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最克服不了的还是味觉的思念。想念糖醋的味道,甜和酸的结合,还有深褐色、勾芡之后黏黏的感觉。所以每到别处,我常常反而更多地光顾中餐馆、上海餐馆。在香港,上海菜看似很好找到,比如叫做上海小点心的餐厅比比皆是,但种类无非是小笼包。
上海菜在香港的出现不得不说起二战和建国两波移民潮。这段时间,从上海移民到香港的大量轻工业家族企业。而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开埠城市的上海,本身的居住者来自于江苏、浙江地区。因此,上海菜最早由浙江-江苏-上海同乡会开办。所以,不难推测上海菜的最初是和这些在上海短时居住者到达上海之前的“味觉”联系更加紧密。
现在的香港菜系里有了个新标签:京川沪。很多供应上海菜的地方,主打上海菜的同时,也会提供属于川菜的水煮鱼,和北京的烤鸭之类。”上海”只是一个噱头用来吸引顾客,当它徐娘半老无法再诱惑更多人时,商业化的餐馆创造了这三个地域共同存在的一桌新“菜系”。比如本属于川菜系的担担面竟然可以在王家沙香港分店吃到。
香港属于粤菜系和客家菜系主导的地方,而上海菜主要是长江下游地区。自古以来所取用的材料便有所不同:马兰头、米苋、刀豆、荠菜、毛豆。寻常小区超市自是不可能找到,小型街市也还找不到。那么荠菜豆腐羹哪里会自己跑出来呢?想包春卷,可买不到豆沙馅。想做酒酿圆子汤,却发现没有卖小圆子的。简单的咸水毛豆也因为毛豆失踪而放弃。
这便是上海菜在香港的处境。蔓延的味觉欲望在香港想象的上海菜餐馆中无法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