺人。周祺搜罗的杂货里,还有不少童年的玩具。如呼啦圈、七巧板、飞行棋、玻璃弹子、竹蜻蜓、风车……它们无一例外地量产了,纯手工制作的已很少,手艺人也就那么一两名。这意味着令上海小囡倍感亲切的童年记忆正快速消散。 

    手艺人也焦虑。别看魏师傅、王师傅埋头做活计,似乎很难打交道,但只要你真想听故事,他们愿意讲,让更多人了解。由于多数老手艺散落于上海边缘,去一趟要花很多时间,往往结束探访已经很晚了。“他们留我吃饭,而且饭菜都准备好了,我很开心。”

    复活的老社区,漂亮的老广告 

    在周祺看来,杂货不只是手艺,也是生活方式。做蒸笼的魏师傅拒绝住高楼,理由是新房子太便捷、太干净,他无从收拾,会“闲得发慌”。这也曾是周祺的生活。她打小住凤阳路,那儿有老虎灶、有米粮店,沿街有爆米花的、捏糖人的,隔壁有铁匠师傅、有弹棉花的,这是上海弄堂的神奇,而这神奇,由零零星星却无所不包的杂货构成。 

    2009年周祺家搬到浦东,在南浦大桥脚下,很意外的,家旁边就有一爿杂货店。她还发现,该区域的住户多是约二十年前从老城厢搬来的,整个社区几乎“满血复活”,街坊是老街坊,连剃头店、烟纸店也跟着过来了。周祺忽然生出种重回“老上海”的欣喜。 

    有一阵,学设计出身的周祺对老国货产生兴趣。“看了很多民国时期的商标、广告,那时没电脑,都是手绘的,觉得真好看。于是读书、翻老报纸,慢慢去了解。” 

    由于材料少,深入研究尚需时日,周祺想,先从杂货入手吧。“杂货,就是没牌子的国货。”背起相机,带着录音笔、记录本,周祺出发了。市区、嘉定、青浦、朱家角……大半年间她跑遍上海,攀谈、拍照、素描,记录着一件件杂货,也记录着一个个手艺人的诉说。 

    周祺说他们的生活状态正应了那句话:“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那样密集,地上的人却像天上的星星那样疏远。” 

    今年初,受朋友邀请,周祺赴东京体验日本的新年,顺便调查了当地的手艺人。日本推崇手艺人,一旦被认证为“人间国宝”,其作品就跻身奢侈品之列。身后,还会建纪念馆。“在东京,一把普通的扫帚能卖600元。”联想到王师傅扎的兔子灯,哪怕再精致,元宵节当日售价也才四五十元。她感慨:“手艺人不受尊重,年轻人怎么肯继承呢?” 

    关于上海杂货的书,将在七八月份出版。而这次五一假期,周祺还会跑一些地方。她认为上海还有很多值得摸索的地方、很多被忽略的风景,“从小到大,我始终对上海有陌生感,不是它变化太大,就是我走得太少。好在,有的是时间。”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汽车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读城
   第A11版:读城
   第A12版:达人
   第A13版:达人
   第A14版:对话
   第A15版:品牌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风尚
   第B07版:风尚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设计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宝贝
   第B15版:IN用
   第B16版:养颜
   第B17版:养颜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时尚·杂货
“上海小囡”的Zakka之旅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