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声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3月27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沁鑫:对春秋有追忆,对都市有探究

    对于田沁鑫的印象,总还停留在《赵氏孤儿》《四世同堂》这样的大戏,作为一个女性话剧导演,除却细腻精致,总还有大气磅礴,但总是正经八百的。《大家都有病》的创作,倒有点儿不走寻常路的意思——田沁鑫将根据朱德庸同名四格漫画为脚本,改编创作一部癫狂喜剧。

    文 毛予倩    图 资料

    有情感的戏剧会被更多人接受

    生活周刊:能先谈谈创作《大家都有病》的起源吗?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想要把漫画改编成话剧?

    田沁鑫:那是2010年的时候吧,与我合作十年的国家话剧院制作总监李东找到我,和我说:“有个跟朱德庸先生合作的机会。你看过《大家都有病》吗?”《大家都有病》是台湾漫画家朱德庸于2005年开始在大陆、台湾与香港同步连载的四格漫画作品,以幽默的方式描摹社会种种“病态”。我个人对这个关于欲望、拜金等议题都有所涉及的讽刺性作品很感兴趣,当即决定动手改编。漫画原著文本拥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上手之后很快发现二度创作比较吃力:“考虑到漫画改编成舞台剧之间的平衡度,要跟漫画进行一个有形式感的生发很难。”

    生活周刊:在改编的过程中,跟原作者朱德庸有没有什么火花,在创作上,什么地方时心有灵犀的,什么地方又会有矛盾冲突?

    田沁鑫:2011年5月,朱先生的《大家都有病》正式结集出版。我熬了两夜,临时做了一个简单的“试演版”,以朗读漫画经典台词为主,为当时新书发布会做助兴演出。在此之前,我们团队开始前期剧本创作,但过程很不顺利。先试着按时间顺序排列碎片式故事,与原著的四格漫画比较近似。然而写过六稿,都不满意。“那个演完以后有点像视觉冰激凌,大家会很喜欢,但就过去了。我们希望观众在稍事轻松后,能有一定的思考。”

    于是又推翻重来,之后跟随《电影之歌》去台北演出,与朱德庸约吃火锅。朱德庸落座后,给我看了一幅近2米长的大画。这是《大家都有病》的最后一幅画:拥挤的人群和车流,水泥森林似的楼房,一个男人独自在一根电线上危险地骑独轮车。这幅画让我看出了隐藏着的都市生活中的残酷,“我被震撼了,它非常有心灵,给了我创作上的灵感”。之后在格拉斯哥写完了《大家都有病》剧本第七稿的序幕以及一二幕。原作群像作品的形式被完全颠覆,成为一个全新的、稍带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她安排骑独轮车的男人成为主人公,并称他为“马尼”(money的音译),安排他成为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极品失败男”。

    生活周刊:田导以往一直都是以大剧、严肃剧见长的,最近创作的《夜店之天生绝配》和这部《大家都有病》似乎并不像是您的风格,怎么有种突然转型的感觉?

    田沁鑫:我以前一直说自己是“对春秋有追忆,对民国有向往”。之前几年排戏一直觉得历史题材“距离产生美”,而当代议题则“没什么可以钦佩的人物和事情”。2007年,被我当做“没有乐趣的纯智力劳动”的话剧《红玫瑰白玫瑰》,让我的目光从历史拉回现实。因为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历史深厚,这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民族,怎么能只有一种情绪呢,笑是一种单一的情绪,喜剧也是一个单一的剧种,我认为温暖的有情感的戏剧会被更多人接受,今年3月28日到4月1日在艺海剧院演出的《大家都有病》就是一部不单纯只有笑,而是一部笑中带泪有温暖情感的漫画剧。

    探究什么是都市人群

    生活周刊:这两部剧宣传辞令上说是“癫狂喜剧”,怎么理解这个词儿?

    田沁鑫:其实现在我们刻意想淡化这个概念,最初的时候我只是想,做的戏能尽量让观众放轻松。

    生活周刊:“大家都有病”这个主题,这两年被提得比较多,在您看来,这种病因在哪里?

    田沁鑫:朱先生当时对我讲,不管都市多么拥挤,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现在有很多人被都市挤压着,物欲、拜金主义让我们生病了;现在都市人的身体病症你是可以知道的,但都市人的心理病症却是隐形的。朱先生眼中的城市和我们眼中的城市是不一样的,他在书里提倡的慢时尚,和我们大都市中的快时尚是有冲突的。我当时就很好奇,这样一种冲突和碰撞,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来。

    不过,这部舞台剧虽然保留了原漫画的名字,但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有病。因为漫画作品往往是辛辣的、讽刺的,自己做这部戏的真正目的是想多了解社会,多了解人,探究什么是“都市”,什么是“都市中的人群”。

    生活周刊:随着像微博、社交网站这些快餐交流的蓬勃,“大家都有病”的病症被一下子激发得特别厉害,对于躲在电脑后发病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田沁鑫:现今社会发展那么快,生活压力那么大。人们都通过电脑以及手机和外界保持联系,但不是你在社区在微博上发个帖子就能消减压力的。这样反而很多人的压力变得无法抒发也排解不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小疾病,这个东西在如今的社会已经完全没有办法避免,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看看如何去更好地排解和消除它,可能去剧场看个戏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可以排解掉一些,但是最关键还是应该在生活和工作以及压力间找寻一些平衡点。

    演员和技术都要有感觉

    生活周刊:这一次演出,会运用一些多媒体的技术,能具体谈谈怎么结合演出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当下的话剧舞台越来越多,大部分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究竟技术流对演技流是利还是伤呢?

    田沁鑫:多媒体运用与抽象的楼盘舞台巧妙结合,分割的背景让多媒体随时配合演员表演达到时空挪移的效果。朱德庸漫画中的无数人物,借助多媒体超越纸面“活”了起来。舞台设计,采取缩小的都市景观,由演员任意拼放。随着剧情发展,演员不断将更多的微缩楼盘搬上舞台,是为了表现城市的拥堵和日新月异。在北京的首演中,由于新戏磨合等多种问题多媒体部分出现了一些技术问题,需要再调整,预计在上海的演出效果要比北京看到的更精彩。

    生活周刊:漫画的创作有它夸张的部分,在可以制作电脑特技的影视作品里都很难达到完整还原,在话剧舞台上,这一点肯定更难,您是怎么处理的?

    田沁鑫:朱先生的漫画更多讲究的是个意境,之前搬上荧屏的作品也不少,也不需要什么

    电脑特技的帮衬,粉红女郎红了好几年。反而这个戏最最难处理的是因为四格漫画本身比较简单,台词又很少,所以要拿来改编一个话剧剧本,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额外的想象力,所讲述的故事和原作也会有一点出入。

    生活周刊:演员的演出,会不会因为原著的关系,在舞台上显得浮夸?

    田沁鑫:在演员的表演上,我要求演员要创造一种中国舞台上前所未有的喜剧表演方式。我希望他们的表演不是低级的,我想抗拒那种演员一使劲调侃或搞笑就变成低级趣味的做法。演员表演中的真情实感比较多,个别地方的表情会接近漫画。我希望他们在舞台上的感觉有激情,有散漫。像我们海报上印的朱先生那幅漫画一个人被挤到了大都市的电线上,他骑着独轮车悠然自得,而他身下就是一片拥挤的城市。我希望演员们传达出在这种挤压环境中的悠然状态,当然这样做会有极大难度。让演员多看朱先生漫画,从中去寻找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情感点,在夸张和真实的表演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契合点。

    生活周刊:听说这一次的票价是按照医院挂号的形式来的,有专家号和普通号,是不是希望到了剧场的观众能药到病除?

    田沁鑫:那是创作团队在一起开会定的一个宣传和营销上的噱头。不过药到病除是不敢想的,但是做这部舞台剧,并不是说我就成了大夫,能帮大家看病问诊,只不过希望大家看完戏后会有一点点思索,调整一下自己不好的状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人物
   第A06版:聚焦
   第A07版:聚焦
   第A08版:聚焦
   第A09版:聚焦
   第A10版:观察
   第A11版:调查
   第A12版:调查
   第A13版:新知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知味
   第B11版:知味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心意
   第B15版:宝贝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品牌
   第B18版:身体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田沁鑫:对春秋有追忆,对都市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