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冯唐的运气不错。先是随笔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出版,诗集《冯唐诗百首》也上市了。而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与盛大文学举办的“未来大家TOP20”评选中,他力压张悦然、笛安名列第一。这个医学博士、战略规划专家、文坛外高手,越来越耀眼。
文 唐骋华 图 受访者提供
冯唐是个有意思的人。做过医生,后弃医从文;还曾就职于麦肯锡,做咨询顾问。或许正因为“跨界”,冯唐的人生态度既有着医生的冷峻,又有着顾问的直接,但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前几天在新浪微博做微访谈,有粉丝说错过了一次见他的机会,难过得想哭,他答复:“不哭。人还活着。”
一直在写,一直在路上
生活周刊:新书为什么取名《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冯唐:我心中有个大毛怪,我时常调戏他。生活周刊:“未来大家top20”评选中你名列第一,有什么感想?
冯唐:尽管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有人喜欢,我还是挺开心,何况评奖的人还有品位。我会码字,我自己知道,别人也认为我擅长码字,我同意。即使别人不这么认为,也不妨碍我自己这么认为。
生活周刊:那你怎么理解“大家”这个词,自己离大家还有多远?
冯唐:“大家”要用作品说话而不是市场营销说话,大家的作品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极高的质量。只有一两万字好东西,除非是诗,否则不能称为大家。极高的质量包括文字之美和思想之洞见,汉语大家的作品必须能对汉语做出贡献、必须能颠覆世界观和人生观,触及常人不愿或者不能触及的深处。我不知道我离大家有多远,只是一直在写、一直在路上,也可能已经过了顶峰,也可能在冲顶的过程中。这个,不是我能判断的。
生活周刊:我注意到,你爱用“码字人”形容自己,而不是作家。
冯唐:码字和码砖头类似,给我一种手艺人的感觉。在成名成家之前,要有做个手艺人的心态;在成名成家之后,也要有继续做个手艺人的心态。
生活周刊:说到“成名成家”,谈谈70后作家吧。比起风头正劲的80后、崛起中的90后,你们比较沉寂。
冯唐:和以周作人、周树人、钱锺书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相比,我们没有幼功、师承和苦难——没背过十三经,没挨过私塾老师的板子,读不通二十四史,写不出如约翰·罗斯金、毛姆之类带文体家味道的英文,写不出如《枕草子》之类带枯山水味道的日文,更不用说化用文言创造白话了。和以王小波、王朔、阿城为代表的这一代相比,我们没有理想、凶狠和苦难——没修理过地球,连打群架的冲动都没多少(笑)……
总之,70后基本没被耽误,规规矩矩上学,考清华北大,依靠学习改变命运……经历太平淡,所以作为整体,70后在文学上还没有声音。但大器晚成也挺好。
生活周刊:那70后作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冯唐:从经历上看,独一无二,跨在东西之间、古今之间。从知识上看,受过纯正的科学训练,独立思考已成习惯。从时间上看,还有大把光阴,这个岁数,王小波站在人民大学门口望着车来人往,还一脸迷茫呢。所以,70后的气数远远未尽。
生活周刊:“气数”指什么?
冯唐:指写出大作品、用文字打败时间的可能。现在的70后作家接近或刚刚超过40岁,生活阅
历和见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基本有了一间自己的房子、一点点积蓄,可以安静写点东西了。近年来路内、阿乙、李海鹏、盛可以等都写出了不少好作品,那个“未来大家TOP20”里也是70后居多。
感受在边缘,理解在高处,表达在当下
生活周刊:即便在70后作家里你也独树一帜,李银河就在你最新的随笔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的序言里说,你的文字是个“谜”。透露下“师承”吧?
冯唐:写作上我属于自学,文字的师承包括:司马迁、司马光、亨利·米勒、劳伦斯、我老妈——我老妈骂人厉害、生动,而且不累。
生活周刊:你读了不少古书,是怎样的过程?冯唐:小时候读古书,开始非常绝望,因为要读的太多了,不提《四库全书》,就算《书目问答》也涉及两千多种。后来世事渐明,发现中国古书值得反复精读的非常少,十来种而已:史记,通鉴,嘉言钞(曾国藩),论语,老庄,五灯,诗经,世说,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
生活周刊:但你没读成老冬烘,我想这跟你读古书的方法有关。
冯唐:非常简单,不懂不妨全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之后就是,读、读、读。
生活周刊:王小波呢,很多读者都觉得你的文风跟他有渊源。
冯唐:最早读的是《黄金时代》,王小波的好处显而易见。第一,有趣味,第二,说真话。这两条本来是做人作文最基本的要求。第三,纯粹个人主义的边缘态度。这个是成就“文章大师”的基本标准。王小波的出现是个奇迹,在文学史上完全应该有一席之地,但还谈不上伟大。这不因他的早逝而改变。他有四个缺点:文字寒碜、结构臃肿、流于趣味和缺少分量。
生活周刊:看来你对“码字人”的标准很高,那你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码字人应该如何自处?
冯唐:首先,感受在边缘。码字人最好的状态
不是活在风口浪尖,上万人等你决策,一天开几十个会,那样就看不到月亮的暗面,容易忘记很多简单的事实,比如人都要死的、草木都会腐朽。其次,理解在高处。文字里隐藏着人类最高的智慧和最本质的经验,所以,码字人钱可以比别人少、名可以比别人小、活得可以比别人短,心灵却必须比任何人柔软流动,脑袋必须比任何人清楚,手必须比任何人更知道如何把文字码放在一起。最后,表达在当下。码字人要从观照当下开始,收官于当下。写项羽,我写不过司马迁和班固,写21世纪的街头百态、民营企业家和海龟白领则未必。
生活周刊:这些观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晰、丰富起来的?冯唐:这个观点是在对于大量英文小说的阅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在我30岁写完《万物生长》之后,基本确立了。
生活周刊:《万物生长》是小说,和杂文比,你更看重哪一类?冯唐:老问题了。我认为我小品文字基本通顺,不灌水。我的小说比杂文好。
生活周刊:同时你还出了本诗集,你的微博简介也是“其实我是个诗人”。
冯唐:从八岁开始写诗,四十岁出了《冯唐诗百首》。诗歌是文学中的珠宝,至美至伤。
生活周刊:作为粉丝超百万的微博主,你怎么用微博的?
冯唐:微博比博客随意,随手写、随手发。微博是我的云端记事本,是我的个人发布站,是我了解现世的渠道。
快问快答
生活周刊:当初为什么学医?
冯唐:觉得怎么都能有口饭吃。
生活周刊: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冯唐:发现做医生太闷了。
生活周刊:你还做咨询顾问,这么多身份不割裂吗?
冯唐:不分裂,人生百态的不同途径而已,触类旁通。
生活周刊:文字为什么让你如此迷恋?
冯唐:不知道,躲不开。
生活周刊:目前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冯唐:活够了,再多活也不反对。
生活周刊:内心最感恐惧的是什么?
冯唐:给别人添麻烦。
生活周刊:为什么而写作?
冯唐:为了一个妄念: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