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大事。北京10月11日晚7时开始,无数关心他的人就开始在微博上刷屏,比如一直喜欢莫言的严锋,比如写《莫言评传》的叶开,再比如一直批评他的那些人。从得奖名单宣布之前,一直到最终尘埃落定,大众一直处于一种亢奋到“狂欢”的状态。或许中国真的太缺少一个被官方和大众都承认的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
相较起兴奋的大众,莫言自己在微博上的发言少之又少,他只在得奖之后发了一条,说“感谢微博上的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这或许就是他对自己笔名“莫言”的实践,无论众声如何喧哗,一个作家都需要适时的沉默。
文 王俊逸 图 IC(除署名外)
原乡,暴力,野性都是国际通用的语汇
严锋 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副教授
莫言获奖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世界在关注中国,也在关注中国的文学。我喜欢莫言的作品,快要30年了。他属于80年代“星光灿烂”的作家群体当中的一员,莫言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从那个时代觉醒的人道意识,民间立场,悲天悯人的情怀。
中国人还是很关心诺贝尔奖。我觉得莫言的这次得奖是一个对各方面都利好的消息。在当代,文学被边缘化,一直很低迷,读者大都关心网络小说,看穿越,看修仙,在这之后对纯文学的关注可能会更加大一些。纯文学得到一次很好的营销机会,瑞典文学院展现了其多元与公正。
莫言最大的特色是他的民间立场和个人立场,他在小说中构造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他的语言色彩斑斓,恣肆汪洋。他也是难得的故事高手,大有传统说书人的风采。莫言写作时并没有预设立场。作品中的描写大都直接,有时候甚至显得残酷、血腥、暴力。但你可以发现有一种悲悯在里面。他也并不属于精心营造语言的那类作家,像野草一样生长,生命力很旺盛,少一点节制。有人批评他不够精致收敛,但莫言一直在进行文体和结构的探索,在艺术与形式上也毫不落伍,比如《酒国》和《蛙》。
莫言此次能得奖,首先是他的实力使然,他的作品易为国际接受也是重要原因。原乡,暴力,野性这些莫言作品的常见元素都是国际通用的语汇。据我所知马悦然,东大藤井省三,哈佛王德威等知名学者都非常推崇莫言。他的作品也是所有中国当代作家中被翻译最多的。
阅读莫言,可以从不长的《透明的红萝卜》开始。我依然记得当年读时的激动。熟悉现实主义的我们,那时才知道文学竟然可以这么写。
推荐小说:《酒国》
我个人心目中最好的中国当代小说之一。主题很鲜明:官场腐败。侦察员丁钩儿到酒国市调查官员群体性食婴案,酒国官员嗜吃如命,其升迁全靠各种古怪变态的吃喝之道。小说中多元时空交错,多种叙事复调,多种文体实验,海外研究者无不视其为杰作。
他有着非常鲜活的对民间生活的实感经验
刘志荣 复旦大学现当代文学副教授,文艺评论者
莫言得奖是个好事,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比其它可能更大一些。中国当代文学从80年代之后,有一些很优秀的作家,虽然在国外有一些介绍,但还不是太为人所知,尤其是不太为普通的读者所了解。莫言得奖,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可能真正被世界理解和接受的第一步。
中国一直在发展,但在面对世界的时候,尤其是在文学方面,还是有一些自卑感的。一般的研究者或者普通读者都会有这个感觉。我们的当代文学,实质上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生”。莫言这一代的作家确实不错,在我看来,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有莫言这个水准的,至少有四五个吧。
就写小说的水准而言,莫言绝对是第一流的作家。只是从他的文化成就来看,还不算是最好的,的确赶不上托尔斯泰那一类的伟大作家。
有一些人简单粗暴地认为“中国当代小说没有外国的好”,看不起中国小说。其实“外国小说”这个概念很笼统,“外国”包括了许多国家,甚至还包括了不同年代的作家,这就像你拿中国一个单兵对抗世界联合军队一样。现在的世界文学,并不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算是活跃的。不过,偏见是很难扭转的,只有在我们完全融入世界潮流里面,才会有一种平常心。中国还在发展,文学也还在发展。
最好的作家,每个人的特色都非常明显。莫言特别不一样,我的看法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外国现代文学激发出来,经过异域进而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发现了中国。他受卡夫卡和福克纳的影响最大,现代主义的这些作家给了他一种启发和胆量,自由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
至于“乡土作家”这个标签,他的确是从底层人民的角度看中国,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民间社会。但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自己小说构建的世界,不可以简单地区分为乡土作家,或者城市作家。
推荐小说:《十三步》
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累死后,由于得给王副市长让路整容,被塞进冰柜,居然又荒诞离奇地复活了。但以为他已死的妻子屠小英却拒绝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特级美容师李玉蝉把死而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张赤球,让他代替自己的合法丈夫登讲台给学生上课,而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秩序已不复存在。这是我个人认为莫言长篇小说中被低估了的一部,其中的想象力和小说技巧都非常出色。
莫言是一位谦卑的大师
曹元勇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主编,莫言小说责编
从10月11日下午开始,曹元勇的电话就一直没停过。莫言得奖,作家本人是最大的受益人,出版社则属第二受益人。作为出版过莫言16本作品,结识莫言十二年的编辑,称曹元勇为“最熟悉莫言的编辑”也并不为过。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将“加紧印刷莫言的全集书册,并在书册上注明其诺奖获得者的身份。”仓库里莫言的旧版图书已经售空,新版的作品集已经到库,包括长篇小说11本,中篇小说3本,短篇小说2本。
莫言获奖是水到渠成。曹元勇称他“最早认识莫言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世界级的大作家。莫言的风格是复杂丰富的、有张力和想象力的,能触动到人心灵的最深处。应该说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中国读者乃至世界文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曹元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卑的大师”。“当渐渐的他把自己视为一个农民的时候,你会看到他的作品里是中国社会下层的某一种人的声音在说话。他可能平时不太爱跟谁谁交往,但他是个很谦卑很温和的人,敏感、注重现实以及些许的孤傲。”
他十二年前找到莫言。“当时文坛最热闹的是长篇,所以大家都盯着长篇,但我认为,短篇小说对于中国文学传统来说非常重要。”那一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3本短篇集。至今为止,曹元勇一共出版了莫言的16本小说,收入了他所有已经发表的小说。
推荐小说:《天堂蒜薹之歌》《酒国》
从个人角度而言,《天堂蒜薹之歌》是曹元勇最爱的作品,“那种深刻的愤怒和苦难深深地打动了同样北方农民出身的我。”最折服他的则是《酒国》,读完《酒国》,他说“仅此一书莫言足以比肩任何一位文学巨匠,立于国际文学殿堂矣”。他认为莫言的创造力、想象力,他对民间经验的那种熟悉和充满张力的呈现,的确都是世界一流的。
对照记
“他喜欢赶集,他住的地方离集市很近,他可以感受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他非常愿意回到家乡来,他说年纪再大点将长期回老家居住。三两个人去茶馆喝喝茶,到乡镇吃个特色的鱼、吃羊肉串。”
——毛维杰 莫言文学馆馆长
“莫言是一个元气旺盛的作家,泥沙俱下的,他是可以淘得出金子来的。”
“你看他这么粗壮的一个汉子吧,忽然之间,能写出这么灵巧的东西,真的就是神来之笔。”
——王安忆莫言说
我想最主要的是我的作品中的文学素质。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回答“作品中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
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对于之前网络论战的回应
时代变了,文学变了。我非常赞同“80后”、“90后”的年轻人对我们这些老东西、老家伙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我们就是要超越你们,就是要打倒你们,就是要写得跟你们不一样。如果写得跟莫言、王安忆一样,你就没出路了。
——对80后90后作家的态度
我对人类精神毫无贡献,我的贡献就是打破了作家的神秘感。
我是从人性角度写作,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对诺奖的看法
记者手记
让文学的归于文学
北京时间10月11日的晚上7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宣布。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非文学圈以外,被活生生地炒红了。大众不知道的是,他在文学圈早已红了多年,他是在欧洲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在山东高密县当天晚上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莫言用了“众声喧哗”一词来形容这个奖。在接受采访被问道“这个奖项对你意味着什么”时,他回答,“意味着这段时间我要不断地接受你们采访了。”
这的确是个众声喧哗的奖项,在得奖的消息未宣布之前,网上就早已吵成一片。支持莫言的人认为他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准,有强烈的个人特色,或者只是简单地希望中国人得奖。批评他的人,认为他没有保持一个作家应有的独立性。这其中的很多人,甚至连莫言的作品都没有看过。
作家作为一个普通人时,有各种行为,但作为一个作家时,只有作品。在当代,文学本身早已被边缘化。吵吵嚷嚷的人们与其说是关心文学,不如说是关心诺奖,或是关心中国,甚至只是关心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在这件世界性的事情上插一脚,借着机会,发出点“时代的声音”。值得高兴的是,莫言保持了一个写者应有的态度,他高兴,但是不狂喜,甚至有些“害怕”。“准备和家人包饺子庆祝”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么说。
写作,是作家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小说则是对观察的表达。写作首先是个人的,然后应该是自由的。不如就让文学的归于文学,让其它的归于其它。就像莫言作品的瑞典语译者安娜说的,“大家都安静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