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骋华 图 资料
我一直以为,“怎样教孩子读经典”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话题,尽管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又很悲催地过去了。其生命力首先体现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为什么要读?用特意为这套“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作序的钱理群先生的话说:“因为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让孩子从小接触经典,也就是让他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在人类精神高地上,对他一辈子发展至关重要。”
这番话其实并不新鲜,如做个随机调查,十个家长有九个半会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然而,口头上的许诺和现实中的行为经常相悖。钱理群先生清楚地意识到,当下的经典阅读,陷入了某种困境。
一方面,应试教育挤占了孩子的时间,而经典恰恰是需要投入时间的,在分数压力下,绝大多数家长只能选择妥协。这是旧问题,新问题则是网络阅读。钱理群先生谈到了网络阅读的快速、肤浅,这倒是老生常谈。精彩的是他进一步指出,网络阅读具有群体性阅读、炒作式阅读的特点,强调“非个性化”,与经典阅读正相反。这可谓道人之所未道,点出了网络阅读“大众狂欢”的本质。
症结已摆到眼前,接下去怎么办?要小孩牺牲分数,甚至像郑渊洁那样让儿子退学,绝大多数人可没这个勇气——连猛烈抨击语文教育的《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也不得不容忍现状,何况别人?折中的方案是读“改写本”,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不过,读改写本也并非无奈之举。从北京大学退休后,钱理群先生将目光朝下,致力于中小学语文的研究和实践。他和许多教师讨论孩子阅读经典的“合适时间段”,普遍认为是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这4年,原因是三四年级太小,初三则要应试。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原典比较困难,特别像《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等大部头名著,即便情节性极强的巴尔扎克,小孩要理解也不容易。由此,改写本就具备了自身的价值。
但鉴于书市上鱼龙混杂,十分有必要精挑细选。什么样的才令人放心?最好是名家改写、历经考验的,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联手推出的“世界文学名著青少版”。六十多年前,台湾的教育界人士发起编撰了这套丛书,他们的宗旨很明确:传播真善美理念,为传承和弘扬中西优秀文化添砖加瓦。为吸引青少年,丛书分为历险经典、动物文学经典、科幻经典、励志经典等,包括神话、动物小说、探险小说等题材。每本字数在十万字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改写者多为作家、学者、翻译家,他们不是把经典缩成“故事大纲”,而是进行“二度创作”。我认为这很有意义,因为有些名著不适合让青少年阅读“全本”。以《格列佛游记》为例,虽然这本经典小说有大人国、小人国,常被纳入“青少年必读”,但实际上,作者斯威夫特是在影射、批判当时的英国社会,其最后一章“慧骃国”就不乏激烈乃至偏激。对处世不深的孩童,过早接触这些言语未必是好事。而我注意到,唐琮的改写本舍弃了“慧骃国”章,表明改写者是有目的、有选择的,绝非粗制滥造的简写或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