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60后、70后、80后如何评价90后,毫无疑问,属于90后的时代即将到来。与其旁观,记录甚至标签这些少年,不如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90后这个被“标签”的符号。
文l 吴清缘
吴清缘
1992生,现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大二。从事小说和随笔创作。
年初二吃年夜饭,小姨和姑姑聊天,言谈之间聊到了微博,这使我十分错愕。我试探性地问小姨:“你有微博那你有人人吗,有空我加你一下。”小姨露出了厌恶的表情:“人人啊,我没有,人人网太可怕了……”
我能理解小姨的心情,作为一个80后的白领,她认为人人上的信息有些狗屁倒灶并且不堪入目。虽然我觉得微博和人人其实是一丘之貉,没有贵贱之分,如果硬是要有格调的区分,那只能与你所加的好友或者关注的人群有关。
我不知道小姨的“可怕”能不能被视为一个90后和一个80后之间的代沟,但是社交网络的出现的确分隔了两代人,或者更广义地说,是信息的流速区分了这个时代。
我觉得在今天,如果有60后或者70后的长辈批评我平时不看报我是不认同的,我会告诉他我玩3分钟手机所得到的资讯总和就能比你整版报纸都多,那种140字以内的微博新闻我一分钟可以看十条,而你才刚刚读完一篇臭豆腐大小的文章。
同学聚会最尴尬的状况,莫过于所有人都在玩手机,于是聚会的气氛瞬间降到冰点。这是这一代人的习惯:一旦当外界的刺激点燃不了身心的乐趣,于是就向手机寻求生命的趣味。而在十年前,谁会想到,原来整个世界都能被一个屏幕所承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这代人是十分早熟的一代,信息太多,流速太快,以一种十分流氓的方式扑面而来。有一次看到一篇时政评论文章,感觉作者笔力甚好,于是查看了楼主的个人资料,出生年月显示是1996年的,顿时自惭形秽。当然我指的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曾经的小学校花标榜自己去了多少家夜店,这同样可以看作是早熟的一种。
总而言之,我们知道的太多了。
这一代人也是晚熟的。撇开由于独生子女、溺爱等导致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我们是普遍缺乏深度的一代。当世界变得越来越短平快,我们甚至失去了读完一篇超过三页的文章的耐心。这一代人知道的很多,但那不过是在信息洪流下的一种涉猎,未曾深入,即戛然而止。
这绝不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因为生活不是段子,它需要被精细地品尝,而不是浅尝即止的消遣。
信息的流速区分了时代,这种区分同样渗透进写作,这个加速的时代使写作者压力很大。每天有那么多文字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精华还是渣滓,都在为人所阅读,于是发现我写的东西,存在感弱得无法与一个屁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多么忧伤的事实,很多人如此卖力地敲打着键盘,最终只是将文档存进了自己的U盘。
这个世界的速度已经快到爆表,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更乐意看的是简洁明快的情节,而不是大段大段的描写和铺陈,所以私下以为如果一个写作者想提升存在感,情节是王道,语言则以干练为妙。这是一个拼速度的年代,无欲无求品评文字的读者越来越少,所以文字的速度感,很多时候是赚取读者数量的砝码。
当然这只是手段之一。这里要强调一下我的措词,我指的是一个写作者提升存在感的做法,并不是写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法则。有时候,这种做法是对时代的一种妥协。
写这篇文章并不想标榜什么,更没有批评当下的意图,只是随手拾起一些事实,然后拼凑出一些感悟,这种拾起和拼凑,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最后解释一下标题。《》是我中学时代广播体操的名称,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喜感的名字。时代像召唤BOSS一样召唤我们,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不负众望,当大家被召唤出来的时候,务必摆好POSE,牛逼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