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4月1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宅的变调:从小众到大众

    同许多热词一样,“宅”这个词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被集体智慧所丰富的。从60年代起,它经历了飘洋过海,还经历了改头换面,从一个小众标签变成了大众词汇。

    文/王俊逸   图/李冰

    宅的起源地:御宅族已死

    “宅”文化的起源,来自一水之隔的日本。在如今中国“宅一族”的主力80后、90后还未出生时,这个词就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

    1983年,Otaku,也就是“御宅族”,被流行文化评论家中森明夫提出用以形容日本当时一群出生于60年代左右,伴随日本漫画、动画、游戏成长起来,热衷于某种次文化,对该文化有着非常深入了解和高昂热情,但却不善社交,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的年轻人。

    Otaku这个词在日语并非新造词,而是一个被赋予了现代意义的传统词语。上海译文出版社日文编辑于婧长期浸淫日本文化,她说,日语中习惯在词语前加“O”表示文雅,一般用于不太熟悉的人之间。Otaku这个词在日语里就是屋子的文雅表示,也可以用来作为对“你”的文雅表示,翻译成中文就是“府上”的意思。

    专栏作家、旅行家新井一二三提到过Otaku被用来形容这个族群的原因。这群沉迷于二次元世界,性格内向的男生极少出门,非常不善交际,在与别人对话时甚至不敢称呼对方为“你”,而是委婉地称呼“Otaku”。因此才被中森明夫用作这一族群的代称。

    “不过Otaku本身也有屋子的意思,也可以双关形容御宅族都喜欢在家里待着。”于婧补充道。

    八十年代,“御宅族”在日本一直带有贬义,被视作是幼稚、懒惰、内向甚至猥琐的象征。尤其是查明好几起幼女谋杀案的凶手都是带有这些特征的宅男后,日本主流社会对这一群体的歧视更是达到了高峰。

    直到九十年代,宅男界的文化人冈田斗司夫发表《御宅学入门》一书为“御宅族”发声。他认为“御宅族是精神贵族”,他们拒绝融入主流消费文化,而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世界,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生存,是自由的象征。同时,日本漫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看漫画不再是某一族群的特殊爱好,几乎变成了全民运动。动漫几乎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主力。这些都令主流社会对御宅族的评价有所改观。

    《电车男》的走红可视作御宅族洗白的一个转折点。2004年,网名为“电车男”的网友在日本最大的社交网站上发帖求助,讲述了自己与“爱马仕小姐”之间的互动,大量热心网友为他出谋划策。之后这个故事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引发社会的大讨论。

    “电车男”是一个系统工程师,是一名曲型的御宅族:非常内向、长期单身、打扮老土、热爱动漫模型。但同时也具备了善良、诚恳等优点。他的走红扭转了主流社会对御宅族的偏见,许多年轻人甚至模仿“电车男”老土的穿着,并流连在电车上。

    此后,描写御宅族的作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一族群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这一族群渐渐成为日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冈田斗司夫却出书宣告“御宅族已死”。他认为“曾经作为精神贵族的御宅族已经消亡,如今的御宅族只剩下消费力而已”。

    在日本,“御宅族已死”,有关御宅族的讨论已经平息。但在中国,“宅”这个词找到了重新繁荣起来的土壤,它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甚至成为年轻人的日常用语。

    “宅”在中国:语言的集体狂欢

    “宅”这个词伴随动画和漫画进入中国,因此最早也是在热衷于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的小范围内传播。   

    一开始即使在动漫迷心目中,宅男、宅女这样的称呼也是带有贬义的。“这与最初的御宅族本身一些特性有关系。”译文出版社另外一位日文编辑刘玮说。“一般对御宅族的印象都是热衷于不切实际的ACG文化。普遍戴着大黑框眼镜,个性内向,不善交际,不爱聚会和运动。气质阴沉甚至猥琐。”

    “宅男”、“宅女”这个词开始进入中国主流社会视野,也与日剧《电车男》有关。2005年该剧在日本大热的时候,在中国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部电视剧,也可以在百度贴吧等地方讨论这部剧所带出的“宅男”一词。“宅”这个词,从那时起便跳出小众范围,走向大众视野。

    与此同时,对台湾网络文化的接受也推动了“宅”字的传播。台湾不仅先一步接受到日本“宅”文化的影响,也将宅男宅女指称的范围泛化。他们把那些待在家里不愿工作的青年,个性内向不善社交的青年,以及喜欢二次元的动漫迷等通通称为宅男。宅变成一个被滥用的词,而台湾经济的不景气,反而催生了宅经济的发展,为迎合宅经济,台湾诞生了许多“宅男女神”,其实她们和宅没啥关系,宅变得泛娱乐化。

    这段时间,同时也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爆炸时期。除了信息交互之外,满足人们衣、食、往、行等基本需求的网站也越来越多。广大喜好“家里蹲”的同学终于找到了阵地,长时间待在家里进行一切活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当主流媒体注意到这个因为互联网兴起而热衷于“家里蹲”的新兴族群时,“宅”这个字就像一个待发掘的宝藏,迅速被选择成为最适合的标签。

    如今被广泛使用的“宅”混合了多种含义。网民独有的创造力令“宅”这个字也经历了一场集体狂欢,“宅”的内涵和外延变得空前丰富。

    在一些美剧、英剧、动漫的字幕中,Neet、Nerd、Geek常常被翻译为宅男或者技术宅,通通沾上“宅”的色彩。

    NEET这个词本来是90年代末英国人用来形容“三不青年”的一个缩写。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不在学习、不在工作、不在培训。这个词在台湾被翻译为尼特族,媒体常常将之与“宅男”混用,久而久之这个词也渐渐也失去了本意,变得更像“家里蹲”的同义词。这也影响了大陆地区对于“宅男宅女”的使用。Neet这个词基本被弃用,而用“啃老族”代表其中“成年后还依靠父母养”的意思,用“宅男宅女”指代其中“不出家门”的含义。

    Nerd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读书,不愿或不善于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Geek则指喜欢钻研电脑,不爱社交的人。因为“宅”字在中国的流行,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人群经常被翻译为“宅男”、“宅女”或者“技术宅”。当被这样使用时,宅便多了许多幽默感,而洗掉了原本带有的贬义。

    “宅”从一个标签变成一个词语。它是一个形容词:我好宅啊,不想再宅下去了……它也可以用作动词:我今天就想宅在家里……还有名词:宅男、宅女、技术宅、二次元宅……

    人们给“宅”赋予了太多新兴含义。自“宅”被接受以来,随着时代每前进一步,它的含义便丰富一层。不过在中国,对宅的认识又出现了有趣的性别差异。大多数女性都乐于称自己为宅女,宅在网上。相信这跟中国认为内向、不热衷于社交的女性更可爱有关吧。

    名词解释

    Geek、Mania和宅

    在欧美,宅往往和Neet、Geek和Mania这些词联系在一起。Geek最初是用于形容那些行为古怪不修边幅的早期电脑狂热爱好者,含有贬义。后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光芒四射的公众人物,也使这个词成为了电脑发烧友的骄傲的自称。Geek并不等于御宅,但大多数Geek都可以被归在御宅的范畴内。和电脑相关的文化基本都属于新兴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孕育和交流大多也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这也让Geek拥有着双重的身份,他们既是次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次文化的传播者。

    Mania则源自英语单词“狂热”,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发烧友”,最早出现于音乐领域,后扩展到诸如体育、摄影、汽车等领域,是指对某文化有着异常的执着和狂热的人群。Mania也不等于御宅,御宅是指热衷并沉迷于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人群,而Mania所涵盖的范围过于广了,其中大多是主流文化如足球发烧友、古典音乐发烧友等。两者虽然偶有一定交集,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泾渭分明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观察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话题
   第A11版:话题
   第A12版:新知
   第A13版:职场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星情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影像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知味
   第B11版:健康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品牌
   第B15版:品牌
   第B16版:宝贝
   第B17版:心事
   第B18版:身体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宅的变调:从小众到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