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上海市虹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于晓楠
哈佛大学是许多人的梦,不仅是国人,也是全世界莘莘学子向往的神圣殿堂。我有幸来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学习,此行圆了我的哈佛梦。关于哈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她的魅力,下面我就将这短短三个月哈佛之行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初见哈佛
在哈佛校园,这座多民族、多文化汇合的红色城堡中,连空气里都弥漫着荣耀与梦想,哈佛吸引着每一个需要真知的探索者,改变着每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我在哈佛校园里缓步前行,生怕破坏了这座知识殿堂的肃穆。
在哈佛大学白色的行政大楼前,耸立着学校最早的捐赠者约翰·哈佛的铜像,是极富魅力的艺术品。而铜像底座上的三行字,却是世人皆知的哈佛三大谎言,但是“假”哈佛先生并不妨碍“真”哈佛应得到的敬意。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个“假”哈佛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领受着世人仰视的目光。哈佛先生左脚上的皮鞋,被游客和哈佛学子抚摸得锃亮,以期在考试之前带来好运。现在人们纪念他,不仅仅为他资助教育的捐赠行为,更在于他踏上新开垦的处女地后,就认识到教育乃兴邦建国之本的远见卓识。
哈佛不是神话,而是人的意志、精神、抱负和理想的证明。在校园里,不见华丽服饰,不见浓妆异彩,更不见闲逛的人,只有匆匆的脚步。在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学生们端着食物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感觉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可以算是100个正宗哈佛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
观毕业典礼
我有幸参观了2012年的哈佛大学毕业
典礼。这一天,校园里的色彩统统让给了各学院的旗帜,虽然旗帜的样式和颜色各不相同,但无不统一在哈佛共性之下。
毕业典礼在校长、嘉宾及学生代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中开始,随后由院长宣读每位毕业生的名字,学生来到台前,在同学和家人的欢呼声中接过毕业证书。在这个特殊的场合,眼泪和欢笑都没有边界,它们都是真挚情感的迸发,多年的苦读在泪水和笑声中完美升华。
在毕业典礼上,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毕业生中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也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有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也有带着儿女观礼的中年父亲。中国有句古话“有教无类”,是说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在哈佛,有一个理念,被称为“有教无期”。就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完成学业。曾有一位名叫安妮的85岁老人,就成功地获得了本应在63年前拿到的毕业证书。
教授新说
来到哈佛大学之前,我曾以为哈佛的教授是一份优雅的工作,但通过了解才得知事实远非如此。我的指导老师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他告诉我,在哈佛大学做教授可不是悠闲的差事。普通的教授一年可以领到9个月左右的薪水,其他时间需要通过各种科研资金及社会捐助来维持生计,并支付所在研究团队的相关开销。而申请科研经费,学校要收取相当比例的费用,所以,教授们每天都要行走在学术和经营管理的平衡木上。
哈佛认为,教授首先应当是个学者,必须处在科学最前沿,能够享受挑战和创新的乐趣。老师的压力如此之大,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扛着压力挺过来的。拒绝平庸的哈佛实行的是社会契约式的教授终身制,不晋升即辞退的递补原则让很多教授感觉到危机四伏。
哈佛理念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总统以及各行各业的菁英。究竟是什么使哈佛成为菁英的摇篮?哈佛学子接受了什么样的精神和理念?
哈佛的校训是“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这句拉丁文的意思是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是哈佛学生学习和为人的准则。其意义在于让学生破除迷信去探求真理。
众所周知,柏拉图作为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对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死后,他不是简单地继承柏拉图的理论,而是在总结和批判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哈佛的校训发挥了这一理念,鼓励学生一切向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对哈佛师生来说,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并为他们做出许多影响重大的科学贡献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