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潮流的聚居地,这不仅体现在人头攒动的奢侈品店里、万众瞩目的秀场上,也形成于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店。而和连锁店、大商场的统一规划、品牌管理不同,小店的风格样貌取决于店主的个性和见识。他们逃离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专注于用自己的创意开出一朵朵时尚之花。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文 唐骋华 图 苏向宁
你是工作狂吗,非自愿的那一种。每天清晨钻出温暖的被窝,匆匆洗漱咬几口面包,就抓起公文包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挤上比沙丁鱼罐头还密集的地铁。在公司大楼下焦急地等电梯,终于打完卡还没来得及定神,开早会、做报表、约客户、头脑风暴已接踵而来。从9点直到晚六七点,除了吃了顿贵得要命难吃得要死的“商务午餐”,几乎不得喘息。
难怪漫画家朱德庸说:“上班是一件违反人性的事情。”他的《他们都有病》,就画了一群可怜到引人发笑、可笑到惹人感叹的上班族。
新出炉的“2012年终职场调查”则显示,六成受访者没加薪,七成没升职,三成无时间无金钱享受长假出游。至于“职场压力”,那还用问吗?过劳死、过劳肥、亚健康早已不是新闻。
我们每天工作八小时,路上来回需两三个小时,以及时不时的加班,当24小时里有10多个小时被工作占据,还剩下多少“幸福感”可言?
在对着电脑头昏脑胀之时,你有没有想过做些改变?设想有这样一个工作:虽然也累也有压力,甚至不乏风险,却和你的兴趣高度重合;不需要打卡上班,什么饭卡、工作卡、工资卡统统丢到一边,也没有潜在对手假惺惺地递给你一张“好人卡”;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写计划、做设计,专注于某事,不再有发号施令的领导、鸡蛋里挑骨头的主管和利欲熏心的客户;摩挲着亲手打造带有自己的温度的东东,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不要以为这些只是幻想,很多人已经把幻想落到实处,即便在压力山大的北上广。
上海有100多家创意产业园,诸如莫干山M50、1933老场坊、红坊、上海湾等,都不难找到那些埋头做小老板、认真进行创意设计的年轻人。泰康路的田子坊,更是潮流小店的聚集地,灵感时刻在石库门间翻飞。实际上在普通的街道边、弄堂内,也永远不缺少那类有味道的小店,只要你有心。
“文艺老板”经营的店铺都不大,野心也不大。或者是一间咖啡馆,有好酒好书好咖啡,还有一位有故事的店主,与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聊天。或者是手工服装店,店主不急不躁,用传统工艺复原传统的味道。或者是杯具、茶具、桌椅,由店主设计,外形别致、功能独特。或者是杂货铺,售卖自己收集和设计的各类物件。当然,也可以是一家独立书店,有书有明信片有老地图,还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尽管创意园区的创业成功率不到10%,尽管小众的生存空间较狭小,但无论成功与否、能坚持多久,这些“文艺老板”至少逃脱了流水线作业的千人一面和受制于人,而给自己的青春做了一回主。何况,许多小店运营良好,凝聚了一批人气;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开繁杂琐碎的工作,投身到梦想的事业中。
上海之所以被称作魔都,魔都之所以从角落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就与这些散落于角角落落的小店及其主人密切相关。他们既是城市潮流激荡出的浪花,亦是盛开在工业化沙滩上的异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