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封面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28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24孝,引发新“孝”应

    继“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引发热议后,近日,又出台了新版“24孝”行动标准。与传统的二十四孝相比,新24孝更贴近现实,充满着鲜活的时代元素,又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不过,新版“24孝”一出,再度引发争议。

    文l 青牧     图l 资料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85亿,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时下,孝道式微:“啃老”之风盛行、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心越来越少,让人不得不扪心反思。于是,各色“街头秀”层出不穷,或让孩子当众“磕头言谢”、或让学生回家“洗脚示孝”,如此仪式化的道德路演,反衬出亲情反哺的贫乏。

    也许,一句流行多年的歌词“常回家看看”,早已凸显了当今社会人群,亲情交流生疏的窘境。细细品读新出台的“二十四孝”,不难发现,社会所倡导我们给予父母的,不正是他们在我们年少懵懂时含辛茹苦付出的种种缩影吗?他们担心我们的吃穿衣行;担心我们的身体健康;担心我们的心理状况;担心我们的未知前程……践行孝道,是一种成长,一种蜕变,一种感恩。

    我们面对的,只是这样一种提醒:爱,是需要回报的。

    对话 Dialogue

    “常回家看看”理应是行为规范

    夏学銮  民政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活周刊:您觉得新“24孝”可以成为年轻人的行为准则吗?

    夏学銮:新版“24孝”大部分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比如“经常带着爱人、孩子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因此,我个人觉得,将“新24孝”称之为“行动标准”似有不妥,宜采用“行为规范”。“行动”是个大概念,主体往往是社会,“行为”是个小概念,主体经常是个人;“标准”是刚性的、必须执行的,规范则是弹性的、导向性的。

    生活周刊:古代的“24孝”曾经也引起过鲁迅这些文学巨匠的批判,新的“24孝”也是讨论不断,您觉得中国的“孝”文化是如何变革的?

    夏学銮:古代“24孝”在宣扬、传播中国“孝道”文化上是有一定作用的,不应该完全被否定的。但是中国“孝道”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忠孝合璧、家国重构”。新“24孝”借用旧“24孝”的形式,赋予它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但是,形式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当新内容、新精神出现的时候,必然要求形式上的变革,相信也必然有越来越多的“行孝”形式创新出来。中国的“孝道”文化就是在内容和形式不断变革中交替前行的。

    生活周刊:从之前“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到现在新24孝,很多人提出,道德的行为用法律限制,是社会的一种倒退,你如何看?

    夏学銮:从起源上看,道德是法律之母,法律是最高的社会规范;从功能上看,民俗、民德是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是正式的社会控制手段。但是,社会上70%-80%的人和人的行为有70%-80%不是靠法而是靠民俗、民德约束的。当下,世风不良,道德滑坡,需要加强法律对社会的整合力度,把本来属于孝的行为上升到法律的层面。从本来几乎是本能行为的孝道,到要把孝道写入法律,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无奈。但是,从两者具有相同的社会控制功能的角度看,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也可以说是法律对道德的支持。

    生活周刊:你觉得当代人该如何尽孝?

    夏学銮:当代人社会流动性大、工作压力大,这为年轻人行孝增添了不少的障碍。但是,千山万水也阻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工作再忙也挡不住对父母的思念。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孝心一片,哪怕那山高路远;忠孝两难古来事,孝子从来一肩担!

    观点View

    论孝,看心莫看行

    子女代表: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博士

    对于“新24孝”,我认为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是,似乎涵盖内容不够全面,更像是为80后城市白领以上阶层制定的准则。

    我个人比较反对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借着“尽孝”幌子给父母洗脚,有一副对联讲得好:“论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天下无孝子;论色,辨行莫辨心,辨心天下无完人。”学校也好,社会舆论也罢,应该引导子女对父母朴素、健康而真挚的敬爱之情,而不是组织学生,搞一些噱头性的、表演性的“孝行”,这样并不利于学生的培养。我觉得,孝的核心正是子女对父母的孺慕、感恩,如同《诗经·蓼莪》中所说的那样,“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只要这种感情存在,每个人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合父母的行孝方式,所以,孝行必然是千姿百态、因人而异。

    新“24孝”把孝行琐碎化了 

    家长代表:顾晓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全国家庭教育专家

    我觉得“新24孝”行动标准把孝行细微琐碎化了。这样的标准,会引导人们只选择一些可能做得到的小事来尽孝。另外,从孝道的可行性上来说,我觉得也有些不合理,对小辈来说,现在的母亲节,父亲节概念,都是他们发明的,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他们没有孝心,不关心老人。同样,对长辈来说,有些规定在制定上与时代脱节,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又比如,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现在80后父母都是很时髦的,我最近还看了《饥饿游戏》呢。

    当然,无论新“24孝”行动标准概括得如何,提出尽孝是值得肯定的。其实,孝道是整个社会伦理的基础,现在的社会现实与孝道倡导的东西恰恰相反,大家都在拼竞争和能力,认为老人都过时了。生活中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很是凄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孝道一定是双向的,绝不是单向。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封面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对话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话题
   第A11版:话题
   第A12版:观察
   第A13版:观察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品牌
   第A23版:品牌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封面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游戏
   第B15版:宝贝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生活周刊ipad广告
   第B18版:星座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新24孝,引发新“孝”应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