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声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宝刚 I 出走的青春

    赵宝刚的作品一向是有品质保证的,不看阵容,光有他,足矣。此番的《北京青年》是“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尽管,赵导的戏里向来京味儿十足,拿“北京”做标题,还真是红果果。

    文l 毛予倩  倪瑞捷    图l 资料

    在自嘲中寻找快乐

    生活周刊:其实,您的戏一直都很有北京特色,但是这一次这么直接地把“北京”放在标题里,为什么?

    赵宝刚:首先,我住在北京,对北京的年轻人比较熟悉。北京这个地方的人,大家都知道,原来有一个皇室贵族们的主城,城外才居住的是平民。老百姓们,城里的生活过不上,渐渐的,就有了种自娱自乐的精神。吃苦吃得多了,就学会了自嘲,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北京人特能侃,就是那时形成的习惯。

    如今,这一代年轻人只有学历没有能力。表面上这代孩子都很不错,但是一遇到具体事就露馅了,我管这代孩子叫“畸形迷茫的一代”,这个主题从《奋斗》开始就渗透在剧情中。等他们开始觉得不对的时候,就会与家长有矛盾冲突。他想做的一件事,家长总是要阻挠。谈恋爱也是,我想和这个谈,他们想让我跟那个谈,这就是《我的青春谁做主》的主题;再往下就是《北京青年》,反思自己怎么样面对这个社会,新一代的青年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什么样的能力。《北京青年》是要提醒你认知自己,怎样使自我价值最大化。

    生活周刊:您对80后、90后这一代有很多自己的认知吗?否则怎么老写这帮年轻人?

    赵宝刚:其实,在我眼里,没有90后。80后这个词还是来自我的片子呢!我觉得,80后,指的是80年以后出生的人。在此之前,大多数孩子都是被“放养”的,而在这之后,家长都把子女“圈养”了起来。其实这个也不是说我就多了解这帮孩子,我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基本上跟这些孩子没什么接触。我是这么想这事儿,一个呢,我觉得在所谓青春期的这个演变过程当中,从人性的这个荷尔蒙角度来考虑,它基本上所面临的一个思想意识和生理期盼,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出入。

    生活周刊:那您是怎样产生这样一个认知过程的?

    赵宝刚:首先得对这个社会有一个认知度啊。我们去全面考察一下整个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实际上经历的所有的阶段,其实在世界先进国家过程当中,他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尽管在文化层面和思想意识上每个地方都不同,但是对于青春所反映的一些困惑、迷茫,还有面对社会的一些诱惑,我觉得这个是有它共通之处的。其实你问80后、90他们自己,究竟现在是什么样的?他们哪儿说得清楚啊?这肯定得岁数大的人说他们,才能说清楚。我觉得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才能说他们,说让80后、90后自个儿去说、自个儿拍一个电视剧,我觉得他们肯定说不清楚这事儿。比如说像韩寒这种算是早期比较有思想的,对这个社会有他们

    的一种独立看法的年轻人,从这些开始起步,实际人们才开始对80后所谓那个概念进行一个关注。

    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人示范

    生活周刊:但事实上,这两年年轻人写的关于自己的戏不少呢?

    赵宝刚:现在的各种剧都在塑造一种恶婆婆的形象,而写这些的编剧年龄也不大,一味强调家庭矛盾,这会给社会上带来不好的影响。我觉得双方都应该有个反思的过程。其实,一般的家庭而言,只在一开始的时候有点恶的征兆,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过激时都会及时做出调整。这就是很自然的一种做法,因为不可能有父母总是和自己的子女过不去。我非常希望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人一个示范,指明方向。我只希望自己能影响到一两个年轻人,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在18岁时也迷茫过,但没人指导我。现在,我就希望年轻人少走点错路弯路。所以,我想假如每年能有10部像《北京青年》这样的电视剧,那对现在的年轻人的影响该有多大。如果你跟着剧中人去尝试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也常和演员们说,你们不要以为这是拍戏,就当是跟着我一起开始的一场人生体验。而他们关于婚姻、爱情和生活等疑惑,我都尽量解答。

    生活周刊:关于《北京青年》里“出走”这个概念,很多人觉得挺新鲜,但也挺理想化的?

    赵宝刚:我觉得不是理想化,能够试着离开,至少可以检验一下年轻人的生存能力。有在父母身边,在家里的孩子,真正的生存价值没办法检验,不工作了就能够回家吃饭,如果离开了父母还能够生存吗?其实我并不是号召大家非得这样去行走,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检验一下自己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也是为未来的生活质量做准备。我16岁参加工作,12磅的大锤我能抡

    100多下,所有生存的能力,我都全部具备。为什么我能做导演?并不是我文化水平有多高,而是我能力好,我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我对生活中种种的人都有所接触和认知,对社会有感悟和了解。1983年我拍《四世同堂》就成名,最后调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他们跟我说不能当演员,不当演员就不当,让我看仓库,我就看仓库,后来让我做剧务,做剧务我就做剧务,一干干了6年。那时候我没有理想,但是我知道在生活当中不断地改变自己,未来是什么你是不知道的,但只要懂得改变,这个社会总有你一席之地,也一定会给你回报。

    生活周刊:听说,演员们是真跟你出走了?

    赵宝刚:我现在觉得影视界现在的这种工作方式有问题,演员为了拼命挣钱经纪公司为了拼命挣钱把时间卡

    得很死,制片方把钱卡得很死缩短周期,所以弄得一个本来应该是比较宽松地创造出精神食粮的领域变成了一个包工头一个施工队,完了一堆民工每天没白天没黑夜地干。所以我要改变文化民工的状态,利用我公司现有的能力和财力去改变。第一我们不叫拍戏,你们就跟我在路上溜达一圈,愿意溜达吗,愿意溜达者加入,时间130天。您进入这个剧组是有条件的,不具备这个条件就说明您的境界没达到,您还需要修炼。钱全部打折,五个明星统一价格统一时间统一待遇,但是吃住行,每人每月5000块钱签单费,我条件给他们弄得特别好,天天吃好喝好,让他们有宽松的心态,每天工作十小时。不叫拍戏,就是生存体验,剧里的所有剧情就当体验。所以就不是拍戏的心态,是旅游的心态,在路上。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对话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话题
   第A11版:话题
   第A12版:观察
   第A13版:观察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品牌
   第A23版:品牌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游戏
   第B15版:宝贝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生活周刊ipad广告
   第B18版:星座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赵宝刚 I 出走的青春
罗志祥探访奥运村 何姿慷慨送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