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版:青·People | 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封二

第03版
版权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20日 版面导航 标题导航 返回本期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吴晓隆:摄影师的文艺与现实
文 |杨骁希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文 |杨骁希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他是“365摄影计划”的发起人,他是“校庆也疯狂”的制片人,他是“植此四年,今昔一念”明信片的摄影师,他是一个听故事、拍故事和写故事的人。吴晓隆,这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2级硕士研究生,用镜头定格下温暖,记录生活的文艺与现实。

    两年前,他决定摄影,却立刻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你好好读你的书,拍照浪费时间,天天就知道玩,不务正业,以后去讨饭吧!”后来几年,跌跌撞撞,吴晓隆也几度放弃摄影。直到去年冬天的某一日,天还没亮,吴晓隆的爸爸出门上班了。几分钟后,吴晓隆的妈妈接到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他父亲激动的声音:“快叫吴晓隆起来!外面下雪了,他不是要拍照吗,叫他快起床。起来晚了,雪就化了。”于是,吴晓隆得以及时拍下这张美不胜收的华师大雪景,并以此送给他的父亲。

    吴晓隆镜头下的世界总是温暖的,在他努力投入生活的同时,生活给他的反馈也总令他欣喜万分:“我看到了许多美景、认识了许多朋友、拍到了很多照片、感悟了很多道理。而这些,都是365摄影计划带给我的。因此,不要觉得自己的生活多么无趣,只是因为你还不够投入。”

有梦想,能折腾,不要脸

    吴晓隆的第一台照相机是他父亲在他高中毕业后所买的尼康D700。从小时候起,他就对摄影充满了喜爱。高三暑假那年,一收到父亲买的照相机后,他便立刻欣喜若狂地拍了起来。那时的他在拍照技术上还没任何经验,拍出来的照片没有主题,也没有想法,纯粹只属“玩票”性质。

    直到大三下半学期,这台相机才摆脱它“玩具”的身份。2011年3月,吴晓隆生了场病,在家里呆了3个礼拜,或许是生病让人多愁善感,也或许是一直关在家里容易令人思绪翩翩,吴晓隆想到,自己马上毕业了,学校生活也快结束了,对于未知的将来,他开始困惑:“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那时,他在兼职做一位商业摄影师的摄影助理。这位摄影师只比他大五岁,也是华师大毕业的,于是吴晓隆便将自己心中的迷茫向这位前辈和盘托出。前辈只用一句话就瞬间点醒了吴晓隆,他说:“你不要停下来。”简而言之,就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受到启发后,吴晓隆开始琢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对于他而言,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每天拍一张照片,吴晓隆说:“所谓的计划会吸引大家关注,看的人多了之后,动力也更多,事情也更容易做好。”

    吴晓隆将这个计划命名为“365摄影计划”,并从2011年3月15日起正式执行。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有意识地去拍点东西,关心怎样去拍,怎样拍得好,要拍些什么内容……除去生病、断网、手机被偷、相机不在身边等原因外,至2012年6月23日毕业离校,吴晓隆一共拍摄了365张照片,记录下大学最后一年的全部生活。

    “文化社会学的课堂上,随手按了张,算是这一切的开始。”黑白的课桌,阴郁的天气,这张拍自诺基亚5800的照片,成为了“365摄影计划”的首秀。掏出手机拍摄的那刻,吴晓隆就想着:“要么别想,要么别停”。那段时间,他总是拿着单反,天天像神经病似的扛着它到处走,去农村、去公园、去海边、去看展,就连去食堂吃个包子也不忘单反。他拍下闵行浦江镇动迁小区里打麻将的农民,他拍下静静坐在厦门观音山耸立的写字楼下的两个学生,他拍下华师大闵行校区北面现已消失的大片油菜花,他拍下贴在书桌上最钟爱的一句座右铭:“有梦想,能折腾,不要脸”……

    2012年6月23日,吴晓隆按下快门,拍下了“365摄影计划”的最后一张照片。那一天,他最后一个离开寝室,“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把寝室打扫干净,最后一次,真的就像室友说的,‘就和四年前来的时候一模一样’。”与第一张照片相呼应,最后一张照片也被调成了黑白。谁都没想到,当初的一时兴起,竟然被他坚持到了最后。

看银河,数星星,谈人生

    喜欢拍照的人大多喜欢旅游。旅游可以体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每一个脚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所看到的每一个风景都会变得不同。吴晓隆说,“365摄影计划”一直存在一个吊诡的地方:一个并非从事影像工作的人,他的生活,真的精彩到可以每天拍出一张照片来记录吗?那些生活平淡的人,即使每天拍一张照片来记录生活,也会在不久之后放弃。每天拍一张照片,与其说是为了记录生活,倒不如说是为了分享生活。但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又有谁会去关注一个普通人的平淡生活呢? 因此,“365摄影计划”其实也是变相地“强迫”自己更加投入生活。就拿吴晓隆来说,他本是一个很宅的人,平时没事儿就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如果没有“365摄影计划”,他是不会为了拍出好照片而日日奔波在外、周周参加活动、月月出门旅行了。

    2011年,吴晓隆背着帐篷、行李、睡袋徒步走上浙江诸暨的东白山看日出。“站在山顶观日出,一切就像一场梦。”从此之后,吴晓隆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起了旅游。吴晓隆曾在刚拿到驾照3个月后,和同伴们一起自驾3000公里前往四川。现在回想起那段旅行,他还是觉得异常疯狂。在长达15天的旅行中,他们前往了许多普通游客较少涉足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位于青海省久治县的年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

    年宝玉则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呼日麻乡境内,主峰海拔5369米,是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2005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年宝玉则作为景区的知名度虽不够,但是原生态的景观让去过的人无不赞叹:“这里的湖泊虽没有青海湖的宽广,没有纳木错的壮美,但是你却可以亲近它,徒步去看一个又一个湖泊和海子;年宝玉则的雪山没有珠穆朗玛的高度,没有冈仁波齐的盛名,也没有昆仑山的雄奇,但来到这里,可以亲近冰川,这里的山也有自己的那份宁静和隽秀。”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吴晓隆一行人背着帐篷开始徒步向景区内出发,大部分游客一般都会止步于仙女湖和后面的年宝玉则主峰。通往景区深处的短短一段路,他们足足走了四个小时,“靠近湖边的地方满是坑坑洼洼的沼泽,远离湖边的高处是比人还高的灌木,我们只能在两者之中艰难地搜寻或者开辟道路。”当终于能安营扎寨后,他们早已上气不接下气。晚上睡觉的时候,比昼夜巨大的温差更可怕的是呼吸问题,吴晓隆说这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呼吸,抱着“万一我睡着是不是就不会呼吸了”的想法,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他的脸上时,他不由得振臂高呼:“还活着,真好!”

    吴晓隆说,在中国,他见过很多山,但年宝玉则是最特别的。“它有着神山的故事、仙女湖妖女湖的传说,当我看到眼前一座座嶙峋的高山,那种看着触手可及却又抵达不了的冲击,让我越发觉得自身的渺小。”如果有机会,他还愿意再去一次年宝玉则:“坐在夏夜的仙女湖边看银河,数星星,畅谈人生。”

山在,岁月在,我在

    在华师大,吴晓隆妥妥的是一位校园红人。然而在采访中,他却直言:“我的朋友很少。” 在学校里,他所相熟的人不会超过两个手,很多人都只是点头之交。在大多数同学眼里,吴晓隆是一个很文艺的一个人,其实不然,“我非常现实。”文艺的印象或许来自他的照片,和专业摄影师喜欢拍摄宏大的场景不同,吴晓隆的镜头中更常出现的是细微而温暖的小景:斑驳的树影照在图书馆的老墙上,波光粼粼的荷花塘模糊了你的想象……

    在完成“365摄影计划”后的一段时期里,吴晓隆曾一度放弃摄影:“我曾经沉醉于灯光幻灭的舞台,竭尽全力捕捉舞台上每一个动人的瞬间。我曾经游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沿途的美景皆用相机记录下来。我曾经珍惜与每个人相处的时光。与他们吃饭、聊天的时候,总会试着抓拍他们最自然、最美的一刻。但是现在,我开始质疑我的过往。”他开始反思所谓的摄影,所谓的记录生活,所谓的用照片能让你更融入生活这种说法。

    “就像大家觉得我是个文艺的人一样,照片是幻象,摄影这种东西也是虚无的”,吴晓隆说,当拿着照相机去拍活动时,你的确离这个舞台特别近,但开始拍摄后,你的脑子里并没有音乐会的音乐,只有画面、镜头参数和构图方法,“你站得比谁都近,却也离得比谁都远……为什么我一定要辛辛苦苦地去记录这些东西?”他也想安安静静地坐在观众席里,心平气和地看完一场演出,听完一场音乐会,完完全全地沉浸到舞台本身里去。于是,吴晓隆决定放弃摄影,让摄影消失,找回最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也就在那时,他读到了美国文艺理论家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书中柏拉图的一段洞穴理论让他豁然开朗:“人生下来就在一个洞穴中,不能动,眼前是洞壁,火光把背后的过台的影像投到洞壁,而洞穴里的囚徒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柏拉图认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影像并不一定是你看到的那样,而是反映了摄影者的思想的东西。”是啊,摄影这东西也就这么回事,观者看到的是照片,但照片只是一个幻象,真正的东西在照片背后,即人的思想,因此摄影者也是思想者。“既然摄影不能反映真实,那就不反映呗!我继续拍,继续由我看到的眼睛去构建这个世界,其余的大家自己去体会,我只要反映我眼中的世界就行了。”想通之后,吴晓隆“整个人又好了”。如果说在进行“365摄影计划”时,他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那么放弃摄影便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现在的他,则回归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状态。“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疯狂地拍照,用力地生活,用心地记录,把所有看到的美和收获的感受,全部通过照相机、通过影像记录下来。在吴晓隆拍完第365张照片的时候,他也拿到了大学的毕业证书,为他的大学本科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植此四年,今昔一念。现在、过去都只在一念之间,当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你是否有回到当时那一刻?镜头正好,阳光正好,青春正好,它懒懒散散、不紧不慢地温暖了你的心房。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社交》版权所有
杂志社地址:上海市梅园路77号17楼 | 邮政编码:200070 | 电子信箱:touch_youth@sina.com
总机:021-61176117 | 采编专线:021-61177890 | 广告策划专线:021-61177894 | 发行专线:021-61177803 | 读者服务:021-61177887
理事会秘书处:021-61177894 | MSN读者群:586572@msnzone.cn | QQ读者群:12656198
国际统一刊号:ISSN 1007-6298 | 国内统一刊号:CN31-1495/C | 广告许可证号沪工商广:3101044000042 | 邮发代码:4-841
   第01版:封面
   第02版:封二
   第03版:版权
   第04版:目录
   第05版:青·Info | 速递
   第06版:广告
   第07版:广告
   第08版:青·Info | 瞬间
   第09版:青·Info | 瞬间
   第10版:青·Info | 酷秀
   第11版:青·Info | 酷秀
   第12版:青·Point | 特写
   第13版:青·Point | 特写
   第14版:青·Point | 特写
   第15版:青·Point | 特写
   第16版:青·Point | 特写
   第17版:青·Point | 特写
   第18版:青·Point | 特写
   第19版:青·Point | 特写
   第20版:青·Point | 特写
   第21版:青·Point | 特写
   第22版:青·Point | 特写
   第23版:青·Point | 特写
   第24版:青·Point | 潮流
   第25版:青·Point | 潮流
   第26版:青·Point | 潮流
   第27版:青·People | 人物
   第28版:青·People | 人物
   第29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0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1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2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3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4版:青·People | 人物
   第35版:青·People | 校园
   第36版:青·People | 校园
   第37版:青·People | 科普
   第38版:青·People | 科普
   第39版:青·People | 职场
   第40版:青·People | 育儿
   第41版:青·People | 育儿
   第42版:青·People | 育儿
   第43版:青·Public | 演出
   第44版:广告
   第45版:广告
   第46版:广告
   第47版:广告
   第48版:青·Public | 娱乐厅
   第49版:边栏
   第50版:漫画
   第51版:封三
   第52版:封底
吴晓隆:摄影师的文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