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10月1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吧,莫言。
众声喧哗中的首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文 唐骋华 图 龚凌  资料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也由此成为首位摘得诺奖桂冠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获奖后网上网下吵成一片,这是正常的——每一届诺奖得主都有争议,很多人的作品不比莫言少。重要的是,诺奖相当于“终身成就奖”。它颁给莫言,首先就是对他文学创作生涯的肯定。其颁奖词写道: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评委会给出的莫言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这段话实际上勾勒出莫言的创作特点。诺贝尔文学奖本来就是一项文学荣誉,因此,远离文学的诸多争论是没有太多意义的。重要的是,莫言是怎样一个作家、莫言何以成为莫言?

    从饥饿洞察人性 

    莫言并不是那种拒绝曝光的作家。近些年,他频频现身于各地书展、文化论坛,和同行、读者交流。他也常来上海。事实上,莫言的诸多重要作品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的。在好几次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聊到童年时,他总会提到饥饿、孤独等字眼,且描述得生动而具象。 

    例如,2010年8月他告诉生活周刊记者:“童年时书很少,只要看见书我就像一头饥饿的牛冲进菜园,白菜、萝卜什么都吃,而且很多书是借来的,感到很紧迫,读得非常快。” 

    两年后他又说:“小学毕业后无书可读,只能每天放牛,觉得非常孤独,就跟天空、鸟或者牛说话。有时候我抬头望着天上的白云,把它们想象成白面馒头,降落到我嘴边。” 

    在真实的童年里,莫言的确真实地饿着。 

    莫言生于山东高密县一个偏僻的小乡村,五六岁正踩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的节点上,从此直到21岁离开,他记忆中的自己“肚子永远空空荡荡”。由此练成了偷吃的本领。“但凡家里有好吃的我都能找到,母亲怎么藏也没用。”而这些所谓“好吃的”,若报出几样名字,今天的孩子大概碰都不想碰。 

    实在找不着食材,莫言就和村里孩子吃树叶、树皮,最后啃起了树干。他甚至吃过煤块,几十年后还绘声绘色地形容“越嚼越香”。这段经历被改写进了短篇小说《铁孩》,极度饥饿中的男主角铁孩,“嘎嘣嘎嘣”地嚼着钢筋。 

    饥饿一直是莫言作品的主题。其成名作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写了黑孩如何在恶劣环境中挣扎生存,《莫言评传》作者叶开认为,黑孩是“饥饿意象的载体”。这种饥肠辘辘的角色出现在莫言诸多经典作品里,并把饥饿感传染给每个人,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欢乐》《酒国》,有一篇干脆直接题名为《吃相凶恶》。 

    饥饿侵夺了尊严。莫言曾目睹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只为了一块豆饼。其实不仅是“目睹”,“我也是学狗叫的孩子之一。”待保管员将豆饼远远抛出去,孩子们蜂拥抢夺。到《丰乳肥臀》里,濒临饿死的女知青因两只馒头献身给农场负责人。 

    从1980年代到21世纪,从长篇、中篇到短篇,莫言持续书写着饥饿。他后来总结:“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的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经验密不可分的。”

    乡村的魔幻现实主义 

    抢夺豆饼的故事还有后续。莫言那天的行为恰巧被路过的父亲看到,回家后痛斥了他。爷爷也批评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嘴里都是一样的。人应该有骨气!” 

    当时莫言并不服气,暗自反驳:“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味道不一样!”但父亲和爷爷的话让他感到了什么叫尊严——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莫言的爷爷即《红高粱家族》“我爷爷”余占鳌的原型。在不同场合,莫言都向生活周刊记者勾勒过这位神奇爷爷的形象:富裕中农,割麦能手,狡黠而幽默,擅打算盘,虽不识字,但凭借庄稼人数千年传承的经验,评判时事每每言中。 

    爷爷还给莫言带来了瑰丽奇谲的创作资源。诺贝尔授奖词称莫言具备“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评论者也多给他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标签,指出他身上带有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子。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魔幻的本土性。

    莫言的家乡闭塞落后,1980年代才通电,此前用油灯和蜡烛照明。蜡烛是奢侈品,煤油凭票供应,很贵,长辈舍不得用。因而,莫言家永远摸黑吃晚饭。夜间无事可干,早早上床,此时爷爷奶奶就会讲故事。

    他们相当会讲故事,而且大多神秘、恐怖。根据数十年后莫言的描述,那简直称得上是“魔幻文学”的鲜活教程——

    “在他们的故事里,死人与活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动物、植物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甚至许多物品,譬如一把扫地的扫帚、一根头发、一颗脱落的牙齿,都可以借助某种机会成为精灵。”“狐狸经常变成美女与穷汉结婚,大树可以变成老人在街上漫步,河中的老鳖可以变成壮汉到集市上喝酒吃肉,公鸡可以变成英俊的青年与主人家的女儿恋爱。”

    鬼故事、传奇故事为莫言打开了一扇窗,其中的风景迥异于课堂话语、主流话语。他很早就意识到,民间讲述也不可信,但出自人们心灵的需要,符合人性逻辑。这深刻影响了他的叙事。叶开发现,莫言的文学王国里“要什么有什么”,汽车、火车、轮船、坦克、大炮、酷刑、妖魔鬼怪被任意呼来唤去,年代也可以回溯至三皇五帝、夏商周。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写作时,我就是一个皇帝。”

    但他绝非个案。同为山东作家的张炜曾对生活周刊记者谈起,童年时,他听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使其作品充溢着幻想和荒诞。有趣的是,张炜也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而他的家乡龙口,正是莫言最初当兵的地方。

    逃离与激发  

    莫言去龙口当兵在1976年,21岁。他终于离开了家乡,或者说,逃离。尽管家乡始终是他创作的源泉,但饥饿、孤独的经验实在令他恐惧。最困难时,要不是三叔拉回来一袋棉籽饼,世上或许早已没有莫言这个人了。  

    离开的第一条出路是高考。莫言的哥哥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震惊了全县。原因之一是莫言家是中农,以此成分能进大学,堪称奇迹。莫言想复制奇迹,最终小学毕业就逢文革而辍学,中学都没念成,做起了放牛娃。进生产队后他仍不死心,想以工农兵身份进大学,遭人羞辱说:“你这样的要能上大学,连圈里的猪也能上!”  

    1973年,莫言进入棉花加工厂。即便只是临时工,他也分明感到这远比农民身份优越。他再也不想回到饥饿的乡村了。三年后,他抓住机会参了军。又过几年,莫言不惜篡改出生年月而提干。这桩糗事他并不讳言,坦白提干就是为了避免回农村。  

    纵观莫言的成长轨迹,转折其根本命运的不是写作——成名前,他就改变了农民身份。不过,走出故乡打开了莫言的视界。  

    他曾对记者回忆:“龙口有个图书馆,里面有3300多本书,除了看不懂的,我全看了。”1980年莫言被调到河北保定,虽属深山沟,全国性的“文学热”依然吹了进来。他花了两个月津贴共20多块钱买了一套新书,“后面几个月日子过得很苦,经常挨饿,但很高兴。”  

    莫言从小喜爱写作,还构思过长篇小说。“全民文学”时代更激发了他的热情,频繁投稿。1981年,《春夜雨霏霏》刊登于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  

    今天重读这篇处女作,文学青年的习惯语调扑面而来,例如开篇:“哥哥,你听得到我的声音吗?——这从远方一个最爱你的人心里发出的浸透着眷眷之情的音波。”这颇似“知音体”的文风,和后来原始、血腥、暴力的“酷语书写”(朱大可语)大相径庭。叶开分析,彼时的莫言尚缺乏观照历史深处和树立独特风格的自觉意识。

    当然,这里也有文坛新人的谨慎。莫言本性是口无遮拦的,为此常被母亲告诫。从文后,原名管谟业的他取笔名“莫言”,就存有自我警示的意味。

    不过,凭借类似作品莫言获得“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好评。他后来说自己的文学起点在河北,并非谦辞。他的早期作品深受白洋淀派影响,孙犁的推崇则有助于他站稳脚跟。

    1984年秋,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同学中有李存葆,入学前,他已写出了轰动全国的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这对莫言是个刺激,他一直想超越。”其间他也和同学们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从结构到语言到形式都让他耳目一新。

    今后的日子,当人们评论莫言时,福克纳、马尔克斯被再三提及。诺奖授奖词还称他为两者的融合。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一样,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开头也与《百年孤独》神似,而《檀香刑》《酒国》《蛙》亦无不弥漫着魔幻现实主义。

    可以想见,尽管故乡的鬼怪传奇为莫言的“文学王国”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但如果未曾逃离故乡,领略西方文学,他或许永远只在白洋淀里打转。

    “文学王国”的现实与理想  

    “文学王国”是莫言本人的提法。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他读着川端康成的《雪国》,心念一动,写下了一个句子:“高密县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这是莫言作品里首次出现“高密东北乡”,“从此我高高举起了这面大旗,创建了我的文学王国。”  

    1987年《红高粱家族》出版,在这部后来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里,莫言完整地构建了“高密东北乡”,一个“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莫言的野心通过开篇里的这段描摹暴露无遗——就像鲁迅有鲁镇、沈从文有湘西、福克纳有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有马孔多,他有高密东北乡。  

    起初,莫言还是把高密作为中国北方农村来写的。他坦承:“高密是我故乡,农村题材、农民生活都是我熟悉的,农村的街道、村庄、树木、河流深深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及至后来,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吸纳进来,不管天南海北、无分地理文化,远远突破了真实的高密。他曾告诉记者:“北京、上海、东京或纽约发生的故事,我也可能移植。”于是,高密从《红高粱家族》里的乡村,化身为《丰乳肥臀》《蛙》里的城市。  

    这座文学王国和现实之间处于什么关系呢?莫言的回答是:既有联系,又相脱离。  

    联系是不难找到的。有人列出了莫言几部重要作品的时间表,发现多能与社会现实相勾连。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写饥饿,正逢公社瓦解,包产到户推行。1986年《红高粱家族》充满原始本能,释放了中国人被禁锢数十年的个性。1995年《丰乳肥臀》将目光投向中国的百年变迁,与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刘震云的《故乡三部曲》等不约而同。2002年《檀香刑》直面传统的血腥暴虐。2009年《蛙》则涉及计划生育……  

    或许正因为涉猎广泛,莫言先后被贴上寻根文学、新历史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标签。  

    那脱离呢?莫言说:“每当有大的创作计划我都会回到我的故乡,在那里一方面我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潜心写作。”叶开则看到了另一面:莫言对乡土的爱恋和憎恨。爱恋使他不断地书写,憎恨使他在书写中批判,并在肉体上远离。

    莫言创作大事记

    1955年2月 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 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五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3年 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小说月报》转载。在《莲池》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

    1985年 在《中国作家》第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爆炸》,及短篇小说《枯河》《老枪》《白狗秋千架》等。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是年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1988年 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 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

    1989年3月 小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

    1995年 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剧的电影《太阳有耳》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 长篇小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5年 长篇小说《四十一炮》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6年 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获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7年7月 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首奖。

    2011年8月 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观察
   第A11版:观察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影响
   第A15版:星踪
   第A16版:星情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声线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品牌
   第A23版:品牌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专题
   第B07版:专题
   第B08版:专题
   第B09版:专题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宝贝
   第B15版:品牌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资讯
   第B19版:生活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说吧,莫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