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读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城叠

第A02版
周记

第A03版
周记
 
标题导航
  2012年01月31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城市风情 是博物馆,更是温暖的心动

    1

    博物馆常常给人有些清冷的感觉,让人不敢轻易地进去一探究竟。但它们存在的目的,其实是想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一些平时不为人们所注意的东西并增加与它们的互动。

    在这个城市中,有些东西过于平凡,平凡得让我们不去留意,不去珍惜,不去感受,哪怕失去了,似乎也不会追悔莫及。然而有心者只要稍一留心,便会发现它们并非如印象中那样平凡。于是就有人将它们收集起来,用不同的形式,诠释它们的意义与美丽。

    文青牧 张宗敏    图 章昊豪  diephotodesigner.de, Berlin/Germany

    @玻璃博物馆热火凝炼出的无限可能    

    地址:长江西路685号8号楼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30-16:30

    玻璃带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清澈洁净的,纤尘不染的。再加上玻璃凉彻的触感,一不留神便会支离破碎的质地,就好像一位冷艳孤傲的女子。她不会过分展现自己的风采,总是在烘托别人的存在。

    走过长江西路,这座建筑静静的置于其间,因为是工业区,路上行人不多,由于这里是旧厂房改造而来,总会让人产生荒凉破败的遐想。黑色的墙面满布银白的文字,恍如一件玻璃艺术品在聚光灯下的闪耀。走进其中,博物馆能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丰富的:包含玻璃制作工坊、科研机构、艺术家工作室、商店、咖啡馆和餐厅诸多体验。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创始人——张琳,建设这个博物馆最初的想法源自于她五年前去拜访大英博物馆听闻一位外国朋友讲述了大英博物馆的起源:1753年,一位不可思议的收藏家兼内科医生汉斯·斯隆爵士去世,其遗嘱

    中写明将其收藏世界各地的多达71000多件藏品全数捐给国家让大家分享。这些藏品成就了大英博物馆的发端,这桩十八世纪的事情让张琳萌生了兴建一座玻璃博物馆,让大家分享玻璃的无限可能,并使其流传后世。

    在一般人眼里,玻璃不过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其实这无疑忽略了玻璃更多的艺术价值,人文内涵和历史气息。这种“寻常材料”在欧美,已经是艺术家手中成熟的载体。就犹如画家的纸和摄影师的胶片一般,玻璃的确是一种让艺术变得无限可能的材料。但展现这种无限可能的博物馆,并不是那么容易建设的。

    不得不说的是,就如同这座博物馆本身想要表达的内涵一样,它在建立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可能是看了中国其他艺术品在国际上的表现,美国的玻璃艺术大师Steven Weinberg坚持认为,中国的玻璃艺术只不过是起步慢了一拍而已,下一个玻璃艺术大师诞生的地方,一定就是在中国。所以他很乐意帮助这座年轻的博物

    馆,于是中国第一个以玻璃艺术品为主题的个展就是在此举行的。除此之外,意大利的玻璃艺术品公司venini以及众多玻璃艺术收藏爱好者,都乐于在此展示古今中外的玻璃艺术。

    很难想象数千年前,尚在蒙昧阶段的人类的先民发现玻璃时的情形,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拥有了制作宝石的能力,这是何等的惊喜。陈列在博物馆中的,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玻璃制品,仿佛是在帮助我们再度揭开当时的情景。这一刻,我们与人类的祖先好像有了一种独特而又奇妙的联系。

    除了陈列的物品之外,博物馆在设计上也是独具匠心的,这座不大的博物馆却凝聚了一个由德、法、瑞士等国的建筑师、设计师、导演、插画设计师以及来自中国各地的高素质人员组成的多国团队的心血。主展厅的入口是一个类似万花筒的设计,意在令人回想起自己童年与玻璃之间的最初的美好回忆。由德国籍导演Nina Rose为博物馆量身定制的影片,仿佛是在玻璃或者镜子的另一面关注、观察人们的生活与玻璃的细微联系。

    博物馆在冬天多云的日子里,或许有些清冷,让人不敢轻易地进去一探究竟。但博物馆的目的,无非是想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我们平时并不注意的东西。所以博物馆突出了玻璃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博物馆设计了很多多媒体的功能,可以让人们亲自参与到玻璃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中,体验由石英砂变成玻璃的每一个环节。很多展示的部分是隐藏起来的,需要大家去探索,拉开墙板上的门,或者透过一些孔洞去观察,总会发现一些惊喜。博物馆还细心地设立了很多供休息的椅子,可以坐下来,慢慢回味玻璃厚重历史带来的回味。

    玻璃博物馆另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它的热玻璃演示区。有些人寻找有趣的地方,最后找到了这里,带着孩子来这里体验。孩子们可以拿起画笔做些彩绘,然后由工作人员帮着加热定形,家里就可以多一件值得收藏的童年记忆。而大人们则可以进行更加“大胆”的尝试,戴上手套和围裙,对着一千多度的火炉,进行玻璃的加工:软化、吹制、打磨、压制、每一个步骤都可以亲身体验到,就好像在打造一件富有生命的物件。熔炉拥有一千三百度的高温,在打开炉门的一瞬间,哪怕再冰冷的寒意都会在瞬间消融掉。玻璃并非完全是冷漠的,它也曾经火热过。彩色的玻璃碎粒融化后随意地流淌,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形成什么样的图案。就像没人能知道尚在妈妈肚子里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的模样。

    当你经过一天的游览,再次端起手里的杯子,或者面对桌上玻璃,甚至只是看到自家的窗户,一定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此时你仿佛能听见玻璃们的耳语,享受它们带给我们平凡生活的无限可能。

    @气味图书馆记忆里爱的味道

    地址:马当路245号B1楼B111室开放时间:全天

    上海泰康路的小弄内,有着许许多多小铺,不知怎么描述它们之间的排列方式。店铺虽然多,却不显得杂乱与拥挤,总之他们就这么和谐地相处不会有纷争。若是自己独行,大概会在里面迷失方向,然而迷失了也好,漫步其间,一时忘却所有烦恼。弄堂里有些潮,仿佛还能听见水滴从屋檐的滴落,打在水门汀的滴答声。走道边多的是咖啡店或者酒吧的小桌椅,桌上有精致的插花与铭牌。弄堂里偶见白发的婆婆在长椅上休憩,这里如此宁静,似乎忘记了流年。 

    气味图书馆就是身处在此处的小店之一,可能一不留神就会错过。但注意到墙面上淡淡的“气味图书馆”logo,应该就会引起一些兴趣。如果只是看了名字,应该不会猜到小店的商品是什么,大致会觉得是散发香气的书店吧。进去小店,才会发现原来是“嗅觉生意”的买卖,同样是盛放带有气味的液体的瓶子,相比于其他卖香水和香薰的店来说,“气味图书馆”里的产品真的是

    “气味”,是气息,而不只是香气。

    “气味图书馆”的几位创始人,在留学新西兰期间,发现了这种收集气味的独特乐趣,并找到了一帮“臭味相投”的朋友。嗅觉是人的五感中最先被开发出来的,独特的味道往往也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哪怕藏得再深,也会因为嗅觉的回归而被触发。基于这样的灵感和体验,他们在回国后,创办了这家“气味”小店。在店中众多的气味中,有一款名为“新西兰”,每当闻到这股香味,他们都会感叹,“又回到了新西兰。”

    店铺的面积很小,走上狭窄的楼梯,在仅有几步见方的小房间里,除了体验香气的小方格柜外,还有很多细小的陈列。镶木边的玻璃罩里,静静地躺着几束干草。墙面上有几张卡片,记录了一些“有香味”的轶事:一次,有位记者问梦露,睡觉穿什么样的睡衣,梦露羞涩地回答:几滴chanel香水而已。香气萦绕在鼻梁上,片刻之后依旧能感觉得到,不知是气味已经散发在空气中,还是不经意间自己就会回想起来。如果将来有一种气味贴上了“气味图书馆”的标签,大概就是把所有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吧。

    在每个小方格里,放着各式各样的气味香水,有“巧克力曲奇”、“大麻花”、“蚯蚓”、“泥土”,这种味道也能作为“香水”来喷涂么?“巧克力曲奇”的香气确实是令人垂涎欲滴、食指大动的,但带着这种美味的嗅觉走在路上,莫非是要让人觉得秀色可餐?还有诸如“洗衣间”、“游泳池”这样生活场景的味道,都会让顾客颇感新奇而迫不及待地尝试一下。谁没有去过洗衣间和游泳池呢?想必其中的气味随时都能回想出来,但面对眼前精巧玻璃瓶前的标签,却还是会忍不住嗅一嗅,验证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吻合。但不见得,每一个人的生活体验都是十分丰富的,南非乱石间,仙人掌结出的小浆果的气味,可能就不是轻易就能接触到的了。在满足好奇的同时,不妨想象自己嗅到的味道,来自于地球彼端的某棵植物。在“气味图书馆”中有很多种这样的味道,所以可以尽情享受这样的体验。

    每一种气味,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无论是气味本身还是对这种气味难以忘怀的人。Ivy是这家店的店长,能成为店长,她自己原先也没有料到。当初她和众多未入其门的游客一样,也把“气味图书馆”当做是贩卖书刊的小铺,走入其中才发现此种如此多的气味。正如人人都有的好奇一样,在逐一尝试中,Ivy嗅到了“蒲公英”的味道。在这股气味刺激到她嗅觉细胞的瞬间,她倏忽间回到了她小时候的情景。“小时候觉得最神奇的植物便是蒲公英,轻轻一吹,便会风风扬扬地飘得满世界都是。吹过之后还嫌不过瘾,便用指甲一段一段地去掐,掐得满手莹莹的发绿,闻一下,才发现原来是手中的玻璃瓶。”于是,Ivy对于小时候的回忆瞬间涌了出来,瞒着爸妈悄悄地跑到田间玩耍,新衣服上滚了一身泥也不顾,就为了寻找蒲公英来玩。如果在哪个不在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株完整的蒲公英,就会像发现宝藏一般,轻轻地将它拔起。小时候各种调皮捣蛋的事都随着瓶盖的打开而重新拾起。这样的气味深深吸引了她,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帮助大家来寻找自己的回忆。

    一个男孩子会来买“青苹果”的气味,因为他在出国留学时,女友相赠的青苹果怎么也舍不得吃,直到烂了也深深记住它的味道;一位洛阳的大妈会因为“牡丹”的味道而特别兴奋,因为这是她家乡的回味;一对情侣会买下“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因为其间有无数个阳光下的约定。

    一种气味,一个故事。在“气味图书馆”容易留下这样的感受,闲暇时不妨到这里来,寻找自己也会感慨几乎遗忘的回忆。

    链接Link

    卫治安玛瑙奇石博物馆地址:虹口区巴林路21弄6号 

    卫治安玛瑙奇石博物馆,现有“双燕归巢”、“雪融于春”、“女娲补天”、“寒春夜读”等千姿百态的玛瑙石6000块,皆各具特色,独立成景。以纯天然状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每一块玛瑙石,都衬有奇巧古朴的红木底盘,以其精致而质朴的外观及内蕴留住观赏者的脚步。

    李涌金“火柴世界”收藏馆地址:大连西路280号1108室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民间收藏家李涌金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火柴博物馆。博物馆集藏有大小不一、品种不同、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5000盒火柴。这些展品产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可说是一个“火柴王国”。

    八音盒珍品陈列馆地址:浦东新区丁香路425号上海东方艺术中心4楼 

    八音盒珍品陈列馆的所有藏品是日本艺术家山田睛美女士的私人收藏,她花费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从欧洲收集来2000多件藏品,只是出于对八音盒的热爱。在那个时间,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置身于古老的八音盒群中,仿佛在聆听19世纪欧洲的生活哲学:艺术之美,无所不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周刊》版权所有
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26室 | 邮编:200070
联系电话:021-61177878 | 广告经营中心:021-61177857 | 发行部电话:021-61177837
国内统一刊号:CN31-0013 | 邮发代号:3-35
   第A01版:城叠
   第A02版:周记
   第A03版:周记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读城
   第A09版:读城
   第A10版:星踪
   第A11版:星踪
   第A12版:星情
   第A13版:信息
   第A14版:风向
   第A15版:品牌
   第A16版:霓装
   第A17版:修颜
   第A18版:游走
   第A19版:游走
   第A20版:同乐馆
   第A21版:美颜
   第A22版:品牌
   第A23版:情致
   第A24版:街拍
寻访城市风情 是博物馆,更是温暖的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