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品牌
 
标题导航
  2012年03月06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艺术作坊探寻
大隐隐于市,小显显于心

    走进开在弄堂里的国学小馆,很容易让人产生“穿越”的感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置于其中,给人以静谧的心灵慰藉

    开放在里弄里的艺术作坊,虽然每家有其不同的存在理念,方式更是大相径庭,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气质:安静。就如同其它那些大大小小藏在市井的艺术作坊一样。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理想:在这个喧嚣的都市,总有一些地方能够让你停下来,感受心灵。

    文l 王俊逸     图l 章昊豪  in摄影

    默然相遇:In殷人文艺术空间

    特色:芳香、摄影

    用香气做一次呼吸,冥想。透过植物的能量去感受我们与大自然、宇宙是分不开的。学习怎样去平衡我们的身心。

    位于浦东西营南路的In殷人文艺术空间,是一个奇妙的地点。从外表看,它不过是某个小区众多单元中的一个,但一旦主人为你打开门来,你便会进入一个充满灵性的所在。位于顶楼的房间,既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聚会之地,也是女主人——自称“老芭”的李小姐与男主人的家。跃层式的结构将这个“家”一分为二,楼上是纯粹的私人空间,是甜梦之乡。楼下,则作为男女主人接待客人的沙龙之用。

    看上去二十出头的老芭告诉记者,她已经有36岁了。而在30岁之前,她一直在台湾从事电影和广告的幕后工作,“我是负责选角的,有时候一个月要同时赶好几个片子,压力非常之大。”

    忙碌和无规律的生活令老芭身心俱疲,“每次生病就吞两颗药,吃到自己都心虚,总觉得年轻时透支的生命以后都会还的。”不仅身体差,情绪也时时处在暴走的边缘,那时的老芭忽然间怀疑起自己的生活,“这是我要的生活吗?”老芭说她开始“对自己选择的生活感到迷惘”。“那时突然就对自然的东西开始感兴趣。”

    于是老芭开始去修读IFA课程,一年多后她拿到了执照,进入芳香疗法这个世界。“我自己对心灵的东西也很感兴趣。”“我终于找到想要的东西。”从那之后,老芭放弃30岁前在广告业的一切,一直在与芳香有关的工作坊、瑜伽会馆、沙龙等等寻找另一次生命。

    几年前,先生因为工作调动而来到上海工作,老芭也跟随着。“在台湾,像这种类型的小地方很多,也很流行。我们来到上海以后,正巧找到这个适合的地方,就想不如来试试看吧。”

    开启这个艺术空间的起因很简单,但经营这个地方却成为老芭预先必修的功课,几乎每个周末这里都有芳香的课程,老芭会带着三到六个网上预约的学员开启一段芳香之旅。有时候是调香水、制作一些香味制品,比如唇膏、香皂,“我称它为香氛游乐园”老芭说。有时候只是一段纯粹的分享,“用香气做一起呼吸,冥想。透过植物的能量去感受我们与大自然、宇宙不是分开的。学习怎么去平衡我们的身心。比如之前就有一次炒海盐的课程,在海盐里滴上精油,炒的过程中分享对香气的感受。”课程之外,老芭的先生会亲自下厨,料理一顿“创意蔬食”招待来访的学员。

    “芳香最主要的,或者说最直接的功能,是让人放松。”老芭说.“香味作为一种纾压媒介最适合现在忙碌的人。我们提供这个空间,其实是分享一种健康的、心灵的生活方式。品香、调香,再享用一种很健康的蔬食的创意料理。”

    老芭说,来到这个艺术空间的客人大多是都市白领,就像30岁前的她,压力大、内心焦虑、寂寞、空虚。同年轻时的老芭一样,他们也在找一种方式排解内心的焦虑。“我们有一个朋友,参加了一次活动之后就喜欢上了,之后每次必来,一口气报名了我们六个活动。”还有一个人,他的工作就是参加各种活动,然后写体验报告发在杂志上。这样职业的人原本应该对很多活动都麻木,却在老芭这里受到感动,离开时与老芭拥抱,告诉她,“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就像一个播种的过程。坦白说,这个空间要营利很难,我们只是想要把自己觉得好的理念告诉别人。生活可以很美,也可以很健康。有一个在物质之外的世界。之后会怎么样我们也不确定。这就像提供一种路径、一种工具。希望来到这里的人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式。现在上海正在起飞,有一些人开始回头观看自己的生活,开始有兴趣探寻这一块的内容。这也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老芭坦言,在台湾学习芳香疗法课程后,最初有一些小小的失望。她当时探寻了很多名师,发了狂一样的什么课都上,希望能有一个“大师”能指点她走出生活的困境。但五六年后,她发现,“真的没有所谓的大师。所以重要的是成为自己的师傅,成为自己的光。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我发现,学了这么多知识还不如你真正地去品它,去用它。唤醒我的感官和直觉。芳香也好,其它什么也好,都是一个工具,不会因为学了、用了就会不一样。走在这条路上重点是有一天可以跳脱这些东西,我依然可以很OK。” 

    去到In殷人文艺术空间,感觉和去朋友家里一样,一对热情的夫妻,一次精心准备的沙龙,一顿料理。在小房间内,摆放着女主人自己折成花形的餐巾,盘子上摆着两只枯枝,透出一股禅意。

    寂静欢喜:石尚·鸿乐

    特色:古琴、古筝、茶、书法、昆曲

    成立这个空间就是想抱着佛家的心态去渡有缘人。

    石尚·鸿乐绝对是一处闹中取静的所在,在淮海中路最繁华地段附近已经开放近六七年,却仍然安静地待在雁荡路的一个小弄堂里,没有指示路标,甚至招牌。唯在窗外铁栏杆几缕细细的绿色,显示出几许超脱的雅致。

    这是一处没有门铃的所在。照发起人之一的马鸿飞的说法,这里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只接受预约,并不接待直接上门的好奇的房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客人们在里面的时候能有一方“安静的空间”,不被机械声音所打扰。

    走进这方空间,用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穿越”。这里像极了古代文人的书房,古色古香的书桌,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矮几上放置着一把古琴、门后也挂着两把。四周的柜子上放得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石头,似乎是主人的收藏品。还有一个穿着青衣的书僮守在那里,给你泡茶、聊天。这名“书僮”是一位刚过20岁的小姑娘,在这里跟随老师们学习传统文化,包括古琴、书法、昆曲等。

    马鸿飞便是老师之一,她负责考授古琴和古筝课。她也像穿越时空而来,见到她时她身着一袭暗红色旗袍,安静端庄地坐在桌前。讲话的声音缓慢温和,听惯了都市人机关枪般声音的,再来听这样的温言细语,实在像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个艺术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并不是很明确,”马鸿飞说,“只是我们几个共同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想创立一个空间,可以自己小聚,一起学习。也可以接待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悦已之外再悦人,就是这个弄堂里的艺术空间成立的初衷。

    而之所以选在雁荡路上,用马鸿飞的话来说,就是“很偶然”。淮海路那个地方有一些文化背景,又正好有房子出租。这个弄堂非常生活化,除了石尚·鸿乐所在的17号和18号,附近都是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居民。“早上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那边晒衣服,收衣服。附近还有一个小学,有时候会有家长接孩子上下学。”

    因为将自己藏在这么幽深的巷子里,直到现在也没有很多人知道这个地方。“我们并没有去做很多广告,基本上都是朋友带朋友。当初刚做的时候,真的很少人感兴趣。这几年喜欢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感觉到之前的努力有一些回馈。”

    “如果只是单纯学弹琴指法、技艺,到处都有。我们想传播的更多的是对乐曲对生活的感悟。”马鸿飞这么解释自己的教授,“过来学的大都是一些在淮海路上班的白领。他们工作压力很大,通常都身心疲惫。在这里待一个小时,也可以舒缓心灵。我们不仅聊乐曲的故事,还会聊到一些养生方面的东西。适合在什么时间段弹琴之类的。”大多数时候,学生们过来都在小“书僮”的陪伴下喝喝茶,与老师们聊聊天,接着再学习。

    对于古筝,马鸿飞是有一些家族传统的。“我从小就学习古筝,我的母亲也是弹古筝的。”但随着年纪渐长,她更加沉浸于古琴的世界。“很多人分不清古筝和古琴的区别。古筝比古琴更大一点。它们虽然都叫做琴,但声音完全不一样。古筝的声音更清亮,就像一个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古琴的声音更内敛,一个像经历过世事的老者。古琴更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一些,也更适合自己弹给自己听。”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马鸿飞的圈子里,还有爱好茶的,也有书法、国画、昆曲等等的爱好者。“但主题都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我们都在互相学习,像我就在跟昆曲老师学昆曲,昆曲老师又跟我在学古琴。我们发现内在的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也跟书法有些相通之处。”

    说到昆曲,马鸿飞告诉记者,学习昆曲《游园》《惊梦》的学员中不仅有女生,还有不少的男旦。“他们可以唱得比女人还女人,实在很难得。”而对于茶,马鸿飞也有自己的爱好,“普洱茶是我的饭。红茶是我的配菜。每天都会喝一些普洱茶,也会喝一些红茶。绿茶对女孩子来说太伤胃了,所以并不常喝。”

    石尚·鸿乐有两间相连的房间,记者发现两间的墙上都挂着同样的国画。询问之下马鸿飞大感惊奇,她告诉记者这两幅画的确有些道理在里面,不单单是一幅山水。这幅画虽然取的是武当山的山,但仔细看会发现是一幅龟蛇图。取之于中国传统风水中“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中的北玄武。“玄武属水,将它摆在北方,与《易经》风水有一些联系。这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上海是一个喧嚣的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也大。“很多人都发现了这样的困境,便试图去寻找一种心灵的安慰。”马鸿飞说,“成立这个空间我们也不求一定要怎么样。抱着佛家的心态去渡有缘人。如果勉强让不喜欢喝茶的人去喝茶,也没有必要。值得欣喜的是以前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并没有其它地方在做类似活动。但现在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这说明有些人也在寻找这样的一个地方,我们便是提供这样一个地方。让人需要的时候便可以找到。”

    更多More

    魔镜工作室

    地址:泰康路田子坊

    工作室主推将普通数码照片转化为油画的先进处理技术。顾客只需拿着普通2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照,就可以来到工作室里请工作人员们转化成油画。油画的转换基本上都在电脑上完成,最后再用画笔进行细微处的修改。

    地址:泰康路田子坊

    独具风标的老式石库门建筑,巴洛克风格的精湛雕刻,充满海派怀旧气氛的装修布置……上下两层的“守白艺术田子坊旗舰店”,一层是宽阔的主画廊,二层则是设计制作室和艺术家工作室,典雅精致的风格,映衬着细腻生动的作品,在古韵悠悠的田子坊内,仿佛一段30年代留声机中传出的经典老歌,“上海味道”十足。

    地址:常德公寓

    Andy Koh先生之所以选择把工作室开在这里,因为这里曾经是张爱玲的旧居。作家陈丹燕在《上海的风花雪月》一书中有一篇张爱玲公寓的描述:“张爱玲的家,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十字路口,那栋老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妆粉的那种肉色,竖立在上海闹市中的不蓝的晴天下面。”无数喜爱张爱玲的读者都慕名前来这里参观,店主觉得,这儿就是美丽开始的地方。

    比起开在大马路上的品牌专卖店,石库门里弄里的小小工作室是更容易让人们接近创意和生活的地方。更多时候,提供这样一个地方,是给人们留下一个温暖的念想。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品牌
   第A04版:周记
   第A05版:对话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调查
   第A11版:调查
   第A12版:职场
   第A13版:特写
   第A14版:读城
   第A15版:读城
   第A16版:星踪
   第A17版:信息
   第A18版:星情
   第A19版:声线
   第A20版:重点
   第A21版:重点
   第A22版:影响
   第A23版:悦读
   第A24版:镜头
   第B01版:尚叠
   第B02版:风向
   第B03版:风向
   第B04版:风尚
   第B05版:风尚
   第B06版:霓装
   第B07版:霓装
   第B08版:修颜
   第B09版:修颜
   第B10版:知味
   第B11版:知味
   第B12版:游走
   第B13版:游走
   第B14版:游走
   第B15版:宝贝
   第B16版:心事
   第B17版:星座
   第B18版:身体
   第B19版:资讯
   第B20版:情景
   第B21版:情致
   第B22版:单身
   第B23版:单身
   第B24版:街拍
大隐隐于市,小显显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