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7月03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刻骨的味道在小弄堂里

    短短百米的进贤路,却存在着上海最地道、最家常、最温暖的味道。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高级的厨师,在这些不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店里,有的只是一份对于食物的执着。1986年就开张的兰心餐厅,是其中最年长,也最有名的一家。

    文 王俊逸  阎一蕾 图 张贤人

    一大锅混合着翠绿青椒块,满满冒尖的红烧肉,一大盆红油透亮的油焖大虾,十来盘排成“坚定的锡兵”状的冷碟——酱鸭。这就是有名的本帮菜小店“兰心餐厅”为了迎接人潮最集中的晚市时段的老三样。每天下午5点半开门前,这三样菜就已经乖乖地待在厨房,随时准备被盛上桌,送进食客的腹中。

    短短百来米长的进贤路上,开了三四家本帮私房菜馆,春、茂隆、兰心餐厅、海金滋……除了目前暂时休业中的春以外,兰心餐厅是其中最有名气,排队也最长的店。五点半,兰心餐厅里就已经坐满了客人。店面很小,二十平方米不到的一楼店面摆了两张大圆桌,三张小方桌。桌子都靠着墙,中间留出一条只容一人通过的窄道。二楼是亭子间,摆了两张大桌,一般只招待集体聚餐。

    店小,厨房更小。两平方米的狭小厨房内,只容三个人在里面忙碌:炒菜师傅、传菜,还有洗碗女工。这三个人,加上在外面招待的老板娘唐秀琴,就构成这家小餐馆的全部成员。

    兰心餐厅——永远在排队

    第一次来的人很难找到这家店的确切位置,张先生和朋友就在短短一条进贤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遍,直到通过网络查到具体门牌号,一间一间找过去,才发现这间只有两米宽门面的小店被挡在了一辆SUV的后面。门口挂着的招牌也稍嫌破旧,就像一个风尘仆仆的少妇。

    朴素的门面挡不住食客的热情,每天下午5点刚刚过,马上就有食客冲进店里,在五张桌子间挑一张中意的坐下。5点半开始,就陆续有人在店外排队,不到半小时,老板娘唐秀琴就已经发了十来张号牌了。“我们10点就不做了,多的时候能发个四十几张号牌。”唐秀琴一边招呼客人点菜,一边忙里偷闲地回答着。

    唐秀琴今年已经71岁,而兰心餐厅在这条路上开张已经是26年前的事情。当年这条路上的餐厅不多,女儿烧菜,她和丈夫招呼客人,名声就这样做起来的了。如今,自己和丈夫都上了年纪,女儿也在这条路上另起炉灶。唐秀琴舍不得放弃这间见证了自己小半辈子的餐厅,于是请了两个帮工和一个烧菜师傅,一直做了下来。师傅不同,但熟客们都知道菜的味道还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师傅都经过了重新调教。选料、调味、火候,一个步骤都不能偏差,否则“烧出来的味道跟以前是两样的。”

    本帮菜其实非常随兴,吃的就是一个“家”的味道。但就算是一家小店,也对“味道”有着自己的执着。凭借味道赚得人气的兰心,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个“自家的味道”。

    六点半开始,是兰心餐厅每天最忙碌的时候。唐秀琴会在店门口摆一溜凳子供等位的客人坐着。不时有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背着Channel或是其它大牌包,走进来问“阿婆,我们就两个人拼桌好伐?”

    拼桌,是店里常有的事情。两张大圆桌,通常是两三拨人坐在一起。互不相识,却共桌吃饭。这半边桌的一拨走了,小工将碗盘收走,直接将一张塑料桌布折叠起来铺在空的一半桌子上。另半桌的客人结账离开,小工也如是操作。这样一层层加上去,直到有机会整桌人同时离开,小工才收起层层叠叠的桌布,在整张桌子上铺上新的桌布。

    因为在网络上名气日大,店内的客人除了老顾客,还有好些慕名而来“尝鲜”的食客。张先生就是从微博上知道这家店的。林小姐则是在附近看完话剧,寻觅吃饭地方时,朋友给她推荐了这家餐厅。

    兰心餐厅的菜单并不那么讲究。菜单十分老旧,虽然过了塑,但已卷起了毛边。菜单两面加起来少说也有二十来个菜,但顾客常点的菜“总是那么几个”。除了老三样,就是茄汁鲳鱼、清炒草头。菜单上还有很多错别字:草豆(草头)、交盐排条(椒盐排条)、红烧蟮段(红烧鳝段)……这就是小餐厅有趣的地方,菜单并不重要,因为就算你不看菜单,凭直觉也能点出美味的菜式来。

    海金滋——味道一直不变 

    同在一条街,海金滋与兰心餐厅可说是竞争对手。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两家餐厅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海金滋的老板娘,正是“老兰心”的“大厨”,同时也是兰心老板娘唐秀琴的女儿郑梅芳。 

    比起兰心,海金滋的名字显得有些古怪,这个名字的由来连郑梅芳自己也不知道。“买下这间店面的时候原来店家就叫这个名字,所以我们也没有改动。”连招牌都不换,郑梅芳就这样接下街口一个正在转让的店面,带着自己的手艺进驻了进去。 

    “我在兰心烧了十几年的菜,在海金滋烧了快十年。近两年我是烧不动了,要五十岁的人了。所以请了师傅。”郑梅芳说。“我们生意一直很好,我烧出来的菜的确是蛮好吃的。” 

    兰心刚开张的时候,餐厅里还没有接入煤气,郑梅芳烧菜都是用蜂窝煤。除此之外,这二十六年来对郑梅芳来说,唯一改变的只有菜的价钱。 

    味道也是不变的东西。虽然现在都是外面请师傅,不过郑梅芳说,“师傅都是重新调教过的,做法、配料都是跟师傅讲过的。” 

    “我们进货大多数也都是一个地方,有一点东西不一样味道就会不一样。肉一定要是好肉,不可以随随便便哪里进。” 

    与兰心一样的是,海金滋的招牌红烧肉也都是一大锅事先烧好的。她解释了原因,“因为本帮菜的红烧肉是焖的时间越长越好吃。并且一定要小火一直焖着,这样的话肥肉吃在嘴里味道才好。” 

    “以前小时候吃我妈妈烧的菜,那就是最原先的我记忆当中的本帮菜的味道。”郑梅芳说。这份对味道的坚持,使她和她的母亲将“自家的味道”留在二十六年的时间中,也将继续留存下去。

    相关

    本帮菜经典餐厅

    上海老饭店

    创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是上海菜的发源地。常年供应八宝辣酱、糟钵头、红烧河鳗、八宝鸭、青鱼秃肺、清炒响鳝、炒圈子、虾子大乌参等本帮特色菜,风味胜似当年。

    老正兴菜馆

    福州路上的一家老字号餐厅,1908年挂牌营业,招牌菜“虾子海参”、“草头圈子”不妨一尝。

    梅龙镇酒家

    梅龙镇的菜不讲排场,主厨推荐的是“炒虾蟹”,外观不起眼,材料却相当昂贵,以新鲜蟹黄煸 出的蟹油再以虾肉入菜,海产的鲜味都在其中。

    鹭鹭酒家

    以家常菜著称,比较特别的一道菜是毛蟹年糕,选取的毛蟹重量保持在2.5到3两,佐以咸甜的年糕,口感十足。

    圆苑

    想品尝道地的红烧肉,就到圆苑试试吧!另外一道名点糯米红枣,现点现蒸,特香、特甜,深具养生营养价值,是受女士爱戴的点心。

    小南国

    发源于黄河路的一间小店,打着“新海派”的旗号,招牌菜清炒虾仁。

点击下载《生活周刊》移动客户端:iPhone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人物
   第A11版:人物
   第A12版:话题
   第A13版:话题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品牌
   第A21版:品牌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知味
   第B11版:IN用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宝贝
   第B15版:游戏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星座
   第B18版:身体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最刻骨的味道在小弄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