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宝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2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是本能更是能力

    文 元妈  图 受访者提供 资料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而怎么爱却是一种能力。有时候,你是不是会不禁自问:我爱孩子的方法对吗?

    父母的爱,有的时候真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怎样的爱对孩子更加有益呢?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林怡,本着“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可以不教”理念的她,帮助过无数父母学会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对方法去爱。本次,元妈就一些年轻父母们非常关心的育儿问题,与她进行了一番探讨。

    生活周刊:您新出版的《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书名很有意思,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而怎么爱却是一种能力。出现问题孩子通常是因为先有了问题父母,您认为在当下,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爱孩子?

    林怡:的确,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会不会爱孩子,能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爱得不得法,不仅会妨碍孩子成长,甚至还会伤害孩子。这种伤害会影响孩子一生。懂孩子,尊重孩子,以孩子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跟随孩子的发展特点及喜好调整教育策略,从长计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采取适合孩子的方式,协助孩子快乐地成长,才是真正的爱孩子。能如此面对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父母。

    爱孩子,既复杂又简单。复杂在于,我们要懂孩子,学会倾听孩子,以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做出正确的回应。简单在于,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产生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有“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认可被欣赏的”这样的感觉。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对他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即便孩子有“错”,也要对事不对人,让孩子跟我们一起去面对问题。如此,我们的矛头才会指向“问题”,而不是孩子,孩子才会感觉到,他跟我们一体,才不会产生“我不好”的感觉。

    生活周刊:性格决定命运,让孩子拥有一个比较健康、完善的个性非常重要,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塑造孩子的“理想”性格,但这往往与他们的天性是相违背的,对此您怎么看?

    林怡:性格无所谓好坏,各有短长。养孩子如同养花,如果是月季,它自有月季的美丽与芬芳。倘若我们嫌它缺乏牡丹的富贵,便试图将牡丹的富贵赋予它;嫌他没有兰花的恬静淡雅,便试图让他恬静与淡雅起来,而不是按照月季的特性来培育它,那么这株月季既成不了牡丹,也变不成兰花,甚至做一株好月季都难。如此,我们给予它的便不再是爱,而是摧残。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寻求适合他的养育方式,让他成为他本该成为的自己,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也是对孩子最有益的。

    生活周刊:您提到孩子的心里有3个小人儿,可以具体说说吗?

    林怡: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3个小人儿,分别为“父母”、“成人”与“儿童”。“父母”负责告诉孩子规则,让他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孩子内心深处的这个“父母”主要是爸爸妈妈、老师等“养育”出来的。当然,小伙伴们之间的一些游戏规则,也会成为“父母”的养分,让“父母”变得日益强大。“儿童”是与生俱来的,他代表了孩子的欲望与冲动。“儿童”从来不考虑后果,有欲望就行动。“成人”主要由孩子的生活经验喂养,它会权衡利弊,规避危险,找到最佳的行动方案。对孩子来说,他的“儿童”是最强大的,“父母”和“成人”都很弱小,甚至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发挥作用。如此一来,孩子一冲动,出现明知故犯的行为就很正常了。

    父母教育的持续,生活阅历的增加,老师或者其他

    人的介入,从书本等媒介接收到大量资讯……这一切都会提供越来越多喂养孩子“父母”与“成人”的养分,因此,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父母”与“成人”会逐渐强大。他的自我控制力也会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他的“儿童”则会逐渐趋于弱小。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这3个小人地位不断变化、不断平衡的过程。

    生活周刊:在孩子不断制造问题的理由中,很大部分都是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那到底给孩子多少关注才算够?

    林怡:给孩子多少关注合适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孩子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关注的方式与质量不同……许多的因素决定了孩子这种需求的强度。给孩子的关注太少,他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给孩子关注太多,就会关注过度,也会带来问题。因此,视孩子的情况,把握一个度很重要。与关注的时间多少相比,关注的质量高低更重要。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我们全情投入,哪怕每天陪他的时间少一点,也比花大量的时间陪伴他,却始终心不在焉好得多。全情投入的陪伴带给孩子的愉悦体验更深刻,对孩子产生的正面影响更多,也使他更容易产生满足感。

    生活周刊:孩子发脾气是让许多父母头疼的问题,任其发展或者粗暴呵斥都不合适。设身处地地想想,是人都会有脾气,那父母究竟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处理情绪问题呢?

    林怡:孩子发脾气虽然让我们头疼,但是,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管理情绪的契机。孩子发脾气一定有他合理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站在他的角度体察他的感受,跟他简单共情,表示理解他的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以更恰当的方式去发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到了更好地处理情绪的方法,有了好的排解方式,他自然就会放弃那些可能伤害到自己与他人的方式。如,给孩子准备一个充气的塑胶不倒翁,在他不高兴的时候通过击打不倒翁解气;和孩子一起把他的不高兴画出来,通过画面化解他的不高兴,同时也直观地向他展示处理情绪的技巧……

    生活周刊:亲子关系还真是难拿捏,太近了怕孩子不够独立,太远了怕孩子不够亲近,父母到底营造怎样的成长空间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

    林怡:孩子的独立不是父母推出去的,而是他自己准备好了,自然而然分离出去的。与父母分离,是孩子成长的必然需求。我们无需担心孩子离不开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足够的心理支持,通过这种支持带给他足够多的正面能量,帮助他更好地走向独立。离孩子远还是近,不可一概而论,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视孩子的情况而定。只要我们懂孩子,细致地观察孩子,自然就可以观察到他发出的信号,将这个距离调整到最合适的长度。要把握好这个距离,还需要我们学会内观,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孩子具有直指人心的本能,我们内在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孩子感应到,并对其产生影响。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iPad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观察
   第A11版:观察
   第A12版:读城
   第A13版:读城
   第A14版:话题
   第A15版:人物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广告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品牌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设计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宝贝
   第B15版:游戏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品牌
   第B18版:星座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靓宝秀 Baby show
爱,是本能更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