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徐丽莉
2012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一周年纪念日,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赴青海服务三农实践队伍一行八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大西北青藏高原的土地,就此拉开了 “青春三下乡,热血赴青海” 暑期社会实践的帷幕。此次实践旨在见证青海省贵德县过去五年改革发展的成果,调查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教育水平现状、科技支农方略落实情况,为农、牧民在教育、生活等领域提供帮助和服务。
贵德有着“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更是凭其秀美风光被评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当前,农牧业仍是贵德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型产业。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指引下,贵德不断推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举措,近些年来,贵德的农牧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主要体现为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率提高以及特色农业创建发展。
我们在贵德的河西镇、河东乡等多个特色农业村镇相继开展实践活动,每至一处,会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填写调查问卷以及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展开实地调研,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习惯。我们还与尕让小学、明德小学共建“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百所法律学校”,创建图书室,举办法律知识宣讲会,为学生、老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团队辅导服务,资助当地贫困家庭。十多天的行程,近二十项活动,让我们在完成实践任务的同时,从多角度感受、知悉了贵德的民风民貌和风土人情。
(一)实地走访践行科技支农
经过调研分析,我们在贵德还是发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改善的现实问题:当地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少,种植的粮食作物以食用为主;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少,且基本用于自给。因此,依托当地旅游优势,主打瓜果种植营销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有限的农业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留下来通过农业致富,农业劳动力又进一步限制了大规模生产的开展,非良性的因果循环给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和些许不稳定因素。面对此种情况,科技支农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应当充分发挥生物资源和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引进科技项目,设计符合当地农业的发展规划,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使农民走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出优秀的“农业工人”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实践队针对青海农牧业发展现状邀请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特种蔬菜研发中心推广研究员陈龙英老师、上海市奉贤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顾问朱选才老师为我们提供在种植业和水产业领域的专业指导。实践队还募集到了电脑产品,刻录了农业科普知识光盘,购买了农业技术知识书籍,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电子技术支持和现代农业知识和帮助。在我们向当地务农者推广特种蔬菜种植方案时,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同时也流露出他们的担忧:自行销售销量有限,容易出现蔬菜囤积变质的情况,风险较大。为此,实践队联系了当地政府,据悉当地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一村一品”政策(即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在交流沟通过程中我们建议:
第一、政府牵头,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贵德作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重要节点,每个乡镇都可根据客观条件及自身优势,由政府牵头发展特色农业。农民所欠缺的是资金和技术,没有资金,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没有技术,农产品产量、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政府应当发挥“有形之手”的力度,为农民提供切实帮助:资金方面,降低农业贷款门槛以及贷款利率,提供农业资金补助,生产环节补贴采购,让农民有充裕资金拓展产业规模,做大农业品牌;技术方面,指派专人负责指导,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农民洞悉市场需求、学习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为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转变生产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贵德乡镇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相对不便,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民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特色农业品牌一时间尚未形成,由此转变现有生产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贵德农村的集体经济在新形势下应不断拓展新思路,可考虑由村民们联合成立农产品公司,采取股份制模式,用以调动大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立足于贵德当地,盯住省会西宁市场,放眼省外市场乃至国际市场,通过定期开展农产品展销会,依托网络平台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属于贵德自己的商业品牌。
第三、优化环境,发展旅游业链带经
济腾飞。贵德群山环抱,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迷人,清澈见底的黄河横贯县境,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之美誉。近年来,贵德县立足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特色产业来培育,旅游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应继续统筹规划,积极推进重点景区整体开发,突出青藏高原风貌,凸显西北地域特色,将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相结合,认真严格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和管理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高规格的贵德旅游品牌。
(二)身体力行 落实文化支教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走访了多所当地小学以及学生家庭,对贵德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
以尕让乡寄宿制小学为例,其硬件设施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领先的,但是与之配套的“软件设施”就存在不少漏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制度层面——小学寄宿体制利弊参半。学校合并和教育资源整合的宗旨原本是为了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一连二十多天的在校学习很容易降低学习热情,接下来连续一个多星期的假期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反而增长遗忘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客观上也大大减少了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和时间。
其次,学生层面——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呵护。当地寄宿制小学生年龄大多在8-12岁之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自幼离开父母,缺失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性格大多柔弱内向、自卑孤僻。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约束,“留守儿童”中有厌学、逃学情绪的,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都不在少数。
再次,教师层面——辛勤园丁急需心理疏导。同样是因为教育资源的整合,许多离家很远的教师被迫与家人分开,吃住在学校,与学生一同实行月假制度。长期如此,教学压力和心理落差很容易造成身心的疲惫和麻木,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职业技能不足导致的成就感缺乏、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引发的职业倦态、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的工作热情减退等。
教育资源整合制度的初衷是集中师资,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大优势,但是不能忽视客观制度的客观落实问题,根据在尕让等校的交流调研我们建议:
一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爱。学校在切实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应当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以丰富其课余生活;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增强团结意识、放松身心;指导学生利用校园的网络设备绿色上网;鼓励学生通过写信、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在外的父母交流情感;开设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分担烦恼、舒缓情绪。
二是给予老师科学的心理调适。学校可以定期对老师进行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实时开展减压课程和团队辅导,帮助老师们缓解工作压力,增进情感沟通;考虑试行灵活的教学换班制度,给老师提供适度的假期,增加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实践在高原,真切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成长,回望美丽的青海贵德,难忘那里的一朝一夕,一草一木,我们一直默默地为那个美丽的小乡镇祈福。
实践在高原,真正思考中的,是我们以后还可以做些什么?希望有更多的人走上高原、走进大山,为那群淳朴的农民和纯真的孩子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贵德,她就在那里。没有我们,她保持着她原始的瑰丽,有了我们,她的天空会增添一抹更美的云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梦想常有,只要我们怀揣着对梦想的执着和脚踏实地的践行精神,那么汇聚的青春热血定能在高原的土地上浇灌出最美的鲜花!