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骁希
来到位于静安区延平大厦的“汲原堂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教室中传来了老师讲课的声音:“在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这是一节语文课吗?其实不然,这正是汲原堂独创的“汉字思维课程”。
识文断字,微言大义
上海汲原堂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副理事长李山川告诉记者,创始人张立军原先是个私营业主。2001年,在教刚出生的女儿识字时,张立军偶然间获得灵感:孩子读着他从书店里买来的幼教教材,勉勉强强才能记住几个字,但另一边厢,她用蜡笔把冰箱里的蔬菜、水果都临摹一遍,贴在了冰箱门上。张立军由此想到:“如果用一种非抽象的方式诠释中国汉字,是不是能唤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002年,张立军先是成立汲原堂工作室,“汲原堂”三个字有着汲取中华文明之源,探讨汉字文化之意。2004年,张立军试图组建一支专业团队,推广面向青年人的汉字文化课程。于是,他来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与当时还是研究生的李山川有了交集。李山川说,中心里大多是老一辈的教授,对张立军的想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安排了一批学生团队一起来做。钻研过程中,张立军与李山川一拍即合,共同创造了一套“汉字思维课程”,将识字的“看其形”与认字的“知其意”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从“根”上知道汉字的意义,提升语言文化。
藉以汉字,神交古人
一说起古汉语,李山川便头头是道。
他认为,如今越来越呆板的教条式认字教育把汉字“肢解”为笔顺笔画,无异于“肢解美人”,“学生们每天看到的都是汉字的尸体”。在他看来,创造古文字的人类祖先和儿童有着天然的相似,前者处于人类进步史上的“童年期”,后者则处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童年期”,中国的古文字,反而更符合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汲原堂将“汉字思维课程”的主要受众转向3—4岁的小朋友,“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可以从一开始就给予他们正确的方向。”
“汉字思维课程”通过编排“盘古开天”、“女娲造人”、“黄帝造屋”等插图故事,把“藏”在故事里的汉字字根单列出来。课本里,会画出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中的字形,然后拼装出其他相关汉字,“抽丝剥茧”每一个汉字。“你知道‘穷’有7个意思吗?”、“为什么‘穷’是由‘穴’和‘力’组合起来的?”李山川说,中国古汉字不同于表音的英语,每个字都有其特定含义,“‘穷’字本义是‘躬身走到洞穴尽头’,因此‘穷乡僻壤’并不是说这个地方很穷,而是指到了尽头。之后才慢慢衍生出‘贫穷’的意思。”
汲原堂独特的授课方式,自然也比传统识字课的进度要来得慢。李山川说,别的识字课可能1年能学2千个字,但在汲原堂,2年也只能学几百个字,“学一个字讲一个故事”。目前,“汉字思维”课程已在徐汇、浦东、松江、闸北等区开设了5个教学点。他们还同上海博物馆、青浦博物馆、纺织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和崧泽文化遗址等合作,开展“博物馆识字之旅”。此外,他们还借助青浦朱家角的“四季百果园”,搭建了一个“中华文化户外活动基地”,让孩子们一边体验农耕文化,一边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通过汲原堂,或许“藉以汉字,神交古人”的梦想将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