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黛曦 图 资料
投资仅三十万美元的伊朗影片《一次别离》斩获了岁末年初几乎所有最具分量的奖项,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金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没有人知道这部讲述伊朗平凡家庭故事的小成本电影究竟还能赢得多少惊叹,像那只于石中横空迸世的荒野灵猴,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只要它现身的竞赛单元,几乎无一失手。
平实冷静的镜像语言,家常琐碎的人物对白,大量肩扛的主观镜头,无任何特技的表现手法,一切表象处理简单得像电影系的学生作业,然而内在功力却是金庸笔下隐居少林的扫地僧,其貌不扬,出手惊世。它的创作集聚了一部真正上乘佳作的全部元素,朴素、动人、智慧、深邃。行至最末,观者无不如鲠在喉,半晌滚出两字:好片。
国际影坛震动了,在满是愈发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技战的硝烟中,久违了这样一种平静,用心讲故事,关注现实,把摄影机下降到与生活平视的高度,内心充斥着柔和却饱满的力量,向着未来与希望喷射呐喊。
导演,同时也是编剧,在影片的开场设计,就展现了作为创作者视角之高超,第一个镜头,摄影机的机位竟然是在一台影印机里,用一道影印机工作时自左向右的游走光束来划开这场“离别”的开端。这是摄影语言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开始向观众展示故事文本视角的无与伦比。代表伊朗社会两个阶层的家庭因为一场主雇关系而聚拢在了影片里,中产阶层的西敏家中,妻子和丈夫正在谈判离婚。贫民阶层的瑞茨家中,丈夫因欠债而面临绝境。西敏与丈夫离婚的争端在于女儿的抚养权,丈夫纳德以不愿抛下年迈痴呆的父亲为由拒绝与妻子一起带着女儿出国定居。妻子出走后,丈夫雇用瑞茨照顾父亲,在一次意外争执中伸手推了怀有身孕的瑞茨,后者控告他施暴导致自己流产。这个原本因夫妻即将离异而陷入混沌的中产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最后一场戏是影片的高潮,女儿目睹了整个纠结事件后,在法庭上被迫回答她在双亲中选择谁共同生活,12岁的女儿
坚定地说,是的,我想好了。话音一落,唰地泪流满面。导演给出了开放的结尾,女儿究竟选择母亲还是父亲观众没有答案。
影片的英语片名,导演用了“Separation”,意为“分离,分开,破裂,断裂”,而不是专指夫妻离异的“Divorce”。可见虽然表象故事是讲述一对夫妻婚姻的破裂,然实指伊朗现实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中产阶层与贫民阶层关系的断裂。关于“流产原因”也是一个罗生门的处理,每个人都在撒谎,每个人都有令人同情的苦衷。最牛逼的编剧是令观众看完故事,茫然黯伤,不知究竟谁错了。观众的心因此同故事中的人物融化在了一起。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果导演们看完这样一部佳作没有出一身冷汗,那么我们仍旧离电影强国路遥遥其修远兮。敏感的题材限制下出炉的精巧作品,难道还不能带领影人们冲出创作瓶颈?在武侠、史诗、视觉、特效泛滥大肆惑目的今下,中国影人的摄影机还不愿降下你高贵的头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