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骋华 图 黄庆 资料
上海是一座和码头结缘的城市,别的不说,在本地文化里,就有一些关于码头的,例如“拜码头”。聂耳也曾在上海港码头与搬运工人一起劳动,并创作了《码头工人》。
码头的昔年繁华
上海的码头当然要从“十六铺”说起。清乾隆年间以后,海禁逐步放松,上海港因地理位置优越,贸易日益繁忙——来船由吴淞口进泊黄浦,去船则由黄浦出吴淞驶向江海。鸦片战争后上海开辟为商埠,航运业务更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整个外滩地区的繁华。
清咸丰、同治年间,为抵御太平军,在当局的组织下,上海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联保联防的制度,称为“铺”,承担治安、公共事务等。十六铺即第16个铺,也是最大的铺,囊括了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这片区域,正是老上海当年最繁华之地。
作为一项制度,“铺”很早就取消了,但十六铺的名称保留了下来,并口口相传。上海俗语中有“刚从十六铺上来的人”,特指刚来上海、对本地情况一无所知的人。而据语言学家钱乃荣考证,“脚碰脚”也与十六铺有关。原来当时不少外来者刚刚从这儿上岸,白手起家,只能睡大通铺,挤在一起“脚碰脚”。
当年的十六铺的确是热闹得“脚碰脚”的。据清末民初人陈伯熙编著的《上海轶事大观》,从十六铺到黄浦滩一带码头林立,总数在20家以上。这些码头内通腹地各省市,外通西洋各国,兼营货运、客运,彼时,人们要出国往往就从十六铺的某个码头出发。上海成了名副其实的“航运中心”。
这催生出了独特的码头文化。比如已申请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港码头号子”。当时码头工人多来自长江沿岸、沿海地区,有城市贫民、农民、渔民、船民等。为在大上海生存立足,他们以同乡关系为纽带,结帮成派地劳动,有苏北帮、湖北帮、上海帮(本帮)、山东帮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号子,随方言变化,形成了带有各地特色和各派风格的码头号子。其中以“苏北号子”和“湖北号子”最普及,也最具代表性。
轮渡的新旧辉映
“哎嚇咿、哎嘿嚇,哎嚇咿、哎嘿嚇……”今天到十六铺走一遭,乃至到上海所有的码头逛一圈,都不可能再听到这样的码头号子了。1949年上海港全年货物吞吐量149万吨,几乎全靠码头工人“手提肩扛”。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机械取代了体力劳动,码头号子也随之消散。
有一样东西仍然存在——轮渡。
早在开埠前,上海就有二十来个渡口,开埠后外滩、虹口、杨树浦一带逐渐繁荣,对岸的浦东也渐渐有了人气,黄浦江的渡运业务由此兴盛,划子、舢板穿梭往来,闹猛非凡。1931年,为解决渡船良莠不齐、经常出事故的问题,轮渡管理处接受了轮渡业务,确定了6条渡江航线。至1936年,轮渡管理处有轮渡码头11座、渡轮14艘;其他华商、外商则另有自备轮渡25艘,接送本企业职工。
上海人靠轮渡上下班、来往于浦西与浦东之间的状况延续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些年纪的上海人都记得,曾经的上海有几处著名的摆渡口,每个清晨和傍晚,推着老坦克、背着包的人们纷涌上摆渡船,开始或结束一天的劳作。
如今斜拉桥、高架、隧道四通八达,摆渡船风光不再,但轮渡是不会消失的,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
经改造,普通的客运码头摇身变成游船码头。新十六铺码头有640米岸线,设可停游船的浮码头和5.5米标高的亲水平台,码头内侧则为景观平台。一组飘逸起伏呈曲线形的玻璃棚更吸引眼球,它名为“浦江之云”,是十六铺地区的新地标。每逢假期,游船码头分外热闹,平均每天开船约90班,人们坐在现代化的游船上,尽览浦江美景。
说起来这创意也是有源头可循的。原来从1931年起,到盛夏,从外滩到吴淞口之间就会开出“夜游浦江”路线,追逐时尚者,干脆将婚礼搬了上去。几年后还诞生过一家“水上饭店”,经营西点、咖啡、热冷饮料,很是热闹过一阵子。
老码头的海派风情
当然,老码头也是有新腔调的——这或许就是海派,总是在变化中发展。
2004年9月,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不过不久后,这片地界上就耸立起了“上海老码头”,园区内既有石库门的典雅,又有工业老厂房的质感。上海老码头与黄浦江的直线距离才50米,斜对面便是摆渡口,周末,住在浦东陆家嘴的老外登上渡船,饱览浦江两岸的风景,下船后只需步行七八分钟,就能抵达,就餐、品酒、谈天、听音乐。如果旁边有“懂经”的老上海,经他指点,就能看见不远处的一栋建筑,那是黄金荣、杜月笙的老仓库。杜月笙出道的“鸿元盛”水果摊亦在这片区域。
有“东方之睛”美誉的吴淞口则是一派忙碌景象。除了客运中心,还不时有豪华游轮停泊,船上宴会厅、剧场、泳池、酒吧、免税商店等一应俱全。
2011年10月15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正式开港。它位于上海吴淞口炮台湾水面,岸线1500多米,从前它以“钢渣堆场”著称,现在则可同时靠泊两艘10万至15万吨级的豪华邮轮,全年可接纳80万名游客进出。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5年间,上海接待国际邮轮数从每年78艘次,增长到每年130次;出入境旅客数方面则由2007年的8.6万人次,剧增至2011年的30.9万人次。老码头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