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大城市纷纷举办城市马拉松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是,其中也频频传来年轻参赛者猝死的消息,让人关注起这项曾经“默默无闻”的运动。生活周刊记者采访了几个和跑步有关的人,通过他们,诉说“跑步是什么”这个大家都在谈,却没人说得清的话题。
文 王俊逸 图 资料
生活周刊×洪立 《外滩画报》主笔
2012年烟台、大连、广州、北京、上海马拉松完赛者
“跑步没有什么太深奥的东西”
生活周刊:你是从今年4月才开始跑步的,但今年一口气跑了5个马拉松比赛,为什么这么疯狂呢?
洪立:一开始去跑纯粹是因为好奇,然后有点上瘾。依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引申出来的联想——是不是“不想跑马拉松的跑者不是好的跑者”。当时觉得“未必”,只要跑得高兴就行了。但跑的时间和距离积累越多,就觉得应该去试一下马拉松,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也是检验。第一次跑完马拉松有种成就感。
生活周刊:到底是什么乐趣让你可以一直坚持跑马拉松?
洪立:其它大部分运动需要有同伴,但跑步我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跑。开始跑步也很偶然,闲着没事,就在我家附近跑了2.5公里,但是只跑三分之二路程,后面三分之一是用走的。第二天就又去跑了,发现自己2.5公里可以跑下来了。第三天,发现自己可以跑3公里。就这样慢慢循序渐近,发现自己跑得越来越好,这是刺激我继续跑下去的动力。跑步就是跟自己比,自己觉得有一些进步就会开心。
生活周刊:作为一个也接触文艺圈的人,你会把跑步想得很文艺吗?
洪立:我在跑步的时候听过村上春树的那本有声书。我经常是一个人跑步,为了找点事情做,不那么无聊,就会听收音机,听音乐,听有声书。我觉得各种人在跑步的时候会想不同的事情。跑步跟文艺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很多国家,跑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觉得是给跑步赋予很多内涵是一种过度解读,跑步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就像在科学中数学相对于其它的科学一样,是最基本的东西。照理说,跑步可以什么都不要,光着脚也能跑。想象太多,是因为没有跑过。出去跑一跑,就会发现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
生活周刊:对你个人而言,跑步前和跑步后的状态有差别吗?
洪立:身体状况的改善是最明显的。开始跑步两个月以后,我在6月份做了单位的体检,与去年比各项指标变好了一些。以前感觉身体虽然不差,但也有一些亚健康,现在对自己身体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跑步应该会增强人的毅力。刚开始跑的时候经常有不想跑的想法,现在就不会。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放弃过比赛。要坚持下来,说难不难,但也有很多人放弃了。对我来说,跑步也让我身心比较清静,可以专心想自己的事情。
生活周刊×戚军(中国足协竞赛管理部部长)
“了解知识,我们会跑得更远、更快”
生活周刊: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管理者,跑步似乎和你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
戚军:我感觉跑步真的可以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不仅仅是自己身体的健康,而且对形象,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有变化。一个体育管理者,更有一份责任向所有社会大众传导什么是体育精神,传导什么是科学精神的方法。
生活周刊:今年各城市的马拉松比赛,出现了好几个猝死的选手,你怎么看待“长跑的危险性”这个问题?
戚军:最近网上也有一些消息,包括一些高校因为参加1000米、1500米死了学生,所以就把长跑比赛取消了。其实,我们在学校里教给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东西,但是怎样可以跑到更远没有人教。学校跑1500米比赛,跑之前怎么训练呢?很少有知识传递给我们学生,所以才
造成很多人在运动训练的知识、科学训练的知识实际是空白的。这跟学历没有关系,甚至读了博士后也都有很多这些方面的问题。所以也是一个误区。了解知识,我们会跑得更远,跑得更快,享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尽可能少地痛苦,享受快乐。
生活周刊:怎么样去引导和提倡有关锻炼的正确知识?
戚军:我前两天看报纸,现在教育部有一批人正在着手研究用什么样的方法,包括改变学校的考核机制,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包括对学校体育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整个社会矛盾的一个体现。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社会各界共同来倡导(体育运动)。父母经常去跑步,他的孩子肯定会去学和跑,我们有的父母说孩子出去玩吧,他其实在家里打麻将,真的没有说服力。我们希望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倡导,这代表了很多对精神的追求之外,对人自身的追求之外,我们还有很多社会的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