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三部影片的名字你一定耳熟能详:《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可惜,无论怎样向往那个时代的经典,你也无缘在大屏幕上看到他们的英姿?你手中的DVD,也是粗糙暗哑,难以欣赏。现在好了,经过上海国际电影节管理团队的协调努力,意大利的电影修复公司和中国电影资料馆,承接了上述三部影片的修复。值得期待的是,它们将在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公开放映。
文 唐骋华 丁烨 图 受访者提供
光影里的历史与艺术
第一次亲眼看见《八千里路云和月》与《十字街头》的拷贝时,安德烈·迪纳多倒吸了一口凉气,后来,他用“灾难性的”一词形容其保存状况——放置拷贝的铁箱子锈迹斑斑,打开,胶片上充斥着划痕和污垢,并且,霉菌还在侵蚀。凭多年累积的经验,迪纳多立刻断定,这两部电影的画质和音质都受到了严重损害,修复,将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同时,迪纳多也倍感荣幸,“SIFF(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管理团队找我们是找对了。”作为意大利著名电影修复公司Laser film(镭射电影)的CEO,他对本公司的技术充满信心。
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承担了另一部老上海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复工作,技术部副主任左英自然也有信心。但是,胶片上遍布的划痕、霉斑仍忧虑着她。更让她痛心的是,这种现象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左英告诉生活周刊记者,中国电影资料馆从1958年成立以来,已陆续收集到各个时期的电影胶片约27200部。可惜库存量虽高,质量却不高。经典电影常常拿出去放映,胶片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划痕。加之后期保管不当,霉菌肆无忌惮,留下了点点痕迹。
例如1934年公映的《渔光曲》,原版胶片已因战火失落,资料馆仅存有一份拷贝,有缺失,仍弥足珍贵。但由于保管员专业素养不足,竟然在缺失影像的部分补上了该片段的台词,导致缺失的影像永远无法修复。
“胶片太娇气,易燃易老化,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左英感叹。相形之下,此次拿出来修复的这三部老上海电影还算完整,已经算“运气”好了。
因此,无论是左英还是安德烈·迪纳多,都感到肩头的责任不轻。迪纳多坦承,此前他只看过中国当代电影,“老电影一部都没看过,甚至没怎么听说过。”直到接手该项目,他才仔细观看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与《十字街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想,修复它们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部分的中国电影艺术,才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90分钟电影与129600帧拷贝
电影修复是一件极其繁琐、艰难的工作,“通常,一部90分钟的电影,彻底修复要花两个多月。”迪纳多说。如果运气不够好,花个半年也是有可能的。向记者介绍时,迪纳多特意列了张表,写出了操作流程,紧锣密鼓的八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首先,技术人员会认真检查拷贝的整体状态,尤其注意胶片与胶片间的连接点,以免将来工作时断裂。由于胶片上污痕密布,要“一帧一帧地”去除。迪纳多一字一顿地强调,“必须是纯手工,绝不能用自动化设备,因为它们正是损坏胶片的元凶!”等专业人员用特殊配置的清洗液、擦拭布,细致地清洗完毕,才进入关键环节:画质修复和声音修复。
实际上,所谓的电影修复,即是指画质和声音的修复。画质修复包括补帧、调色、去除抖动等。令迪纳多感到遗憾的是,因保存不佳,一些画面基本等于全毁,“我们竭尽所能,也只能恢复局部的原貌。”声音修复则要将声轨输入电脑,先降低噪音、调整声音播放速度,再修正音质。同样,有好几处的人物对话技术人员无论如何听不清,只能勉力而为。完成声音修复后,就是声画合成,重新剪辑老电影,转换成数字格式保存。
为保护原始胶片,这些工序都在数字拷贝上进行。当然,仍然需要“一帧一帧地”完成。据悉,一部90分钟的电影,有129600帧。
“修复工作完全是在我们公司进行的,这使我们能掌控全过程。”迪纳多总结,最难修复的就在于胶片与胶片的连接点,理由是:“它们往往受损最严重。”他介绍,每部电影有12卷胶片,这样,技术人员需要面对24个连接点,既要逐一修复,又要防止断裂,“有一大半的时间花费在修复连接点上了。”
这些仅仅是技术问题,修复电影远不止如此。左英告诉记者,此次修复的三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若想“修旧如旧”,重现昔日的感觉,修复人员必须对当时的拍摄场景、编导意图、演员心境等有所了解,最好还能请到老专家来指导。“这才是修复的最高境界。”但这似乎是无法达成的,“别的不说,当年片场的亲历者都已经不在了。”
Laser film也考虑到了这一问题。为了尽可能还原,他们每修复一帧,就会发给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管理团队,去和原始胶片作对照。“及时反馈,反复对照。”迪纳多说,对老电影修复,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400影片与修旧如旧的敬畏
敬畏,是迪纳多屡屡强调的词汇。首先是对拷贝保持敬畏,要了解它、善待它。其次是对修复成果保持敬畏。“修复电影是一项挑战极限的工作,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永远别以为已经做到了完美。”
那么,由意大利方承担修复工作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效果如何呢?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副秘书长唐丽君表示,这次邀请意大利的Laser film,在中国开创了社会力量介入电影修复的先河,是首次尝试。由于后期处理尚未完成,目前她只看到了部分段落,但已赞不绝口,“非常好,画面清晰、干净,声音清楚,和原来的相比有天壤之别。”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完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修复工作,水准也很高。不过据唐丽君的观后感,中国的电影修复技术,在“修旧如旧”方面还有努力空间。毕竟,Laser film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享有盛誉,几年前还承担了修复俄罗斯1950年代以来老电影的工作,其经验和实力确实比中国同行胜出一筹。
“《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上下两部,所以实际上我们这次等于修复了4部影片。”唐丽君说。这几部影片,将于今年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公映。届时,观众们就有缘在大屏幕上看到这些影响中国电影进程的经典影片了。
不过就整个修复现状来看,情况并不怎么乐观。唐丽君说,据她所知,目前中国亟需修复的老电影达400多部,“时间越往后拖,修复难度越大。”
然而,启动大规模的修复工程也不现实。左英算了笔账:一部90分钟的老电影有近13万帧画面,从前期到后期需要70多名工作人员,哪怕是全天制三班倒,按每名工作人员每天修复200帧计算,也得一周多才能恢复原貌。“这还是在胶片保存较好的前提下。”至于修复效果,要看时间和预算,“十多万可以,300多万也可以;用一个多月可以,用一年也可以。”换言之,修复老电影烧钱又费时,以中国电影资料馆当下的人力财力,无法承受。
对此,唐丽君予以理解,但她也透露,修复老电影确实很“烧钱”,可从此次来看,意大利方面的花费反而更便宜。究其原因,是他们人员充裕、技术成熟、市场成熟,这都有效降低了成本。而在经历了艰难修复,并饱览了中国老电影的魅力后,安德烈·迪纳多的强烈感受是:它们应该在遭到如此严重的损坏前就得到修复,这才是对艺术的敬畏。
修复,仅是保护的起点
在唐丽君看来,这次与意大利电影修复公司合作是个良好的开端。而这一开端,得益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商业模式日益成熟,这两年,引入了不少社会资本。正是在它们的倡议和支持下,电影节管理团队才走出了这一步。
而此前,修复电影主要靠政府拨款,资金来源太单一,进展自然缓慢。“我们以后会更多地吸引社会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唐丽君说,以后不仅是电影,经典的电视节目也应纳入修复议程。
除了资金,中国的修复技术也有待提高。第一是修复的版权保护。唐丽君回顾,他们去Laser film考察,工作室挂满了探头,就是为了防止信息外泄。第二是修复过程,包括调整、上色、细分等等,以及对电影的时代背景有透彻了解。最后,修复完成并不意味着保护结束。迪纳多告诉记者,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影片修复后应采取“避难措施”,如将影片数字化后用多种介质在多个地点保存,确保天灾人祸不能破坏。
“这一切,需要中国的电影修复人摸索和积累。”唐丽君说。所幸,我们的起步还不算太晚。据迪纳多介绍,作为出过安东尼奥尼等大师的电影大国,意大利的电影修复历史较长,但真正兴盛也是在15年前。目前,数字化修复是大趋势。
修复费用方面,一般由电影拷贝的拥有者支付,但政府也会补助一部分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电影修复,有的电影修复甚至完全依靠政府资助。“如果只恢复那些有商业价值的影片,那么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就可能会消失。”迪纳多的Laser film也获得公共资金的支持,专款专用,主要投入到数字化修复。“我们已经修复了数百部电影、电视和录像带。”
硬功夫之外,唐丽君也愈来愈重视传播效用。如今,大部分拷贝保存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其技术部也修复了不少老电影。但唐丽君感到不足的是,他们只是默默地辛勤工作,却不注重宣传。“我经常在各种电影节上看到经典回顾展,但从来没见过中国老电影的身影。”
为改变这一尴尬现状,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这三部新修复的老电影将推出公益场,地点考虑放在大光明电影院,“只有重温经典,才能走近经典。”
背景 Background
电影修复的渊源
电影修复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美国。有声电影的出现让默片风光不再,为减少损失,也为了迎合观众的怀旧情绪,一些电影院就给默片配上音轨。随后电视兴起,电影被转录到小屏幕上播出,也顺带着进行一些修复。
系统的电影修复工程则要到1980年代。当时,好莱坞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伍德、伍迪·艾伦等人共同创立电影基金会,为老片的归档和修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基金会的宣言里写道:“我们是在同时间赛跑,是在一部一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无情的时间手中拯救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至今,电影基金会参与归档和修复的老片已达540部。
进入21世纪后,DVD等家庭影院的流行掀起了一股修复高潮。从美国黑色电影、法国新浪潮、德国新电影等等,经典电影的DVD修复版相继推出。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老电影被制作成3D版,好莱坞大片有《泰坦尼克》、国产大片有《大闹天宫》,这让“3D修复潮”盛行一时,技术也大为普及。
当前,许多电影资料馆、工作室和基金会具体承担着电影修复的工作,如大名鼎鼎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美国电影学院旗下的多个电影资料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等。
声音
Voice
意大利亚非学院上海分所顾问吴觉人:“修旧如旧”在电影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越来越难以实现。许多几十年前的技术条件,我们现在无法还原。比如希区柯克当年拍摄《擒凶记》的时候,使用了一套专门的立体声放映系统,和后来的音响系统效果不同。现在很难找到这种设备,也就无法在放映时还原当时的效果。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修复人员:电影修复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尽可能尊重电影的原生形态,还原电影的艺术原貌。
国内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只有及时修复才能妥善保存,才能使这个生动的艺术形式代代传承下去。
本南丹蒂:有种电影修复,则纯粹为了盈利,一般它们修复的周期很短,数周即可完成,并不会做任何电影史调查,也不会确认修复效果是否符合电影“原貌”。但是将它们重新发行,可以从影迷手中获得不菲的回报。
网友:在老电影的修复过程中,作为观众的我们,得到的和失去的,往往同时存在。
互动
Interacation
寻找生活里的消失与重生
Shally:喜欢这种纯手工的制品,小时候的记忆里只有老家才能看到这种纯手工的绣花鞋,它让我想起自己的老家和童年。
笑脸如来虎:每当冬天来临,天冷的时候,人们都会把棉被拿出来。可棉被是如何制成的却鲜为人知。今天我拍摄了几张棉被制作的过程。很久以前,弹棉被是全手动,一个人用一支木制大弓装上牛筋,背在肩上,一手扶弓,一手拿木锤,弹一床被子需要一天,很累。现在改用了半机械了,三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制作一床被子。
(以上图文来自51.com网友和生活周刊网友上传)
在您的生活中,总有些曾经消失的东西。如果您愿意用图片和文字记录它的美好,您可@生活周刊微博和登
录51.com上传图片或文字给我们,一经刊出,将得到由 提供的无线鼠标一个。
生活周刊微博地址:http;//weibo.com/Life weekly51.com上传地址:http;//www.51.com
下期预告:
说起老克勒,人们不免把他们和品位、格调联系起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上海的老克勒们逐渐隐没在历史中,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旧时上海的文化气息也会淡去。下一期,著名海派作家程乃珊将为读者讲述老克勒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