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方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3年04月09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然向导养成记

    玫瑰、月季,你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天牛、草蛉,对你而言是不是都是陌生生物?远离自然的城市中,开始有一群人将学习生态作为自己的生活姿态,他们致力于学习,并在专业的“自然生态课程”后,以志愿者的身份,再将知识传播出去。

    文 陈筠   张文馨    图 蔡妮提供

    上课,不仅仅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100张图片,40个植物30只鸟类30种昆虫,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在3月的一个周末,一群特殊的考生,齐聚华师大的某间教室,神情严肃地盯着图片,快速在脑海中搜索答案。他们当中,有超过40多岁的企业管理者,也有20岁左右的大学生,但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就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志愿者——“自然导赏员”。

    对于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爱好者来说,想要通过这个考试,很不容易。“明明是认识的植物,但考试时怎么也想不起它们的名字。”想要参加“自然导赏员培训班”的很多人,而资源有限,录取比例低。不过即使接到了被拒的邮件,你在未来仍有机会参加课程。蔡妮,一位软件公司的白领,现在已经是一名上海植物园的导赏员了。但她曾经在第一次的考试中被刷了下来。

    上海植物园与上海野鸟会联合开展的“自然导赏员培训班”,从2009年第一次开班后,已经开展了四年。春天开的是一个基础班,而秋天的则是进阶班,每一次上课,几乎都需要一整天的时间。“那可不是‘打酱油’,想上就去上,不想去就不去。实际上,很少有人会缺席课程。上这个课,也不是去‘农家乐’,一群人嘻嘻哈哈,抱着休闲娱乐的心态。我们的讲师都是专业的,授课的内容也是专业的,如果不认真学习,就会跟不上课程。”一位曾经接受过课程的学员告诉记者,“课程基本上都安排在周六的全天,夏天的时候,老师还会安排晚上授课,来认识自然界的那些‘暗夜精灵’。”

    这个春天,新的春季班开课了。第一次上课,28名学员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是彩虹组、幸运6+1组、向日葵组、向日葵D组,主要学习做一名野外导游的必备技巧。在后面的11次课程中,他们还将学习如何做好导赏员,辨识基本的植物、昆虫、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观察土壤、气候、湿地的状况……

    除了在上海植物园的主要学习场所外,学员们还将去往天马山、东滩以及崇明岛等地,参加野外的实习。曾经的学员姜先生说,这是真正的“生态大课堂”,在各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中去辨识和观察各类生态,真正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让城市少一些“自然缺失症”

    即使外面的春光无限好,大多数城市人的生活中,已经很难享受到自然的乐趣。偶然的亲近自然,往往也只是跑去旅游景区,粗略逛一下,然后吃一顿农家菜了事。

    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一种“自然缺失症”。虽然“自然缺失症”,听起来像是一种很文艺的病,然而其实际含义却是与文艺一词背道而驰。这是当今社会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有一本畅销书译作《林间最后的小孩》。在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中,他对“自然缺失症”做出阐释,描述了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令人惊异的断裂。也许我们还会从儿时的作文中读到夏令营的经历是多么的美好,然而我们却很难重新唤起躺在广袤的星空下,伴着昆虫的低鸣和林间的微风真正安然睡去的那一种灵魂的荡涤。我们离开自然太久,久到失去了与她亲近的本能。

    已毕业的学员周小姐,就是为了能重新找到与自然接触的能力,而参加了这个课程。在课上,她不仅收获了许多的知识,更收获了很多的快乐。“我们在林间寻找老师布置的作业,看自己能否发现那些小鸟;我们在课上观察虫卵如何孵化。”她说,特别是在夏夜,寻找天牛、草蛉、壁虎、金线蛙等植物园里的常客;植物也在夜间也表现出不一样的姿态,如合欢等豆科植物的叶片到了晚上会闭合,睡莲等花卉的花瓣到了夜晚也会关闭,而夜来香、紫茉莉等植物却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然开放。更美的则是那夏夜的萤火虫,映着漫天的星光,照亮每一双眼。

    古人,这一课程的讲师,也是上海野鸟会以及圈内的资深人士。他希望更多的普通市民都能够渐渐脱离“自然缺失症”,因此培训班

    招收学员时并不会对生物类专业知识的要求太高。“我们注

    重的是对自然、对生命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同时要具备将自然观察的知识传播给他人的能力,因此18-50岁之间,有热情和责任感去担当志愿者的人,以及本身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自然却又觉得欠缺的人都是他们的学员选择对象。”古人表示,“大部分人,在考试中认知的生物,不可能超过50种;而在面试部分,我们会判断报名者在工作生活中是否具备良好的传播特质,比如教育工作者会被优先考虑。”

    想要参与这个培训班的人们,几乎来自这个城市的各个领域,有想要参与环保的大学生,有会计、软件师、电视导播、老师,等等。

    “学习和传播自然教育和自然旅游,这已经是很多城市人的生活style,也慢慢在变成一种潮流。”古人说。

    在课程结束后,上海野鸟会会招募这些学员们回来担当志愿者,引领一些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的活动。其中大部分的学员都会长期参与这些活动。有一位许姓中学历史老师,在参加培训班之后,除了历史课程之外,更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讲解许多生态保护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自然教育,甚至带领他们参加观鸟活动和比赛。

    也有很多人,成为了“导赏员”,他们志愿为普通的游客讲解自然生态的知识。而对更多的学员来说,则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这样一种热爱自然和生态的生活姿态: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做一些导赏,在外出游玩、旅游、甚至在上下班的路上,在自家的小区里,去留意每一朵花、每一只鸟,将自然与自身真正融为一体。

    从培训班毕业的学员,永远不会从生态大课堂中毕业。有学员在毕业后,志愿参加许多活动,甚至是在怀孕时,仍然坚持着。

    “这是一种真正的传承,它也许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希望,有一天,在这座充满迷雾般的城市丛林中出生并长大的每一个孩子,再也不会患上‘自然缺失症’。”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热爱自然生态,不仅仅只是个爱好,而已经融化在个体生活里,更是他们选择的生活姿态。

    蔡妮

    夏夜的仙子和星光

    在蔡妮的人生中,也许最令她无法忘怀的一抹景色,便是童年在奶奶家的那一场真真切切的梦。梦里有星光,夏夜,还有如暗夜仙子般的萤火虫。

    对蔡妮来说,萤火虫是种与她羁绊很深的生物。蔡妮是海南人,儿时父母工作忙,经常把她一个人丢在老家,她在生态环境极好的海南度过了她的儿时岁月。

    在她的印象中,外婆家门口有两丛茂密的竹子,里面无数的萤火虫,头顶便是星空,那景象别提有多美了。小孩子心性淘气想去抓萤火虫,便拿着手电筒,观察萤火虫闪烁的频率,那是它们求偶的信号。观察一阵,便照着频率打手电筒,不多时这些仙子一般的生物就会被引诱过来。拿着玻璃瓶子罩住,在瓶口扎个洞,夏夜的晚上没有灯,是萤火虫的微光陪着她入睡。这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是后来的岁月里,她对萤火虫一直深深喜爱的缘由。

    “去尼泊尔旅行时,在一个很有名的度假村博卡拉的费瓦湖旁,景色美丽至极……有一天在湖边看日落,到夕阳完全沉下去之后,身边的湖边突然出现很多小萤火虫,让我惊喜极了。我们看了很久的萤火虫,后来往人群中走的时候,有一只小萤火虫一直跟着我们走,就像在给我们带路一样。那时我觉得,萤火虫果然是一种特别美好的生物。”

    2009年,蔡妮看到了“自然导赏员”的招募,便写邮件报了名。然而那一年报名火爆,负责招募的古人问她明年是否还有兴趣,她同意了。“等到第二年我几乎已经不抱期望了,但是培训班竟主动写邮件来问我要不要参加,我立即答应了。”提起进

    入培训班的经历,蔡妮依旧十分开心。“原本还以为我考核的成绩不错,后来才知道,我几乎是所有学员中基础最差的一个。”

    虽然基础差,但是蔡妮的热情和诚意使得培训班破例为她开了后门。而她满心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在毕业之后几乎成为了班上最好的学员。“记得有一次老师拿来了一只虫蛹,原本准备在课上给我们看的,结果它竟在上课之前孵化了,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它孵化的那一瞬。”她的声音既兴奋又惋惜。在植物园看孵化的虫,找蝉蜕,或是在栖息地随意选择一个地方,每人找一种植物来讲述……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那样有趣。蔡妮的家离上课地点很远,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她在路上就拿出笔记做课程准备。作为一个繁忙的上班族,她没有误过一次课,笔记也是所有人当中最好的。

    培训结束后的蔡妮到怀孕前都一直在做讲解员。她最喜欢夜游植物园的活动,可以带着小孩子们,观赏她童年梦中的仙子。“夜游活动中有好多萤火虫,它们喜欢在灌木中有雾气的地方活动,在朦胧的夜色中的一团微光,真的就像小仙子一样,孩子们都会入迷。”蔡妮的萤火虫之梦,在夜游中重新找到了归宿。如今,她也是当了妈妈的人,她正计划着等孩子大一点,也带他来参加夜游活动,将这个梦延续下去。

    “我能做的事情微乎其微,只希望有人愿意像我一样,能做一点就做一点,能多支持就多支持。对生态保护这件事来说,我们就像萤火虫一样。”

    在生活中,蔡妮觉得自己属于什么都喜欢的自然人一枚。旅行,爬山,徒步,烹饪,女红,电影……如今,走在路上看到花花草草她都会去研究,这个春天,她对开在路边的花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我觉得生活很美好。”这是蔡妮对于人生最简单而又直白的感悟。

    郑力敏

    像鸟一样乐活

    郑力敏,90后,现在还是一名大三学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读。去年,他作为一名自然爱好者,参加了“自然导赏员培训”的课程。

    “以前在NGO中做过自然导赏员,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充分。那时各种生态主题的活动很多,与野鸟园和植物园的老师也熟络起来,便决定要参加培训班。”

    和外界对90后的偏见完全不同,郑力敏爱好喜欢自然,喜欢老庄。“庄子思想中包含着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的伦理智慧,其中人和自然‘法道自然’的协调观念,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尊重生命平等的价值观,这些思想都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有着极其衔接的现实性,让我深有感触。”郑力敏说,他在接触了一些环保组织后,充分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对环境所做的“恶”,这让他立志投身生态的保护。

    他喜欢鸟。在自然导赏的培训课程中,郑力敏最爱的就是鸟类部分的讲解,特别是户外的定点观鸟和辨识植物的活动。生活中和校园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供他观察和辨识。现在,他在课余时间也会志愿进行“野保巡视”,和许多与他相同的鸟类

    爱好者们一起拆除鸟网。

    对于生态,郑力敏则有他独到的见解。“以往的生态观往往将环境和人分割对立起来,缺乏一种‘生态整体主义’,所以会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但我认为环境和人本身是一个整体,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喜欢阅读一些国内外的自然文学,从他们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观念才是真正和谐的。”

    在郑力敏的心中,他不会去执着地追求物质和名利,更希望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关注自然上。他是时下流行的“乐活”一族,爱观鸟,爱音乐,爱运动,喜欢看一些心理学和自然文学方面的书。

    “尽量减少自己的碳排放。”他觉得,生活就像悟禅,通过自省,便能达到一个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境界。

    对于未来,他亦有一份小小的心愿。“环保事业是终生的,也许生活给予的压力让我不能完全投身于此,但是自己本身的信念不能忘记。如果能够生活稳定,我就会尽量在这上面投入精力。选择事业时,我会尽可能往环保的根源上靠,比如考虑研究清洁能源、新能源之类。”

    现在,郑力敏正努力传播自己的生态观念。“我高中有个好朋友,受到我的启发,也去上了培训班。我的大学室友也被我影响,和我一起去参加野保巡视的活动。”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新知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方式
   第A11版:方式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对话
   第A15版:品牌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活动
   第B15版:心事
   第B16版:身体
   第B17版:星座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海信·时尚3C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自然向导养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