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6版:宝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2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文 帕梅拉•德鲁克曼 图、资料

    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不代表要把他们丢到野外去或者放弃他们,而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品位、快乐和对世界的体验。

    在中国,虎妈、狼爸、鹰爸引发激烈争论之际,人们开始逐渐思考何种教养方式更为适度,能帮孩子走得更远。中国悍母式的严厉管教效果显著,但难免会有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之嫌;美国自由式的教养激发孩子潜能,但又容易陷入放纵养育的怪圈。专栏作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这位在法国养育了3个宝贝的美国妈妈,在这本半自传、半人类学的《法国妈妈育儿经》中,和大家分享了法国妈妈的育儿智慧。

    通常,我认识的法国父母要比法国老师更加支持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赞扬孩子,给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即使这样,他们也不会像美国父母那样,滥用赞美词汇。

    我开始思考,也许对孩子不多加赞扬的法国父母是对的。也许法国父母认识到,当大人常常对孩子说“做得好”,孩子从中积累起来的愉悦感会让孩子沉浸于这种正面的反馈。久而久之,他们需要别人也如此赞扬他们。如果孩子们确定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赞扬,那他们就不需要努力尝试了。因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得到赞扬。

    鉴于我是美国人,真正说服我的是研究报告。最新科学研究建议的赞扬方法,看起来又和法国父母正在实施的相吻合,而这又是凭着法国传统和直觉。在2009年出版的《教养大震撼》中,作者珀·布朗·森和艾希利·梅利曼写道,一个古老的共识——“赞扬、自信和表现成正比”,已经被最新的研究颠覆。最新的研究指出“过度的赞扬会扭曲孩子做事的动机——他们做事仅仅是为了得到赞扬,而失去了本来应有的快乐”。

    布朗森和梅利曼指出,研究显示当一个受到过度赞扬的学生上了大学,他们“会害怕承担风险,并且缺乏感知方面的自立”。这些学生“通常宁可放弃这门课程,也不愿意得到一个普通的成绩,而且他们也不明确自己应 该学什么专业。他们害怕承诺某事,因为他们担心不能成功”。

    这个研究还反驳了当孩子在某事上失败,父母应该给予正面回应来缓和受打击程度这样一个美国传统认知。更好的行动方针是温和地研究到底是哪里错了,给孩子自信,以及分析怎样才能提高。法国学校尤其是近些年来,也许有点太过严苛。但这确是小豆豆的法国老师正在做的,也同样 反映出法国父母所持有的观点。

    法国人看起来在用一种科学的方法进行育儿,来检验什么能有成效,什么不能。通常来说,他们不会被那些声称应该对孩子起作用的方法动摇,而是非常清楚什么才是最有效的。他们总结,有些赞扬对孩子有好处,但是如果赞扬得太多,你就不能让他过自己的生活了。

    整个寒假,我都带着小豆豆在美国度过。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她开始演独角戏,通常是扮演一个老师,然后给大人们发出命令。这很可爱,但是坦白来说,一点儿都不聪明。然而渐渐地,房间里的每个大人停下来开始看她,并赞美小豆豆是多么可爱。

    表演结束后,小豆豆喜气洋洋,欣然接受所有的赞美。我想这是她这次回来的亮点。我也开始洋洋得意了。我给她翻译赞美的内容,将此作为对自己的赞美,这是我在法国一直想要的。之后整个晚宴,每个人都在说这个表演有多么了不起。

    对于假期这当然是好的,但是我不确定我是否真的想让小豆豆一直接受这种不分状况的赞美。感觉当然很好,但是好像还伴随着其他什么东西,其中包括,一个孩子不停地干扰大人,因为她认为自己非常重要。这会让小豆豆失去内在标准,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娱乐性,什么没有娱乐性。

    我已经接受了一个现实。如果我们住在法国,我的孩子也许永远也不会射箭。我也已经减少了我的赞扬,但调整接受法国人在自立方面的观点则难了许多。当然,我知道我的孩子有着独立的情感世界,我也不能永远保护他们不遭受拒绝和失望。然而,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这样的想法还没有出现在我的情感地图上,或者也许只是与我的情感需求不吻合罢了。

    当然我依然要承认,当我相信我的孩子自己能做好事情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是最开心的了。我不会将刀子递给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去切西瓜。但我确实进步了一点,即使只是让他们将易打碎的盘子摆上餐桌。通过这些小事,他们更加平静、更加开心。多尔托的观点很对,自立是一个孩子的最基本需求。

    多尔托设定6岁的年龄为临界值也很正确。一天晚上,我得了感冒,西蒙被我的咳嗽搅得无法入睡。在半夜,我睡到长沙发上了。当孩子们早上7点半来到客厅,我连动的力气都没有,我没有像平常一样起来准备早餐。

    结果,小豆豆准备早餐了。我躺在沙发上,仍然戴着我的遮光眼罩。我听到她打开橱柜,布置餐桌,将牛奶和麦片倒出来。她5岁半,她承担了我的工作,她甚至将部分任务转包给乔伊,让他摆镀银餐具。

    几分钟过后,小豆豆走向躺在沙发上的我。“早餐好了,但你要煮咖啡。”她说。她是那么平静并且开心。我很惊讶变得独立可以让她这么高兴,或者说更惊讶于她可以如此的乖巧。我没有表扬或鼓励她。她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没做过的事,而我作为那天的享用者,感觉非常棒。

    多尔托的观点——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会赢得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在这一刻,我觉得这些话是如此具有感染力。事实上,这让人感觉松了口气。而美国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体现出来的相互依 赖与担心,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绝对不会让人感觉美好。这不是优秀育儿的基础。

    让孩子们“过自己的生活”并不是要把他们丢到野外去或者放弃他们(虽然法国学校组织的旅游确实让我有一些这样的感觉),而是在承认孩子并不是父母想要成为完美家长这种野心的载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他们自己的品位、愉悦和对世界的体验,他们甚至有着自己的秘密。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新知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人物
   第A11版:人物
   第A12版:观察
   第A13版:观察
   第A14版:观察
   第A15版:观察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读城
   第A21版:读城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知味
   第B15版:品牌
   第B16版:宝贝
   第B17版:心事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广告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靓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