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机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

    眼下,手机俨然成了人们每天接触次数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体。调查显示,在中国,33.3%的手机用户称,手机是每天最早接触的信息源,同时,有62.7%的人表示手机是他们每天最晚离开的信息源。手机俨然已与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器官。

    文 青牧 图 Lillian

    手机人的定义是什么?假使某一刻手机远离你的感知范围,你食不知味;假使某一夜手机远离你的触摸范围,你夜不能寐。好吧,恭喜你,你已经成功晋升手机人。根据果壳网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在购物、等待、与朋友聚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用手机上网的人远远超过平板电脑或者电子阅读器。全球平均每分钟就会有208333只“愤怒的小鸟”在手机屏幕上飞过,外加上25万只“西瓜”,不仅成为开会、上课开小差的“利器”,甚至连运动、吃饭、如厕都会抚摸一把手机……每个手机人都发挥着“网络无处不在,手机无所不能”的精神。是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的对面,你却在给我发私信。在基于血缘、亲缘的强大关系中,你关注他,是因为他是你的亲人;在基于名片交换所形成的微弱关系中,你关注他,是因为他能给你带来机会。而在现在从熟人社会向半熟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手机所形成的相互关注网络,就让你们彼此有了共鸣。

    《黑镜子》中出现过这样一幅画面:人们随心所欲地生活在事先安排好的电脑程序之中,一切都依靠虚拟的科技,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做不到的。当然,这是一个美好的夙愿。我们习惯于畅想,幻想,联想,比如今后出门只要带一部手机,就能享受一条龙服务,生活欢天喜地,无远虑,无近忧。使用手机的人数急速飙升。全球使用手机者超53亿人,这个数字在2000年仅为5亿。手机散发强大魅力,诱惑人心,“手机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你之所以变成‘手机人’,是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仿佛‘器官化’,或者是成为了另一个你。” 

    对话

    网络扩大了,心的距离却远了

    李双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社会信息学博士

    生活周刊:“手机人”族群论形成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李双龙:这或许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就如同之前的电脑,使用的人多了,依存度就越高,后来被学者称之为“电脑人”那样,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人”(尽管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称呼)也逐步进入人类视野。至于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手机的普及,其次是手机功能的增多。如今“手机”与“电话”这两个词在内涵上的交集变得越来越少,但是人们与手机的黏性却越来越高。它能帮助人们完成生活的琐事,而且随着手机功能开发越来越完善,除了现有的照相功能以外,未来它还可具备投影、公交消费(等同于交通卡)、替代银行卡支付等功能,其便捷式的携带,使人们更乐于接受。

    生活周刊:在传播模式上,手机是不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李双龙:从表象来说,这的确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手机的普及与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但在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涌现的社会里,由新媒体介入的人们之间看似距离相近,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是否也同时被拉近了,却值得探究。我还是十分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因为这样会更加真切一些。

    另外,在很多国家,手机使用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一般在公交等公共场合,常常被规定不能接听手机,在有些场所(如电车里的老弱病残专座附近)还要求关机。比如日本,在地铁上很少看到有人拿着手机在大声地说话。

    生活周刊:“手机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哪里?

    李双龙:“手机人”的发展,首先要取决于作为其载体的手机的功能开发如何。现在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许多厂家会在手机的功能开发上下较大的工夫,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有的手机这样的载体是否能全部接纳或涵盖,会不会出现一种替代手机的新媒体,或许大家都不得而知。其次,“手机人”必须要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谐发展。围绕手机这样一个传播工具,“辐射说”、“隐私说”以及“犯罪说”等不绝于耳,手机到底对人、对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直是学者和研究人员正在探索的问题。最后,“手机人”的未来发展无疑与使用手机的“人”的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电视人、电脑人那样,“手机人”的文化素养或文明程度也是决定手机媒体能否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或要素。

    Link

    手机发展简史

    1947年,贝尔实验室试制了第一台移动电话,但由于体积太大,最终被遗忘在实验室的架子上。

    1973年,“手机之父”Marty Cooper试验了他的第一台大哥大。

    1983年,世界上第一台商用大哥大诞生,80年代,移动电话成为香港黑帮片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1987年,中国移动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第一部进入大陆的大哥大高达两三万。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大哥大太贵了,大多数人选择了BP机。与BP机同时兴起的是小灵通。它最大的特点是资费便宜,接电话不用钱。

    2000年,中国移动推出手机短信业务,短信成为中国人沟通的重要工具,而手机从通讯终端成为信息终端。

    2003年,短信成为继报刊、电子、广播、网站之后的“第五媒体”。至此,中国人民开始玩手机了。

    2007年,被时代杂志加冕为“2007年最佳发明”的iPhone仅用半年时间,在智能市场的份额便从零跃居第三。智能手机的推出,激发起中国人民爱动手的古老本能,手指触屏+眼花缭乱的APP,使得以前不大会发短信的爹妈们,甩掉了之前的手机标配电子棍,轻松自在地直接在屏幕上切水果。

    如今,基于社交网络的手机应用层出不穷,中国移动互联的黄金时代迅速到来。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观察
   第A11版:观察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话题
   第A15版:人物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品牌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宝贝
   第B15版:游戏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品牌
   第B18版:星座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手机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际关系
结婚大事,买钻要慎重——MAGIEFEE茗钻坊告诉您怎么选购合适的结婚钻戒
周大福买钻石送黄金活动火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